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活動的導入部分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既要體現出教學重點,又要激發起幼兒的學習、活動的興趣。好的活動導入就如同演員第一次“亮相”,在教學過程中,導入部分是師幼情感共鳴的第一個音符,精彩的導入能喚起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開啟他們思維的閘門,能營造幼兒渴望學習的心理狀態,為整個教學活動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常常為如何設計一個好的導入部分而頭疼,設計起來有時不盡人意,有時平淡無奇,所以在導入活動的設計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嘗試:
一 方式上要精挑細選
導入的方式很多,不同的活動內容可以有不同的導入方式,同一活動也可以有不同的導入方式,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幼兒的心理特征來精挑細選導入的方式。我們常見的導入方式有:情境激趣法、舊知誘導法、懸念置疑法、故事激趣法、感觀刺激法、開門見山法等。哪一種方式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很快地達到最近發展區呢,這就要我們花一番心思了,否則將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案例一]:中班科學活動《認識橢圓形》的導入環節。
教師:今天,老師從圖形王國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猜一猜是誰?
幼兒: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圓形娃娃……
教師:到底是哪個圖形娃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橢圓形娃娃。
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教學活動的導入時,似乎看不出有什么不妥,但我們來聽一聽專家對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我們就會從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專家提問:你預設這個問題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價值在哪里?
教師:我是以“猜一猜”的形式導入,一方面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專家提問:從幼兒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兒習慣在稱呼某個圖形時加上“娃娃”兩字,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我在教幼兒認識圖形時,為了貼近幼兒的年齡特點,經常將圖形擬人化,幼兒就自然而然地稱呼圖形為“娃娃”。
就這個案例,我們來診斷分析一下。對于教師的第一個問題,她的出發點固然很好,但實際陷入了形式主義,教學雙方都在做著看似有趣但毫無意義的游戲。為什么這樣說呢?幼兒或許一開始就被教師神秘的語氣所吸引,說:“老師從圖形王國里請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猜一猜它是誰?”幼兒投入到猜想中,但當幼兒盲目地猜了幾遍仍不切主題時,隨之而來的是一種失落感。他們會想“哎呀,真沒有意思,怎么都猜不到???”這時,不但沒有激發起幼兒的興趣,反而使幼兒喪失了信心,甚至失去對活動的興趣。
對于教師的第二個問題,這也是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了體現兒童化、游戲化,教師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將每個教學活動都冠以“王國”、“娃娃”之類的情景出現。如果在小班運用這種方式也沒什么不妥,但對于中班和大班的幼兒來說,他們更喜歡貼近他們生活的身邊的真人真事,如果經常把漢字、數字、圖形等以“娃娃”的身份出現,幼兒未必真的感興趣。相反,有時會使幼兒在虛擬與真實的環境中產生混淆,無法建立正確的科學概念。為什么幼兒一說到圖形就習慣稱呼為“娃娃”呢?這說明在教師形成教學思維定勢的同時,也在無意中讓幼兒形成了思維的定勢。
了解了這樣的概念后,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以舊知誘導法來設計此環節,我們可以來比較一下,哪個效果會好一些。
教師:“小朋友,我們前幾天認識了幾個圖形,你們還記得它們的名字嗎?誰能來說一說?。俊?/p>
幼兒:“有三角形、長方形、圓形、正方形”……
教師:“恩,小朋友真聰明,都記住了他們的名字。今天,老師又帶來一個新的圖形,你們看(出示橢圓形),它啊,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橢圓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吧!”
這個導入設計簡單明了,先讓幼兒復習學過的圖形,教師同時了解了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緊接著就介紹今天要學習的新圖形,讓幼兒的思維沒有斷路,很自然地接受新的活動。它沒有花俏的外衣,很直接很輕松地讓幼兒進入了學習參與的狀態,較之前面的案例,大家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的導入更實際、更節省時間并來讓幼兒進行實質性的探索。
[案例二]:大班科學活動《認識時鐘和整點》的導入設計。
教師:“今天老師給大家猜個謎語,你們聽‘有方也有圓,指針告時間;響聲十二下,開始新一天’,你們能猜一猜它是什么東西嗎?”
有的幼兒可以猜出是時鐘,有的則猜不出亂說一氣。
教師:老師告訴你,它是時鐘。今天啊,時鐘也來到了我們大班一。哎,它在哪里呢?我們快把它喊出來吧!(做呼喊狀)時鐘,時鐘,快出來?。r鐘,時鐘,快出來吧!(教師尋找一圈后,在小椅子下面拿出時鐘)哦,原來你在這里???,這就是時鐘,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吧!”
說到這里,相信老師們已經知道這位老師運用了情境激趣法來設計導入部分,但我們也會有一樣的看法,是什么?就是導言過于繁瑣,在尋找時鐘時也有神秘后的失落,幼兒在與教師一起呼喊時也消耗了一些體力與精力。如果我們運用開門見山法的導入,直接進入主題:“小朋友,你們知道什么東西可以幫助我們看時間嗎?”幼兒會回答是“時鐘”或“鐘表”。“你們真不錯,都說對了。老師這也有一個時鐘,你們誰認識時鐘,誰知道時鐘上有什么嗎?”幼兒這時回答的對與錯教師先不去做任何評價。然后說:“我們今天就來認識時鐘?!边@樣的導入直接切入主題,便于教師掌握幼兒對時鐘的了解情況,哪些幼兒能認識時鐘,哪些幼兒不認識,這就使教師在開始部分就初步掌握了幼兒的情況,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獲得發展,使教學過程更有彈性。
[案例三]:中班美術活動《小雞》的導入設計。
一位教師在設計中班美術活動《小雞》的導入部分值得我們借鑒。她在設計教學活動《小雞》時,想到了一些導入的方法,有猜謎導入法、木偶激趣法、范畫出示法、變魔術法等,但后來考慮到這是一個美術活動,要讓孩子有興趣去畫小雞,同時又能了解小雞的畫法,覺得它畫起來并不復雜,于是就采用了變魔術的方法。因為中班孩子對變魔術很有興趣,讓孩子看到老師用一個圓圈、又一個圓圈、加小點畫出小雞的形態,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過來了,從一開始的迷茫到后來的恍然大悟,顯得是那樣興奮,那樣躍躍欲試,同時也對小雞的畫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為下面的作畫做了鋪墊,在接下來的活動中,老師就著重講解不同的動態變化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在選擇導入部分的方法時,一定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幼兒特點來精挑細選,讓導入部分起到良好、恰如其分的作用。
二 幅度上要精煉簡潔
導入的設計在于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他們去積極探索,它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雖然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時間量上也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做得太大、太啰嗦,以致有喧賓奪主的感覺,使整個教學過程厚此薄彼。
現在我們幼兒園的教學活動時間是25分鐘左右,那么,我們的導入時間則不能夠超過2~3分鐘。
[案例一]:中班科學活動《好玩的電動玩具》的導入設計。
我曾經聽過一節中班科學活動《好玩的電動玩具》,老師先給自己確定了這樣的活動目標:(1)初步培養幼兒動手動腦能力。(2)教育幼兒要愛惜玩具,懂得好玩具要大家一起玩。(3)了解電動玩具的特點,初步學會電動玩具的正確玩法。
她是這樣設計導入部分的:教師:“小朋友,你們家里有玩具嗎?”幼兒回答:“有。”教師:“都有什么樣的玩具???”幼兒回答:“有恐龍,有機器貓,有大汽車,有布娃娃,有奧特曼……”真是各種各樣,而且幼兒在教師這樣的提問下,說起自己的玩具來也興奮不已。這時教師不得不又是拍手又是弄腕花,將幼兒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師這邊來。接下來老師又問:“小朋友,你們的玩具里,有哪些是會動的啊?”于是,幼兒又開始挑選自己家會動的玩具說起來:“飛機、坦克、陀螺……”。教師又再次組織幼兒后問到:“那你們知道,它們為什么能動嗎?怎樣才能讓他們動呢?”幼兒似乎沒有了答案,不作聲,老師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會動的玩具,它們都靠安裝上電池才能動的,所以叫電動玩具。你們想玩嗎?老師來教你們。”說到這里,老師這才引到正題上來,結果時間已經過了很久,當然這后面的內容只能是匆匆而過,點到為止。很顯然,教師在導入時,把問題問得太散,不易集中,這樣的引題導入,孩子的積極性雖然很高,興趣很濃,但卻使活動沒有緊扣到主題上,相當不妥當。
我想,要是讓我來設計這個活動的開始,我會運用感觀刺激法,讓幼兒進行對比觀察:小朋友,你們喜歡玩玩具嗎?(喜歡)今天老師就給你們帶來了兩只可愛的玩具小狗。(出示玩具,一只是打開開關的電動小狗,一只是毛絨小狗,讓幼兒觀察它們有什么不同。幼兒會發現一只會動一只不會動。讓幼兒說說自己更喜歡哪一個?)這樣的安排,使活動能夠緊扣主題,導入的效果也會較好。然后我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個電動玩具,讓幼兒自由探索各種電動玩具的玩法,然后請個別幼兒向全班小朋友演示他的電動玩具的玩法,并讓小朋友試探說說這些電動玩具有什么特點。接下來,啟發引導幼兒探索沒有電池玩具還會動嗎?讓幼兒知道電動火車、電動手槍等許多玩具必須裝上電池、打開開關才能動,所以他們叫電動玩具。并與幼兒一起尋找各個電動玩具放電池的位置和開關,并講解正確的操作方法。最后請幼兒互換玩具玩,使幼兒懂得大家一起分享好玩的玩具,培養幼兒愛惜玩具的品德。這樣的導入設計簡潔精練,能夠引起幼兒的興趣,有效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導幼兒一步步地進行探索,為幼兒后面的活動做了很好的鋪墊。
[案例二]:大班綜合活動《各種各樣的繩子》的導入設計。
還有一個教學案例,相信老師們都還記得,是我園教師在進行大班綜合活動《各種各樣的繩子》教學時,她的導入部分是這樣的:先講一個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故事講完后,引出他們得到的寶箱已經來到了我們班,然后出示寶箱,猜猜寶箱里是什么?要求幼兒用手去摸,把摸出來的寶物(指各種各樣的繩子)放到相應的組里。幼兒開始摸寶物,直到把寶物摸完,我們計算了她導入的時間用了11分42秒。正是因為導入的時間過長,從而使她后面的教學過程環節變得急促,落實得不扎實,重點不突出,幼兒疲憊不堪。
同樣是一節活動《各種各樣的繩子》,有位老師卻是這樣設計導入部分的:
教師:小朋友,現在我們來玩跳繩游戲“我能跳多少”,看看你們在30秒時間里能跳多少個?我來記時間,你們自己記數,大家愿意嗎?(幼兒跳繩,并依次問跳繩數目,及時鼓勵幼兒。)
教師:小朋友的成績真不錯,都累了吧?快找個椅子坐下來。我昨天用繩子學了一個小魔術想不想看?(幼兒回答,教師用繩子變魔術,并得到幼兒的鼓勵。)剛才我們用繩玩了游戲,小朋友用的是跳繩,而我用的是線繩,在生活中,除了這兩種繩子外,你們還知道有什么樣的繩子嗎?(幼兒表述,教師給予肯定。)然后開始認識各種各樣的繩子。這樣的導入有動有靜,既調動了幼兒的活動興致,也激發了幼兒探索新事物的興趣,為幼兒充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給幼兒活動留足了充足的時間。
總之,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不管哪種形式的導入都要把握一定的“度”。導入活動要能激發幼兒的情感、學習動機和活動熱情,把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要學習的內容上去,能夠起到承接后面教學內容的作用,為新的學習真正做好準備。我們應擯棄那種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幼兒進行實質性的探索,所以,我提倡導入部分應簡明精湛,緊扣主題,讓幼兒的注意力更容易進入和集中,讓我們的教學活動更加完美精彩!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