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采取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是優化課堂教學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之一,它可以促進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等多種感官功能的發展,鍛煉學生的快速思維反應能力,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基本實現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的目標。
【關鍵詞】素質教育 討論式 課堂教學 激發 形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111-01
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是指課堂內在教師的啟發、指導和點撥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相互探討,學生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熱點等問題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比較,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并從中獲得知識、活躍思維、深化認識、提高思想覺悟,以達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種活躍愉快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能很好地適應素質教育對人素質培養的目標,符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能充分體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一 討論式的教學法可激發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優化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采取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是優化課堂教學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表現之一。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思維的敏捷性,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氛圍。討論是師生共同參與的一種雙向信息交流的活動,它可以改變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默地聽”的教師單一主宰課堂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它可以調動學生愿意學、喜歡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某種活動的心理趨向,它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方法之一。學生對某學科感興趣,就會積極地發揮他們的思考能力、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并從中鍛煉自己克服一些困難的頑強毅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設置新問題、創設新情境,向學生提供導向性的信息,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實際中的新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用理論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充當好“導演”或“導游”的角色,通過設疑搭橋誘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和討論課堂中所遇到的問題,學生的主體作用將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教師的教為主導,學生的學為主體”的現代教育教學原則得到徹底地落實和正確地貫徹。討論中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這也就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要求師生的平等性和民主性,師生平等地參與討論,使整個教學過程沉浸在一種民主、和諧、愉快的心理氣氛中,在這融洽的心理氛圍中學生的個性心理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動口說、動腦想、動手寫、動眼看、動耳聽,這樣學生的多種感官才能得到發展,從而鍛煉學生的快速思維反應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材料組織能力,進而實現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目標。
二 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由于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突飛猛進,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它要求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地更新思想、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掌握先進的技術技能,用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科技技能來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自己。而學校教育中學生只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若要學生把書本知識變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把自己所學到的書本知識納入實踐中去檢驗,在檢驗的過程中進行討論、歸納和總結,在討論中,教師要要求學生大膽發言,并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促使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摘錄資料、剪貼資料,動手做卡片、寫發言提綱、積累參考資料,動腦總結資料的要點知識,這樣學生就逐漸豐富了知識、積累了知識,克服了學生在討論中不敢大膽發言、不善于發表的缺點,促進了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在以后的學習討論中積極主動參與的思想意識,活躍了學生的思想,開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所以,討論式的教學法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為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為形成學生集體的共識創設了機會
新課程特別強調:教師應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改變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研討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討論中主動地、富有個性地發展能力。學生學習的過程不應該是被動地吸收書本上結論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親自參與一些豐富的主動思維活動以及經歷一些實踐討論和研究,并在討論和研究的基礎上去發現新問題和討論新問題的再創新過程。學生在討論中雖然對問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但這對學生來說大有好處,既能發現別人的觀點,又能啟迪自己的思維,也能匯集不同學生的見解,為形成學生集體的共識創設機會,在討論中激出了新觀念、新思想、新學習方法,并逐漸成為大家的共同收獲。因此,首先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在討論前師生之間要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形成老師熱愛學生,學生喜歡與老師交流的習慣。第二,討論題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掌握能力而確定,確定中題目要具備針對性、思辨性、層次性、多樣性的原則,還要有適當的難度、深度和廣度,題型要形式多樣。第三,討論中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做必要的點撥,對學生回答的問題要及時、準確地給予評價,對有獨特見解的創新回答要加以鼓勵,保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和學習熱情。
總之,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法為激發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為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的引導作用,為進一步貫徹和落實素質教育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