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說:“人在奮斗時,總有迷誤?!蔽阌怪靡桑袑W歷史教學的出路就在于改革,在于創新。只有不斷創新,不斷注入活水,它才有發展的前途,才能適應“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發展的大變革”。然而,任何改革都要按規律辦事,不然就會遇到挫折、失敗,甚至會從一個誤區走進另一個誤區,跌進創新的陷阱。
一 “能力中心”=重能力培養輕知識傳授
在素質教育改革的召喚下,中學歷史教師不斷沖破傳統教學方式的桎梏,由講授型向引導型轉變,由封閉型向開放型轉變,由“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轉變。但在反思傳統歷史基礎教育的弊病時,一個新的極端傾向又出現了—輕視書本知識,即“把歷史教學改革從過去的重知識傳授,轉到重視能力的培養上來”。出現這種錯誤的轉移,筆者認為,這與對知識與能力的僵化理解有著必然的聯系,認為歷史基礎知識的灌輸,就是強調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而限制和壓抑思維能力的培養。其實不然,我們反對只重視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認為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應該給予強調。但是脫離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既相對獨立,又互相滲透、互相融合、相互促進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兩者既無主次之分,也無先后之別,更不是水火不容的對立,過分地強調任何一方,都是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而忽略創新精神的思維訓練,違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輕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專注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最終將會使創新思維意識的訓練流于形式。
二 思維創新=標新立異
我們所提倡的創新并非沒有原則、沒有約束的自由放任,絕不等同于鼓勵學生海闊天空縱橫亂侃,或鼓勵學生追求標新立異。實事求是是創新思維培養的前提和基礎。任何創新都不能違背歷史規律,違背現實實際,要以馬列主義理論為指導,做到寓論于史,史論結合。比如:“歷史的主流是統一還是分裂?”這樣的問題就沒有任何討論的價值,也起不到培養能力的作用,甚至還會誤導和影響學生辯證主義和唯物主義科學史觀的形成。歷史學科比其他學科更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意義。在鼓勵學生創新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時還要借此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情感教育。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活動時,既要為學生創設情境,鼓勵出新,又要有的放矢,切合實際;不但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活動中閃亮的火花,給予表揚,而且還要剖析學生頭腦中不正確或片面的見解,并幫助學生發現錯誤,最終找到正確的解答。
三 學生主體=教師“袖手旁觀”
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的 “革命”。傳統教學模式下,由于教師長期習慣于包辦式的教學,學生缺少“自主”能力,在自主學習中力不從心。一些課堂教學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而教學方式卻不過是由“填鴨式”轉變成“放鴨式”罷了。從本質上說,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統一發展的兩個方面,是矛盾的統一體。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同樣,學生的學也不能代替教師的教。鑒于此,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不僅沒有削弱教師的地位,反而對新形勢下的教師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要扮演好“導”的角色,做新形勢下合格的教師,至少必須具備四種能力,即創新思維能力、專業知識能力、課堂組織能力、獲取反饋信息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具有創新思維能力。只有具有創新精神與思維能力的教師,才能鼓勵學生去革新、去求變。“那種把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而產生的知識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和以固定觀念看待事物,以老經驗處理新問題等都是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相關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知識,這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前提和保障。再者,教師要具有良好的課堂組織能力,從問題的設立到角度的選擇再到結論的評價都離不開教師的“導”。最后,下課的鈴聲不代表思維活動的結束,而是學生深入思考的開始,所以要將創新教育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教師必須要能及時獲取反饋信息,建立評價機制。
恩格斯曾熱情謳歌文藝復興:“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的巨人的時代。”我們要進行的改革比之更偉大,更進步,更絢麗多彩。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教師的責任神圣而艱巨。改革路,風險途,坑凹沼澤、坎坷崎嶇。但如果仍這樣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則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也必將會被時代所拋棄。當然創新不是蠻干,僅有勇氣是不夠的。只有未雨綢繆,謀事在先,不該出現的困難才不會出現,容易發生的問題才會少發生,改革也才能不落陷阱,少走彎路。
參考文獻
[1]蔡克勇.21世紀中國教育向何處去[M].長春:吉林出版社,2000
[2]馬衛東.淺析歷史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失誤——兼論歷史基礎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關系[J].歷史教學,2000(3)
[3]袁愛玲.知識經濟呼喚創新教育[J].教育研究,1999(5)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