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最終的學習效果。本文通過interview和問卷方式,調查出成功英語學習者的一些學習習慣。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總結出英語學習方面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研究成果將使更多的英語愛好者從中獲益。
【關鍵詞】成功英語學習者 學習習慣 調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19-03
早在20世紀70年代,世界外語教學的研究就已從如何教轉移到如何學上來了。受這一重點轉移的影響,我國不少學者開始了對英語學習策略的研究。這些研究對探討中國人學習英語的規律和特點提供了重要依據。而英語學習習慣的好壞又與學習效果密切相關。目前,學界的研究重點大致在于兩個方面,即對非英語專業人士的研究和對怎樣才能養成良好英語學習習慣的研究。關于學習策略的研究,筆者著重于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調查。我們希望通過調查和研究一些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讓廣大英語愛好者能有所收獲。以interview和問卷調查兩種形式,我們主要從口語、聽力、詞匯這三個方面展開了此次的“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87份,有效問卷80份,有效率91.95%。該調查以成功英語學習者為調查對象,接受本次問卷調查的學生和interview對象均來自于各高校各系的成功英語學習者(在本次調查中,成功英語學習者的標準為在英語學習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例如在英語教學中經驗豐富,多次獲得英語學習與競賽榮譽等)。
一 口語
本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60%的被調查者有早讀或晚讀的習慣(其中能長久堅持下來的占近44%,連續天數達一周以上的約有33%,一周的有12.5%,一天的約有10.5%)。
直觀角度:
分析與啟發: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記憶詞匯,提高學生口語能力,促進學生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從對上表的分析來看,半數的被調查者有早讀或晚讀的習慣,而其中能長久堅持的也占了近半數。
張霞在其論文“朗讀與英語教學中”所說:語言是有節奏的,不論對漢語這樣的音調語言還是英語這樣的音強語言,朗讀都可用于提升語感。其次朗讀涉及到視覺語碼向聲學語碼的轉換過程,在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建立兩者的緊密聯系對英語這樣的表音文字系統尤為重要,是語言習得的目標之一。再次,朗讀在話語理解方面可能還具有默讀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同時,在Halliday的著作《功能語法導論》中也涉及到朗讀的獨特作用:“If it(the text)gets too difficult, try reading it aloud. It is amazing how much that can help.”
由此可見,基于以上所述,結合本課題調查研究所了解的結果,我們得出結論:朗讀作為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英語學習者通向成功的道路上起了關鍵性作用。
基于問卷調查,分析調查結果,本課題研究得出以上結論。根據此結論,我們又得出以下啟發: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英語愛好者應多給自己布置朗讀任務,遵循此任務,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根據圖1,我們得出:在這80位受調查對象中,英語課多用英語交流和模仿VOA、BBC等英語原音這兩種方式最受歡迎,其次是多跟老外交流。
分析與啟發:基于這項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成功英語學習者較注重實踐,并不是所謂的“啞巴英語”,而是“說”出來,這正如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所提倡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據新聞媒體報道,他們所發表的中小學生英語學習習慣就引起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關注,并且專家提倡學生多說英語。
當然,懂得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與學校資源,這也是促成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成功的一大因素。一般來說,在一個長期穩定的語言環境中,我們能更容易地掌握那門語言。但我們的生活環境是中國,漢語占絕對地位,然而學習英語的環境與條件是可以創造的:上課鼓足勇氣多用英語交流,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學校多與外教或外國留學生聊天;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模仿VOA、BBC等英語原音;利用學校的社團資源,參加各個英語社團;積極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等。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以上只是其中一些值得借鑒的方法。通過該項課題研究,我們得出此結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并能堅持不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能促成我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成功。
二 聽力
相信大家都熟知一點,英語學習注重“聽、說、讀、寫、譯”這五方面的技能。聽,位于首位,它對于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可見一斑。聽,接收及理解信息的能力。英語本身是一種交流工具,如果交流雙方不能聽明白對方要表達的意思,溝通就存在障礙,從而也就無法快速正確闡述自己的觀點。
在問卷調查階段,就聽力方面我們也進行了相關調查:
調查結果:
調查分析:通過圖2、圖3,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大多數英語學習者都了解到了每天進行聽力訓練的重要性,而區別就在于訓練時間的長短以及是否能長期堅持。當然這種區別也直接影響了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效果。本身語言學習就是比較注重學習者所處的語言環境。每天堅持聽力訓練,主動創造一個語言環境,在獲得信息的同時去理解信息,從而逐漸提高自身聽力水平。
再來談談提高聽力的方法。不論效果如何,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而我們的調查對象是成功英語學習者,所以我們希望他們的選擇也能為讀者提供借鑒。
正如圖3中所顯示的,多數人會選擇看電影這種方式,將娛樂與學習相結合,這可以提高口語化英語的聽力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學到大量口語化的短語和習語。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學習資料都較書面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習積極性。而語言學習的本身也包括文化的學習,通過賞析英文原版電影,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文化差異。在一定感官刺激下,這為我們提供了更好的學習環境,使英語學習者能更加有效地吸收知識及信息。但如VOA、BBC等比較官方,書面也更正式的音頻,大家能在練聽力的同時學到很多新詞,包括一些新聞高頻詞等。這都是一些正式場合中有可能出現的高頻詞,而正是這些關鍵詞決定了我們能否正確獲取信息。若是聽寫文章和語段,則可以幫助我們積累寫作時可以借鑒的句型,增強語感。
其次,聽音樂可以解壓。那么為什么不充分利用這種解壓時間,在放松的同時認真傾聽歌手要表達的意思與情感,而不只是純粹地聽旋律。
在各高校,外教及留學生正是另一種形式的語言學習資源,將身邊的資源物盡其用不失為聰明人的辦法。此外,在生活中,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外籍游客。如何把握這種機會將會告訴我們更好地提高我們的聽力水平和表達能力。
當然適用別人的方法
不一定適用于自己,這時
就要求我們思考之后再從
他人的學習訓練方法中抽
取對自己有幫助的點,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就如每個人的處事態度不同一樣,對于聽力的訓練方式,每個人的態度也不同,而在我們的分析調查中,接近75%的被調查者選擇泛聽,使自己習慣英語環境,多聽,開始能聽懂多少就聽多少,日積月累,能聽懂的也就多了。也有接近25%的被調查者認為練習聽力時就該精聽,抓住每個字、每個詞。我們在此也可以反思:一個傾向于量的積累,一個則傾向于質的提煉,最后所取得的效果還得看訓練過程中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及學習態度。
三 詞匯
魯子問教授曾說:“詞匯是語言的血肉。”這就足以說明了詞匯在英語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于英語詞匯量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對一些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有20%的人覺得自己的詞匯量不缺乏,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在背單詞,但是一遇到實際問題,就不知該如何運用以前所學過的單詞,也許做題或看書很輕松,只是擁有的詞匯用不到實踐中去,這就意味著光有單詞是不夠的,我們要學以致用。相反,48%的被調查者能將學到的詞匯用出來,也認為背詞匯很有用,但在運用時,卻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以前常用的單詞,那些新背的單詞就是用不上,如果不經常的使用新單詞,那么這些詞匯在腦中又會漸漸消失,當再碰到時就再一次成了新單詞。
直觀來看:見圖5、圖6。
知道詞匯量的重要性是一回事,如何增加自己的詞匯量是另外一回事。對于如何增加自己的詞匯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我們此次通過對一些成功英語學習者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得出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供大家借鑒和學習。
1.邊讀邊寫
日常學習中,很大一部分學習者都會選擇邊讀邊寫記憶單詞的方式。當前網上正盛行一種記憶法——五到記憶法。所謂五到記憶法,即是開動眼嘴手腦;讀寫背默各幾遍,印象清晰記得牢。
2.活學活用
研究結果表明,約有62.5%的被調查者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趨向于活學活用的方式。記住盡量多的單詞固然重要,但用好一個詞,并能在不同語境中靈活推測出更多你所不知道的其他含義則更為重要。
3.多聽錄音
通過模仿,一再聽錄音,一面將相同的知識在心中默念或大聲說出來,就與共鳴的效果一樣,會強化記憶。只單調地發出聲音,不如加上聽覺刺激,這樣能更迅速地記住。
4.死記硬背
很多人都知道這種方法不可取,但往往還會有一部分人采取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也許短時間內會很有效,但是時間一長,由于它們在大腦里的印象不深,又長時間地沒有接觸,當然忘得也快——大腦記憶的一般規律。
5.只看不寫或只寫不看
傳統認為,記憶力等于是頭腦存取資料的過程,對學習、思考以及記憶而言扮演著核心角色。很多人常常談到自己記憶不好,就如自己的心臟不好或膝蓋不好一樣,也可以通過吃藥或是做康復來改善記憶的“癥狀”。大家要知道記憶并不是人體的器官,而是抽象的過程,如何強化這個過程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短期記憶一次能記憶資料的數量有限,除非不斷重復,否則幾分鐘后會被其他資料取代而忘記。所以資料如果能不斷重復,短期記憶就能持續。短期記憶并非萬能,一般而言能記住7項左右的事物,但是好的記憶策略及方法可以改善短期記憶:
第一,結合語句來背單詞。結合語句我們可以更好了解這個詞的詞性,也可通過記憶句子的意思對這個單詞意思有更深刻的印象。這類方法對單詞的回憶,是從“單詞→聯想→詞義”出發的。由于一句話的意思很容易被記住,所以這個單詞也就能一下子被記住,持續的時間也越長。
第二,通過背誦語篇來活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背誦對學習的重要性。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背誦的古典詩詞,盡管當時不解其意,卻常常一生難忘,終身受益。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和符號,經常背誦可促進右腦開發。一篇文章,就這樣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按照背誦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聯起來,進行背誦。
第三,在單詞表中記單詞。在我們的調查中,大約有20%的被調查者采用這種方法記憶單詞。一些被訪人稱,在單詞表中記憶單詞,短時記憶很有效,但是很難長時間記住。這種方法往往較適用于單詞聽寫前的強化記憶。有10%的人通過背誦語篇來活記,這種記憶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地理解單詞的意義,也能讓這些詞匯在腦中保留的時間更長。大部分的人選擇通過結合語句來記憶,其實這種方法與通過語篇來記憶是一樣的,只是如果通過語句來記的話,所記的單詞量就會大大增加。
研究表明:很多英語愛好者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獲得了一定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們平時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決定的。而本文正是以調查研究一些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為基礎,從而歸納總結出一些可提供給廣大英語愛好者的建議。
古今名人總結的讀書方法很多,其中最值得欣賞的就是歐陽修的“讀書三上法”和董遇的“讀書三余法”。所謂“三上”,即是“馬上、枕上、廁上”,而“三余”則是“冬者,歲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這兩種方法是勸告人們讀書要善于利用零星時間,做到時時可讀書,處處能讀書,將學習和讀書完全生活化。這兩種方法正是從側面說明了早在古時,人們便已開始注重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把握時間,他們才成就了一代文豪的美名。
我們希望廣大英語愛好者能夠從此文中獲得一些啟發,利用零星時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從學生角度,訪問了不同領域的成功英語學習者,調查了大量的成功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習慣,通過圖表形象地表明了各種習慣的優勢與劣勢以及適用人群的多少,為廣大英語愛好者提供了借鑒,同時這也是本文的創新點所在。
參考文獻
[1]M.A.K.Halliday.功能語法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李紅霞.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J].魅力中國,2009
[3]林維密.中職生英語學習習慣情況的調查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0
[4]魯子問.中小學英語教育實驗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5]孟冬梅.淺析如何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J].中學教學參考,2010(16)
[6]門娜娜.英語學習習慣調查——SWOT分析及分析背后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7]張霞.朗讀與英語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0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