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21世紀,知識的更新日新月異。教師作為培養科技人才的啟蒙與奠基人,肩負著前所未有的重任。負責把學生“雕琢”為推動科技向前發展的、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教師就要極力地發掘學生的潛能與智力,把他們培養成智力發達、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為此,教育部提出進行素質教育,改革教材,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為現代的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新的教育模式,新課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新的理念以及新的挑戰,這也符合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知識的新舊更替。要做到這點,教師就應該做到從思想、角色以及教學方法等全方位的改變,才能真正地體會到素質教育的內涵,把素質教育貫穿于整個過教學過程的始終。
一 教師思想的大轉變
我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教育歷史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們的教育先賢—孔子,他的儒家思想以及教育方法一直流傳至今,雖然經過不少古代教育家的充實與完善,但仍擺脫不了老師講、學生聽、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所謂“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就是最好的例證,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會硬搬書本上的知識,不會靈機應變。因此,有紙上談兵之說,更有揮淚斬馬謖之痛,要徹底擺脫這種局面,首先我們必須從思想上發生巨大的轉變,擺脫“師傳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避免學生的依賴性,讓學生在學習中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加以引導,從而在多種解決的方案中,找出最佳辦法,讓學生徹底擺脫教師的庇護,從教師的陰影中顯現出來,讓他們有成就感,這樣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二 教師角色的轉變
幾千年以來,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課堂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努力地在講臺上講,學生在座位上認真地聽,把教師講的奉為經典,認真反復背誦,他們成了教師的傳話器,又將此模式傳下去,因此就出現了教師一本講義用了十幾年,曾經影響了幾代人。這樣的教學會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如此的教學已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教師角色的轉變已迫在眉睫。現如今要求的是具有創新意識、勇于開拓的科技人才,而不是照本宣科、按圖索驥的庸才。改革課堂教學藝術,提高教學質量,尤其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轉換顯得尤為重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課堂就成了學生動腦、動手的陣地,課堂活躍,學生學起來也才有興趣,積極性也高,老師教起來輕松、愉快,師生間的關系非常融洽,教學效果非常的顯著。
三 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
新理念、新方法的運用,并不意味著完全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是要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增添一些新的方法,并將他們緊密地結合起來。在同一節課堂上使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聽覺上都能得到愉悅的享受,這樣學起來才有興趣,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下面就我在實際教學中所采用的一些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1.觀察比較法
要找出語言間的差異,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觀察并加以比較,做出正確的判斷,而后得出答案,這樣學生才會對此答案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至于再見或出現錯誤的判斷。例如,教Weather這一單元時,問天氣有兩種形式:What's the weather like?以及How's the weather?把這兩句話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后指出這兩句話的區別,一句話含有like,另一句則沒有。問他們這是為什么,答案則產生分歧。這時我指出,like是介詞,What是疑問詞,做賓語。而How是副詞,不能做賓語,所以也就沒有介詞like了。這樣講過以后,做類似的題,學生就再也不會搞錯了。
2.圖示、圖例法
在講授某些抽象知識時,有時用語言很難說清,但是,如果使用圖畫、圖例,學生一看就明白了,并且很難忘記,因為圖畫能夠幫助他們記憶。例如,同樣是表示天氣,但有冷暖之分,如果用一圖例來表示,就非常地明了。學生只需要通過對數軸的回憶,就能辨別冷暖了。
3.多媒體教學
有許多知識是學生沒有體驗過的,甚至有文化、風俗上的差異。只是用圖畫是難以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的。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完全解決這一問題。把要講解的知識內容所包含的情景用多媒體完全凸現出來,學生一看就明白了。例如,在講述西方國家的餐桌禮儀時,如果采用多媒體教學,把西方人用餐時的情景再現一遍,若能再配上美妙的音樂、優美的畫面,那么學生就更喜歡了。學生就能夠準確地說出用餐的順序以及用餐的氣氛。這樣他們不僅能夠學到知識,還能夠欣賞到美妙的音樂、優美的畫面,那么,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空前高漲,教學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總之,教無定法。關鍵在于,教師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學到一些死的知識,而是要教會他們學會如何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通過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來擴展自己的知識及能力,那么也就達到了真正教學的目的了。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