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而創新教育則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為教師的神圣使命。通過創設創新教育情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真正成為創新教育的主人。
【關鍵詞】創新能力 創新教育環境 創新精神 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160-02
當今,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也已成為當今教師的神圣使命。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下面,筆者結合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
一 創設創新教育情境
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利于愉悅學生心情,激發思維靈感;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益于開拓學生思維、充分表露個人的想象;寬松足夠的學習時間,確保學生充分、深刻地思維。
1.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還課堂于學生
一方面,倡導自主合作、交流學習模式,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提問,充分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學習經驗,反思學習得失,真正使“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學生因主動而發展”。另一方面,實施個性化教學,分層設問,個性輔導,使“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后進生跟著跑”,讓全體學生的創新能力均衡提高。
2.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還空間于學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要創造條件,使學生的學習渠道與社會相結合,學習方法與個體體驗相結合,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社會實際,把數學創新能力的錘煉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校內拓展到社會,讓學生通過參與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社會調查、數學建模活動、撰寫數學小論文,學以致用,全方位地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全力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還時間于學生
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重的主要因素有:(1)作業量大,占據了學生自主的時間。(2)作業梯度陡,部分學生上不了層次。(3)學習積極性低,造成學習心理壓力大。因此,減負必須從“量”上嚴格控制,從“質”上嚴格把關,從“效”上治本,做到“三布置”滕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觀察、思考、想象,參與課題學習、興趣活動以及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二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培養學生經久不衰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創新的靈魂,創新的過程需要興趣來維持。實踐表明:一個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能發揮出全部才能的80%~90%,而且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疲勞。因此,圍繞中心興趣,培養廣博興趣,可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2.激發學生永不熄滅的創新欲望
欲望可以被認為是人們常說的意象、念頭,需要思想的火花,是人的行為指南和動力。有了不斷創新的欲望,才可能不斷地進行有意識的、有意義的創新活動,也才可能達到創新的目的,對所遇問題,盡力尋求解決辦法。有了常規解法,卻產生了尋求新方法的念頭;有多種解法,卻思考有無最優解法,常常是“標新立異”,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境界。
3.錘煉學生百折不撓的意志
客觀地講,任何創新都不可能100%的成功,一次創新的成功,也許是千百次創新活動受挫的結果,一個人創新活動的成功,也許是成千上萬人創新失敗的結果,所以創新之路總是鮮活與枯燥并存,順利與挫折交錯,光明與曲折重疊,因此,在教學中,通過講名人數學家成功背后的故事等勵志教育,培養學生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耐挫力,不達目標不罷休的定力,使他們不怕壓力和阻力,不怕困難和失敗,能忍受失敗的痛苦,在逆境中不低頭,不退卻,不放棄自己的追求。
三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在思維方式上是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的統一,它巧妙地結合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使新設想脫穎而出,因此,創新教育不僅僅培養傳統教育注重的邏輯常規思維能力,還培養那些非常規甚至是反常規的思維方法。
1.通過順向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的交叉訓練,打破思維定勢,使思維具有靈活性
如:以下三個方程:(1)x2-4x+2M-3=0;(2)x 2-
6x+3M+12=0;(3)x 2+3x-M+ =0三個方程中至少
有一個方程有實數解,求實數M的取值范圍。
思路分析:若從下面考慮,要分七種情況討論:
(1)(2)(3)只有一個方程有解,即(1)(2)、(1)(3)、(2)(3)有解,(1)(2)(3)均有解,較繁瑣。但從反面入手,逆向求解。即假設每個方程都沒有實數解,則:
△1=16-4(2M-3)<0→M>
△2=36-4(3M+12)<0→M>-1
△3=9-4(-M+ )<0→M><4
∴ <M<4。
從而得出:當M≤ 或M≥4時,三個方程式中至少有
一個方程有實數解。
2.通過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的訓練,打破思維局限,使思維具有獨創性
如解方程:x 3+ = 。
思路分析:如果按邏輯的方式去思考,需去分母,轉化為六次方程求解,但按整體直覺的方式思考,則有
x3+ =8+
從而 或
從而得:x=2或x= 。
顯然,后者思考方式更接近整體的直覺方式,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高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