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增強身心健康、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并提高創新能力。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觀 大學生 社會實踐 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01-02
人的全面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人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歷來是我國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理論基礎。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始終把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作用:“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還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而發展的。”這說明勞動是人類體力和智力活動的顯示和享受,人的個性、才能、世界觀正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按照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它是大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深入現實社會,參與具體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以了解社會、增長知識技能、提升自身素質和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信念的過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德,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具體表現主要有:
一 實踐檢驗,促進學用結合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哲學上提得最高的一個口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實踐也很好地證明了這一理論的正確性,它也因此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不可否認,作為在校大學生,他們接受知識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課堂學習,而課堂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以間接的、系統的理論知識為主。這些知識對大學生來說固然重要,但是,一方面,這些理論知識在從現實向理論轉化的過程中有些內容可能被簡化或者被誤讀;另一方面,掌握這些理論知識也并不代表實際才能,難以直接運用于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學用脫節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現象,不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從根本上背離了人才強國戰略的目標。
因此,大學生在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后,不僅非常有必要用自己的親身實踐來再次檢驗理論的正確性;而且通過在一定范圍內的實踐,實實在在地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既能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這一認識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能動的飛躍,又能使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知識結構、感受到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帶來的成就感,這也必將激發大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今后的學習活動中,直至養成終身學習的良好習慣。社會實踐越主動越有效,理論學習才會越自覺越深入。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用結合”意識,切實提升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 實踐磨煉,增強心理素質
目前,我國社會的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存在著極大挑戰,住房、醫療、教育、大學生就業等問題已嚴重影響到社會心態。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他們的父輩不曾也不用面對的種種問題,承受著種種外來的以及自加的壓力。有調查顯示:九成多的大學生有過心理方面的困擾;38%的大學生遇到煩心事或感到壓抑時不向任何人訴說。此外,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處理情感問題能力不強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讓大學生走出校園,親自感受到真實的社會現實,會少一些因為道聽途說或者媒體的片面宣傳而形成的對社會的不理性認識,讓大學生通過最直觀的感性認識來建立起自己對社會的全方位的理性認識。另一方面,通過參與社會實踐,也很可能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定會遇到種種挫折、磨煉,通過這些鍛煉的大學生也必將會逐漸成長起來,對堅強性格的形成以及心理素質的提高都不無裨益。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觀指出,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除了生產力高度發展、自由時間的增加、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之外,還有賴于“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人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社會,因而,人的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社會交往。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程度往往同其知識水平、能力水平成正比,而參與社會實踐則是大學生擴大社會交往,豐富自己的社會關系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在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諸多原因中,人際交往壓力、就業壓力、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是最為突出的問題,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的欠缺。針對此種現象,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僅要提前開始做一些具體的工作,更要多一些機會與他人交往,逐漸學會與人相處之道,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對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具有直接性推動作用。
三 實踐內化,提升道德素質
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除了要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外,還要把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在實踐中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第一,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社會實踐中,他們才能加深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所學到的知識,更深入地把握道德原則和規范,提高對是非善惡的道德判斷力,提高道德認識水平。第二,社會實踐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同社會接觸,達成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一致性。當代大學生并不缺乏理想,他們所缺失的是較高層次的理想,即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這樣的理想結構,是殘缺不全的,自然也就不能最好地發揮理想對于人生的導向功能和激勵作用。即便就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和生活理想而言,也存在較強的功利色彩,多是從個人的狹小視角出發,容易陷入自我中心主義。通過參與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切實感受到只有將個人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實現社會價值的同時才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第三,在實踐中培養道德責任感,獲得道德體驗,形成道德行為。道德知識并不必然導致道德行為的發生,要使大學生逐步認清社會的道德需求,并將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需求,道德實踐的環節必不可少。社會實踐使大學生身臨其境,促使他們把自己放到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去,隨著認識、體驗的深入,他們的道德情感將逐步得到陶冶和升華。
實踐證明,這種實踐教育對于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無論是內容、形式還是效果都是一種必要的補充,對于青年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全面、客觀地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正確分析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現象和各種社會思潮,對培養青年學生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四 實踐啟迪,培養創新能力
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的發展最終決定于獲取和掌握知識的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而提出來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強調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創造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載體。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理解、消化、鞏固和豐富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實現理論知識與社會生產生活的緊密結合,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行動,并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科學技術創新。
創新是國家進步的源泉,青年是民族振興的希望,大學生無疑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力量,他們的創新能力決定著未來的發展走勢。因此,對擔負光榮歷史使命的當代大學生而言,應該更加注重對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此基礎上,實現從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到創新能力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
[3]石磊、董博臣.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九成大學生有心理方面困擾[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 2011-04-22/content_2390860.html, 2011.04.2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