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必須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必須注重學法指導。小學生的特點是:求知欲強,但學習不刻苦;愛動,有意注意時間不能持久。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以學生全面、主動、和諧地發展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地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寫,讓他們在語言文字里自由地探索,從生硬的鉛字中自主找尋學習的樂趣、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實用價值和唯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喜歡學語文,學會學語文,甚至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語文教中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就顯得非常關鍵。
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就必須在課堂上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地喜歡學習,主動學習。
一 學會傾聽
要讓學生明白: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對別人的尊重,同時,還可以使自己的想法更完善。因此,課堂上要注重培養學生傾聽的好習慣。讓學生在聽講時邊聽邊記,抓住重點。其次,教育學生不僅要認真聽老師講,還要認真聽同學發言、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在小組討論時,大家不要一起說,如果每個人都在說,那么誰在傾聽呢?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做一些針對性訓練,如讀一個故事,讓學生回答其中的問題;或教師口述詞語,讓學生默寫出來等。
二 學會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上經常采用的學習方式。不少老師只注重小組的合作交流而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本來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較為困難。小組學習時,學習好的學生往往不等其他同學發言,就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這樣,只會挫傷差生的積極性。當老師問到差生時,他們雖然能夠答對,但這并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背離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目標。因此,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還可以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然后再互相交流,從而把主動學習落到實處。
課堂上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有機會思考問題。這除了靠老師的啟發外,還要靠“促”,促使他們動腦,使學生對老師的問題都積極地動腦去想。
三 學會朗讀
語文老師如果能靈活運用朗讀教學這把語文教學的鑰匙,開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在朗讀中樂而忘返,語文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所謂的朗讀技巧,即句子里的聲音高低變化和輕重快慢,一個句子中哪個詞讀重一些,哪個詞讀輕一些;哪里應停頓,停多長時間等,對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語句,要采取相應的手段,要有不同的讀法。譬如,碰到一些長句,孩子們由于一口氣讀不完,卻又不知在哪里停頓,就經常會造成唱讀或讀破句的現象,這時,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特殊的標注符號,在停頓處、重音處加以標注,作為朗讀提示,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另外,還可通過范讀、肢體語言的幫助,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讓其自然地走進文本中,還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評價,引導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讀。
四 學會表達
語言是表達思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說。多說,就能促進學生多想;多想,要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仔細看。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踴躍發言的習慣。教師要善于創設一個民主、和諧、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參與熱情,采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更要鼓勵其積極地參與活動,大膽踴躍地發言,使發言的學生努力地把主動學習的成果顯現出來,享受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功感、榮譽感,從而形成強烈的自信心。
五 學會質疑
愛因斯坦曾說:“發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發現是自主探究的開始。由于好奇是兒童的心理特點,它往往可促使學生作進一步深入細致的觀察、思考和探索,從而提出探究性的問題。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就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讓學生提出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如果我們能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那么,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被大大激發,因為學生提問題總是以自身積極思考為前提的。如教學《慈母情深》一課時,我把課題寫出來以后,問學生:“讀了這個課題,你們有哪些疑問?”這時有學生說:“我想知道課文是通過寫什么事來體現出慈母情深的?到底有多深呢?”我心中暗喜,只要學生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課文也就理解了。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自讀課文,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和段落談談自己的體會,這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與此同時,我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母親是如何愛自己的,可以舉例,很多學生說得非常好,這既是一次口語交際訓練,也是一次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機會。
只有學生自己主動提出問題,主體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地發揮,才能體現自主探究發現。因此,教師要隨時注意挖掘教材中隱藏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境,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使教學過程圍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的問題而展開。
總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要體現出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把任務交給學生,給學生留有空間,給學生多提一個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與“學”的共同創造,使師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真正的提高。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