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是個敏感的詞語,很多時候代表著張揚和責任感的缺乏。對“90后”的教育不但是當今學校教育的難題,也是家庭教育的難題。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們的孩子養成了這些消極的行為習慣,作為老師和家長又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孩子呢?其實人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對待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作為教育者應該多分析其原因,多一些寬容與期待。
【關鍵詞】“90后” 寬容 期待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2-0177-01
生命的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人的成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對待那些幼稚的年輕生命,我們應該多一些寬容與期待。
—題記
由于工作的關系,我經常會和十四五歲的小孩兒混在一起,也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90后”。這是一群年輕的、幼稚的、鮮活的生命,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年齡段特有的處世方式和人生原則。還有可能是個性更張揚一些吧!
總聽到同事抱怨,現在的孩子不知廉恥、不夠勤奮、好賴不知……網上也有爆料“90后”的言行舉止。好像“90后”就是墮落、頹廢、無可救藥的代名詞。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想說,這些評論有些言過其實,有些以偏概全,有些推卸責任。
一 “90后”的學生個性比較張揚
“90后”的孩子出生在經濟發達的年代,獨生子女多,從小在家就備受父母的寵愛,從來不會為衣食住行和前途擔憂,也很少吃苦或遇到挫折。所以,不經世事的他們為人處世也會有些張揚,但這不為過,任何人的成長都需要契機,等到他們真正踏入社會獨自生活的時候,我想他們便會很快會明白生活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容易,很快就會懂得踏實勤奮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素養。
二 “90后”學生有些迷惘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現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么熱愛學習,不勤奮,甚至連基本的按時到校、按時交作業都做不到,不少人逃課、打架、沉迷網絡等。但我認為這一切都與社會有很重要的關系。首先,現在大學畢業生失業嚴重,有人說:“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但如果說認真學習的結果是失業,那誰還愿意學習呢?其次,現在的學校教育形式呆板,雖然課本編得好,但仍往往流于形式。再次,當前的教育說是素質教育,評價機制卻沒有改變,高考、中考仍以分數論高低,教師招聘制也叫末位淘汰制。為了不被淘汰,老師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應試上,素質教育更是形同虛設。想一想,誰愿意成為別人手里操縱的木偶,去學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整天埋在題海里呢?
三 “90后”學生早戀的原因
“90后”學生早戀與整個社會風氣息息相關,孩子們天生的模仿本領超強,我們的電視、網絡、甚至生活中,暴力、淫穢、色情的信息層出不窮,孩子們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于是,戀愛,同居等層出不窮,當然,這跟我們落后的性教育也是息息相關的,性教育在很多學校形同虛設,課堂性教育不疼不癢,不接觸實質內容,越是說得稀里糊涂,就越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于是他們通過其他途徑去學,去找他們想要知道的東西,于是越走越遠,并造成嚴重的后果。
四 “90后”學生的自尊心較強
我所認識的“90后”,他們都有很強的自尊心,盡管有時候他們表現得并不在乎,其實外表越不在乎他們的內心越痛苦,誰不希望被表揚?誰又愿意整天被人批評呢?我所認識的“90后”,他們敢于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當然有時候,人們會認為這是頂撞,是無理的,其實存在的也是合理的,當這些不著邊際的話,從我們孩子的嘴里說出來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反省一下,到底是什么誤導了孩子的人生觀,讓他們產生如此錯誤的認識呢?孩子畢竟是孩子,犯錯、搗蛋、青春躁動、熱血張揚,這是他們特有的權利。
人都是慢慢成長起來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觀點是錯誤的,不要因為有錯就否定孩子,給孩子多一些引導,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和期待吧!不要總是鄙視他們,用最惡毒的詞語中傷他們。要知道,我們也是從無知幼稚慢慢走向成熟的,我們的老師都能容忍當年的我們,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容忍我們的孩子呢?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