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環境教育是人與環境走向和諧、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道德教育是環境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環境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文主要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學為載體,從環境道德的涵義、初中環境道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入手,簡單探究了加強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環境道德教育的幾點措施。
【關鍵詞】環境道德 初中 思想品德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08-02
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世界各國都已充分認識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各級教育之中,通過環境教育努力培養人們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和道德意識。在我國,環境道德教育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階段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初中生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加強初中生的環境道德教育、努力培養其環境道德素質,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一 環境道德教育的含義和初中環境道德教學存在的問題
環境道德是道德的一個分支,它是以保護和改善環境或者破壞環境為評價方式,用來調整人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標準、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它也是人們為了維護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所必須正確處理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行為準則,是全人類的社會公德。在當今世界人口膨脹、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浪費的情況下,環境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可持續發展的進度,乃至人類的存亡興衰。因此,開展環境道德教育是人與環境走向和諧、邁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進行環境教育二十多年以來,許多初中學校對環境道德教育并不重視,在課時分配、教學計劃以及教學過程中,并沒有有意識地加強環境道德教育內容的意義,學校也沒有對不同學科教師提出在本學科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的要求。現行的教學中所包含的環境道德教育只是支離破碎、一鱗半爪,內容浮淺,一掠而過,不能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環境道德概念。而在實施的環境道德教育時,只注重課堂上的灌輸,忽視學生環保行為的培養,學生的“知”與“行”大多不能達到真正的統一,這也使得環境道德教育的目的難以實現。
二 在政治課教學中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措施
1.明確初中思想品德課在實施環境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環境教育實施指南》指出:“環境教育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滲透性的課程與教學計劃、教育教學管理、教育教學活動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資源和機會,幫助所有學生在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知識與認識、價值、情感和價值觀、技能與能力、參與和行動五個方面來實現學習的目標。”研讀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小學綜合課《品德與社會》(3~6年級),將環境教育列入課程培養目標,突出培育學生良好的環境行為習慣;小學思想品德課對環境教育的最基本的知識與認識及環境行為習慣提出了明確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課則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法規知識及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重點,突出了環境意識及初步環境行為能力的培養;高中階段的環境教育一般以熱點問題形式,在西部大開發、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專題中進行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較強的環境意識、對環境問題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然,初中思想品德課在實施環境道德教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對學生環境意識的養成、環境素養的提高、環境行為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
2.讓學生了解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所滲透的環保知識
教師要挖掘環境教育課程資源,讓學生了解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道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思想。例如,在學習初二《法律常識》“依法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時,不僅要講清講透我國存在的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及不適當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方面存在的觸目驚心的環境污染問題,還應引導學生了解環境問題帶來的威脅生態平衡、危害人類健康、直接制約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嚴重危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基本原則,使學生通過了解環境知識,增強環境保護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責任感。
3.改進學習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高環境教育實效
我們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組織學生以“我愛我們的綠色校園”為主題的環境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活動的具體步驟為:(1)觀察調查校園環境,了解學校的綠化面積,花草樹木的種類名稱、出現的鳥類,學校布局的合理性及理由,考察學校的環境保護氛圍,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對學校環境問題的總體評價;(2)分組討論、代表發言:討論、發言的主題:創建綠色環保校園的意義;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及其危害;學校校園內的環境問題及應采取的措施;(3)深化活動、成果展示。要求每位學生寫一篇文章;列出“創建綠色環保學校”能持之以恒的三個行為;討論并推薦一句言簡意賅、充滿人性的環保警示標語,并在教室內公開展覽。
4.通過課外各項資源深化課堂環境道德教育的效果
通過圖書館、博物園、互聯網等途徑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深化教學效果。例如在初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去圖書館查閱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參觀博物園、考察社區環境,了解本地環境和物種的多樣性及開展物種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指導學生通過互聯網獲取大量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教育的生動素材,提高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實施和持續發展戰略的感性認識。
5.構建善待環境的行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
教學中我們努力將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與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動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倡導符合綠色文明的生活習慣、消費觀念和環境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倫理道德規范。如我們結合本校的省級立項課題《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初中學生環境道德培養研究方案》,倡導保護環境的行為習慣,構建善待環境的行為模式(如拒絕使用一次性用品、拒絕穿動物毛皮衣服,使用布袋、節約糧食、節約水電、多用手帕、少用紙巾等),使學生的“知”與“行”達到真正的統一。
總之,環境教育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的道德教育,涉及許多課程和許多方面,但只要政治教師樹立環保意識,充分將政治教育中的環保因素挖掘出來,適時適度地加以滲透,就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切實提高環境道德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劉世峰.中小學的勞動技術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2]陸慶芳.實現初中思想政治教學高效率之思考[J].廣西教育,2008(29):18~19
[3]崔鳳芝.淺談數學教學中環境意識教育[J].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6):8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環境教育實施指南(試行),2003.11
[5]黃麗英.中學生環境道德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9(1):112~116
[6]姚衛新.從知識滲透走向道德建構[A].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2008.1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