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必須注重教學方法,高中生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教材一發下來往往都會像看故事書一樣看一遍,然后自以為懂了,若任課教師不在教法上下一番工夫,將很難吸引學生,也很難完成歷史學科的教學任務。為此,本文僅就自己在歷史教學方法中的一點體會和同事們共同研討。
一 課前提問法
課前提問是凱洛夫教學法中的一個環節,然而,在批判舊的方法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處理好揚棄與繼承的關系,平等對待學生,不放棄學生。
我所采用的課前提問法,就是授新課前花5~6分鐘時間,提問上節課的內容,并當場給學生記分,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依據之一。這樣,能促使學生在學完當天新課后,必須花費一定時間去復習,以鞏固當天知識,這樣趁熱打鐵,事半功倍,以便于學生記住。如果一上課教師便講授新課,學生則不容易進入學習狀態,教師也無法檢查自己前節課的授課效果。這樣沒有溫故知新的教學,既給教師自己的教學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也容易造成學生接受知識時思維混亂無系的困難,因為絕大多數課堂新授知識的內容是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之上的,每個知識點都處在知識系統的一定位置和前后知識點內容呼應連貫成一體,沒有前面的知識基礎,再教授新的知識學生是無法學好的。當然,課前提問應在備課中詳細設計,要有針對性,并能緊密結合本節新授內容。
二 新課導語法
情境教學法是當前推崇的教學法之一。我認為,在歷史教學中應用好這一方法就應該抓住新課導語。每講授新內容時,都必須設計好導語,講課伊始就把學生吸引住,并把他們帶入新知識的意境中去。
如講歷史“唐朝的衰落”這一節時,提問:“同學們,在我們已學過的歷史知識里,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都達到鼎盛時期的是哪個朝代?”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唐朝在經濟上和國力上都達到過鼎盛時期,但這僅僅是它的前期,從貞觀年間開始,到開元盛世,只維持了110多年左右,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強盛的唐王朝開始走向衰落。那么,如此強盛的唐王朝為什么會衰落呢?是怎樣衰落的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述的課題。”
三 教案講稿法
從教歷史的第一天起至今,我的教案就是我授課的講稿。當然,這樣做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但很值得。因為,一個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那么采用教案講稿法就是一種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基本訓練,這樣講課能避免講離題、扯閑談、說重三倒四的話,語言精練,邏輯思維清晰。特別是一些自我感覺好的精彩段落,要像演說一樣感情充沛地演講,一氣呵成,從而才能吸引學生、打動學生,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和理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也對學生語言思維能力提高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四 人物配話法
歷史是一個人物活動的大舞臺,沒有人物活動就無法構成歷史。在歷史的大舞臺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民族英雄、人民領袖、地主階級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有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等。在我們的教科書上有很多關于他們的插圖,這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備課中應深入鉆研。我認為教學中聯系人物插圖根據人物的主要事跡及人物形態的特征配上幾句話,穿插到教學中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把書本知識和感性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加深對人物的認識和對教材的理解,樹立起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如把人物畫成幻燈片效果更佳)
如:秦始皇,身材高大魁梧,左手緊握腰間配劍,儼然一軍事家的氣派。的確,秦始皇依靠軍事,花費十年的時間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他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了貢獻,其功不可沒。正因為如此,他居功自傲,他右手高高抬起,掌心向下,有下壓臣民百姓之意,真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他認為自己功過三皇,德兼五帝,又是皇、又是帝,那就是皇帝,所以他自稱為始皇帝。他有著粗大的眉毛,上翹的八字胡,給人一種兇巴巴的感覺。他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不惜一切,采取殘暴手段對付人民,使全國成了一座大監獄,他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由于他的暴政,秦王朝很快就滅亡了。
如:林肯。他出生于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的他做過木匠、店員、船夫等。正因為家境貧寒,工作辛苦,使他能廣泛地接觸下層勞動人民。從他那炯炯有神的雙眼和沉思的面容,可以看出他關心美國勞動人民的疾苦、黑人奴隸的痛苦。在美國內戰中,他領導了解放黑人奴隸的斗爭,從而使北方最終戰勝了南方。也正因如此,他遭到奴隸主的仇恨而被暗殺。林肯的貢獻為人們所稱頌,他以自己的行為贏得了美國人民的愛戴與尊敬,他永遠活在美國人民的心中。另外,還有玻利瓦爾、圣馬丁、馬克思等,在這就不一一列舉了。
五 歷史歌曲法
我國有很多革命歌曲和優秀的歷史歌曲,它們都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的情況,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和感染力。在講到某一歷史事件時,若有與之相適應的歌曲,不妨給學生唱一段,或利用電教媒體選播有關的磁帶、錄相帶片斷。當然,如果教師能自己唱的話,效果則更佳。如:我在講完岳飛抗金這一內容時,唱了一曲“滿江紅”,學生報以熱烈的掌聲,一致要求我教唱這首歌曲,下課鈴響后也不愿離開教室,繼續學唱。又如:講完大生產運動和開發南泥灣后,給學生唱了首“南泥灣”。再如:講完巴黎公社失敗后,簡介“國際歌”的創作,然后唱“國際歌”,課堂氣氛莊嚴肅穆,歌畢學生都報于熱烈的鼓掌。總之,根據教材內容,恰到好處地唱一曲,既增強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又能起到進行思想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不失為德育滲透的一種好形式。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