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物理教材第三章第一節(jié)《生活中的透鏡》有這樣一個實驗:演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原來通報版和教科版對實驗是這樣設計的:
實驗器材:手電筒、蚊香、凸透鏡、凹透鏡、一端開口的圓柱形瓶子。
實驗過程:(1)把一端開口的圓柱形瓶子倒置,用蚊香把里面充滿煙霧。(2)用手電筒從上而下照射瓶子,發(fā)現里面呈現圓柱形光束。(3)把凸透鏡放在瓶底上,用手電筒照射,發(fā)現圓錐形光束,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4)把凹透鏡放在瓶底上,用手電筒照射,發(fā)現圓臺形光束,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人教版對實驗是這樣設計的:
實驗器材:三個激光手電筒、光具盤、凸透鏡、凹透鏡。
實驗過程:(1)把三個激光手電筒固定,后面放光具盤。打開激光手電筒,有三束平行光經過光具盤。(2)把凸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三束平行光會聚一點,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3)把凹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三束平行光發(fā)散,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在物理課上,我對實驗是這樣設計的:
實驗器材:兩個激光手電筒、兩個可樂瓶(從上面1/3處剪開,一個是空的,一個盛滿水)凸透鏡、凹透鏡(可用近視鏡代替)、蚊香、刻度尺。
實驗方法:
【方法一】(1)可以把空的可樂瓶倒置,讓里面充滿煙霧。用兩個激光手電筒從側面平行照射可樂瓶,會發(fā)現兩束平行光。(2)把凸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兩束平行光會聚。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3)把凹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兩束平行光發(fā)散。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方法二】(1)用兩個激光手電筒從側面平行照射盛有水的可樂瓶,會發(fā)現兩束平行光。(2)把凸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兩束平行光會聚。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3)把凹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兩束平行光發(fā)散。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方法三】(1)用兩個激光手電筒照射刻度尺,在刻度尺上發(fā)現兩個光點,記下光點距離。(2)把凸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光點的距離變小。說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3)把凹透鏡放到激光手電筒的前面,發(fā)現光點的距離變大。說明凹透鏡對光有發(fā)散作用。
與通報版和教科版的實驗相比較,具有以下優(yōu)點。(1)可以進行小組實驗,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2)不受外部條件的限制,即使是在光線較強的地方,也可以進行實驗。(3)實驗器材都是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收集到的,有利于學生關注生活。體現物理學中提倡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與人教版的實驗相比較,它對器材要求不高,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易于操作,學生從家中也可以進行實驗。
通過課堂的教學效果來看,比以往的任何一個實驗都成功。由此我想,新課程改革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的知識要從生活中來,再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激發(fā)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這對學生是終身有用的。那么,如何才能讓物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呢?物理的一個小制作、小發(fā)明,一個小的思維創(chuàng)新,一個小的方法的改進,課堂教學中一個小的亮點,對推進我們的新課程改革都是十分有益的。
實際上,物理學中還有很多實驗可以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生活,只要教師肯動腦筋,就可以找到。比如液體壓強實驗。
實驗器材:微小壓強計、大的可樂瓶(從上面1/3處剪開)、純凈水、濃鹽水。
實驗方法:
【方法一】演示液體對容器的底部有壓強,可以把可樂瓶的底部去掉,在底部扎上橡膠膜。向可樂瓶中灌水,可以發(fā)現橡膠膜向外凸出,說明液體對容器的底部有壓強。
【方法二】演示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可以把可樂瓶的側壁上鉆3~5個小孔。向可樂瓶中倒水,水從小孔中流出,說明液體對容器的側壁有壓強。通過觀察水流的遠近,可以得出液體對側壁的壓強會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方法三】分組探究液體內部的壓強特點,可以把微小壓強計放到大的可樂瓶中,觀察微小壓強計液面的變化,從而得出液體內部水平方向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豎直方向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方法四】探究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的關系,可以把微小壓強計放到純凈水和濃鹽水的同一深度,觀察微小壓強計。
總之,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日益普及,現代的教育技術在形象性、直觀性、模擬的準確性方面有著傳統教育技術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傳統的教育技術有著現代的教育技術不能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物理教學中的實驗教學。所以物理學中所講的“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在現代的物理教學中是不會過時的,是值得提倡的。只要我們肯動腦筋,物理實驗就會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