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現已被稱作“國際通用語”或“語言帝國”在全世界流通,作為一門國際語言(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國際英語(EIL)引發了“英語教學目標”、“英語教學標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等話題的討論,它影響著全球英語教學的趨勢和步調。研究國際英語對英語教學的啟示,重新審視我們英語教學中一些慣用的想法和理念,能夠使學生的綜合英語應用能力得到有益的提高。
【關鍵詞】國際英語 英語變體 英語教學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06-02
一 引言
“一個法國人在挪威的一個意大利餐館,向一位希臘服務生點一份比薩”,“日本人、韓國人和德國人一起交流時,說的是帶著各自口音的英語”,在全球信息資源互通、各國交流日益廣泛時,這樣的現象早已不再令人驚訝,類似的情況也屢見不鮮。毫無疑問,英語已經成為一門國際語言,是各國各領域交流的工具。今日,它的使用絕不僅限于英語國家間的交流或是英語國家與非英語國家之間的交流,它的國際化更多地體現在英語為非母語群體間的交流。
當各國人民用他們的方式講英語,世界流通的不僅是英式美式英語,人們開始思考學習怎樣的英語和怎樣學習英語。國際英語(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引發了英語教學的討論和研究,影響著全球英語教學的趨勢和步調。本文將討論國際英語的特征,重新審視我們英語教學中一些慣用想法和理念,討論它給英語教學帶來的啟示。
二 何為“國際英語”
在此,我所稱的“國際英語”是指英語應用的“國際化”,強調其國際地位,而不是指一種語言的名稱叫“國際英語”。英語作為國際語言(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English)的概念最先由L.E.Smith在1981年提出,之后收入《朗文應用語言學詞典》,解釋為“英語的作用是用于國際性交流的一門語言,例如巴西和日本商人用英語洽談一個商業合同時,在這種場合下使用的英語不一定要以英語為母語的人說的語言為基礎(如英式或美式英語),而是根據說話人的母語和使用目的而有不同”。這也就是說“國際英語”環境下的交際不再限于英語為母語國家的表達,而是承認了各種英語變體的存在。Macrum等人提出,英語是真正的國際語言。Crystal年將英語描述成了一門國際語言和一門世界語言,并稱其將繼續成為因特網的世界通用語(lingua franca)。Jenkins(2003)指出,英語充當了國際語言的功能,被用于母語為非英語人士間的交流。
“根據英國文化委員會提供的資料表明,全世界14億人口居住的國家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世界人口的1/5能說英語,世界70%的科學家在讀英語文獻。在國際經濟交往中,英語已成為經濟合同、國際協議等文本所采用的第一語言。國際上85%以上的學術論文是用英語發表或宣讀的,而且世界電子檢索系統上90%的信息是用英語貯存的。”據估計,現在英語使用者在非英語國家與其在英語國家的比例是2.4∶1。由此可見,英語的國際功能毋庸置疑,它被稱為“國際英語(EIL)”、“全球英語(Global English)”、“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等,表達的都是相近的意思。
三 國際英語的特點
當英語成為國際語言,各國人民用他們的方式講英語,便在英語中融入了其本國母語的語言特點和文化特點,因此英語產生了不同的變體。它們對英語音素的發音、詞匯的選擇、句子的組織和表達方式都有所不同,使“國際英語”具備了一些特點。
1.多樣性和靈活性
各國人民對語音音素的發音都有差別,帶有母語口音的英語發音在國際交流中十分常見。在國際英語環境中,沒有哪種單獨的口音被視為唯一選擇。人們倒可能更愿意用更貼近對話者的語音、語氣、語速來提高親切感和對話效率。因此,口音多樣性“顯而易聽”,而人們也并不死板地拘泥于“美音”或“英音”。在不影響交流、口音仍被理解的前提下,人們說英語時被動或主動地保持著母語的口音。與“口音現象”同理,在單詞的選擇、詞組搭配、語法應用、句子結構和表達方式等方面,使用者使英語都帶有其母語特征。英語變體的產生無疑給英語帶來了多樣性和靈活性,并豐富了英語的表達。
2.交際側重意義
由于各國英語在口音、用詞、語句法和表達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一些詞語、句子或表達并不為英語母語者所用,但在國際英語環境中,這些并不是問題。成功交際的關鍵是意義的清晰和相互可理解性。在交流過程中,能對含糊的意思予以進一步的詢問或解釋,消除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或誤會,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西方國家相對于東方國家表達更為直接夸張,而東方人更為含蓄內斂。因此,在交流中重要的是,不要被遣詞造句的習慣所疑惑,而要真正理解話語意義,并能對不明白的地方進行適當的合乎禮儀的詢問與交流。
四 對英語教學的思考
1.教學標準
英語作為許多人選擇學習的附加語言,由于不同民族的人講英語,因此,英語不可避免地被用以各種表達形式和禮儀習慣,產生各種變體。Kachru(1985)將說英語的國家分為“內圈”(Inner Circle)、“外圈”(Outer Circle)和“發展圈”(Expanding Circle)?!皟热Α眹抑傅氖且杂⒄Z為母語的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外圈”國家指的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或官方語言之一的國家,如,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坦桑尼亞和尼日利亞等30多個國家;而主要把英語作為國際交際工具,即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與使用的國家,如中國、日本、俄羅斯等則屬于“擴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國家。當人們體會到各種英語變體同時存在時,便開始考慮所謂英語的“標準”和“準則”。對于英語氛圍較弱的發展圈英語學習者來說,又應該以哪國的英語為標準呢?而誰又應該遵循誰的標準?使用母語模型(native speaker model)也有問題,并不能令人信服。只要英語使用交流者能夠理解對方的意思,就未必有必要遵循母語國家的英語規范。例如,印度人與日本人的英語對話,為何要表現出英美國家的發音準則或交際習慣呢。更何況,在母語國家間,英語使用也并沒有完全統一的規范。比如澳大利亞英語與美國英語在發音、用詞、語言習慣等方面都有差異。
成功的交際取決于成功的意義討論,對話者相互理解明白交談的要點,也就是說談話的焦點是話語意義(meaning-focus)和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基于這種理念,Sifakis提出“C-bound approach”,它強調英語教學應該注重溝通(communication)、理解(comprehensibility)和文化(culture),這里的文化包括了說話者雙方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另一種稱為“N-bound approach”,它強調“規律性、統一和標準”。相比之下,“C-bound approach”是更為合適的教學模式,以適應英語的國際地位和應用趨勢。在教學中,我們應讓同學們正視各種英語變體,以“母語英語”為學習準則的同時,也學習適應各種表達方式和習慣。正如學者所說,“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是在中國的兩個主要學習對象。但是,他們不能是唯一可循的有效模式或規范。任何其他種類的英語,只有它是能被理解用于溝通的,也應被邀請到我們的課程中?!?/p>
2.教學中的文化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有著不可分離的緊密關系。從國際語言和文化的關系來看,從國際英語的視角來看,學習者并不需要內化母語國家的文化習慣。相反,學習國際語言,是讓學習者能夠傳達他們自己國家的思想和文化給他人。當會話發生在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非英語國家說話者之間,那么說話者的兩種不同的文化應該被體現,而不應側重表現英語國家的文化。因此,國際英語應能夠提高文化多樣性的認識,促進各種文化的交流,加強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
在國內,英語文化學習一直與語言學習同樣受到重視,《跨文化交際課程》已經寫入了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但我們指的“跨文化”,一般僅局限于英美國家文化內容,體現的是西方國家文化內容。我們希望同學能夠認識、理解西方文化,并在英語交際中表現得體。但今年來,有些老師開始擔心,也許我們太注重目標語言的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而輕視了自己的文化?!皣H英語”的意義在于以英語為語言工具,交流思想并出口本國文化,因此,本國文化用英語的合適表達應該予以高度重視。若我們的課程內容太側重灌輸英美文化,并要求同學遵守這些文化準則,可能會引起英美文化高于本國文化的誤解。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客觀地描述和比較各國文化,拓寬各種文化背景的學習,培養同學們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母語與非母語英語教師
母語教師比非母語英語教師往往更受歡迎,因為他們有良好的發音和語言直覺。在國內的公辦學校和許多語言培訓機構都聘請英語母語外教講課,許多家長愿意讓孩子很早就接受外教教學,為的就是習得發音和培養語言直覺。并且,外教的工資往往比中教高很多。
但在國際英語的環境下,當發音和語言習慣不再那么死板時,母語為英語的教師不再具有很大的優勢。而本國的非母語教師,因為經歷了作為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在教學中,有以下優勢:他們擁有學習和應用一門外語的第一手經驗;他們更明白并能預期到語言學習的困難;他們和學生有共同的母語,能夠與學生更有效地交流;他們對學生的需求和遇到的挑戰更感同身受等。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外教的優勢往往在口語和聽力課中,在閱讀與寫作課中,中教更能把握重點、講解清晰并比較中外文體差異。
此外,是否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英語教師,并不取決于是否其母語是英語。能夠良好地掌握和應用英語、足夠的教學熱情和責任心、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同學良好的溝通,都是考量合格教師的基本要素。在國際英語環境下,英語不只屬于其母語使用者,而屬于它的所有擁有者。因此,非英語為母語的使用者也有相同平等的權利很好地掌握和應用英語。逐漸地,人們對母語外教模式崇拜也開始褪色。同時,一些非母語為英語,具備英語教學素質的外教,也被邀請到課堂。確實如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應盲目崇拜母語教師,應該逐漸開放思想,消除語言歧視與偏見,理性從容地應對各種英語變體。
五 結束語
隨著英語地位在全球和中國的日益強大,英語能力的提高對國家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英語成為國際語言,國際英語現象或多或少地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對英語的認識和態度也或多或少地改變著。國際英語引發的“英語教學目標”、“英語教學標準”、“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內容”、“英語為母語和非母語教師”等問題,已經引起了關注和思考。在英語教學中,保有本國和各國文化意識的語言交際能力成為教學重點,植入國際英語視角的教學也將成為未來教學趨勢。將國際英語理念融入英語教學中,還需要語言政策、教學大綱、課程設置等多方面的修改和完善,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Jenkins, J. World Englishe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 London: Routledge, 2003
[3]McCrum, Robert, William Cran Robert MacNeil. The story of English(revised end)[M]. London: Faber Faber and BBC Books, 1992
[4]McKay, S.L. Towards an appropriate EIL pedagogy: Re-examining common ELT assump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13): 1~21
[5]Sifakis, N. Teaching EIL-Teaching international or intercultural English?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J]. System, 2004(32): 237~350
[6]Wang, J. Adopting EIL in China[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13): 118~122
[7]Zhu. H. Globalization and new ELT challenges in China[J]. English Today, 2003(4): 36~41
[8]胡曉瓊.從一份問卷調查看“China English”的現狀及其將來[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91~94
[9]郭遂紅.EIL語境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117~120
[10]黃秀紅.EIL文化基礎的取向及其教學[J].長江大學學報,2007(3):144~14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