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其基本理論主要植根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國哲學,它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中文化內涵最濃厚、文化淵源最久遠的體育活動之一。太極拳文化思想的理論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因此,它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形神合一的生命觀、矛盾的對立統一觀以及傳統文化的養身觀和審美觀。
【關鍵詞】太極拳 中國傳統文化 和諧 天人合一 形神合一
【中圖分類號】G8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56-02
“文化”一詞出“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在這里文化的意思為以文德教化之,后來即泛指文治與教化,時至今日,文化正成為現代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我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文化中生活,文化統治著整個星球。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宇宙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孟子就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述。基于此,“貴和尚中”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更進一步地成為華夏民族的情感心理原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太極拳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無論其在道德層面還是在技術理論層面,都能找到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它代表著東方文化,《太極拳論》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極,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陽、動靜之美感,是太極拳的精致巧妙之處。它融武術、哲學、醫學、養生及其他理論精華于一身。
一 太極拳體現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太極拳在產生、發展的過程中,就是把“天人合一”思想滲透到拳理和拳法中,從而達到逐步完善。太極拳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和諧,所以“天人合一”觀不僅是中國哲學中最基本的觀點,而且也是太極拳理論的基礎和核心。其套路的動靜、虛實、開合、剛柔、輕重、蓄發、進退等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通過長期修煉,能使人達到“天人合一、內外和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
“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義即指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統一,可引申為外在的客體世界(天道)和內在的主體世界(人道)的和諧、圓滿。內經的天人合一整體觀則認為,人生活在天地萬物之間,人的生命是在與天地萬物相互溝通、相互影響中所形成的以五臟為核心的有機整體。在中國傳統哲學“一天人,合內外”思想的支撐下,太極拳所表現的整體和諧已超越了一般體育項目所講的協調。如太極拳的“掩手肱捶”,只有蹬地、擰腰、轉跨、含胸、松肩、出拳在一瞬間同時完成,才能將“松、活、彈、抖”的特點表現出來,真正將勁力貫達拳面。這種協調是整體意義上的高度協調,是“天人合一”觀在太極拳中的具體體現。
二 太極拳體現形神合一的生命觀
我國自先秦以來,認為人體主要分為有形之形和無形之神兩大部分,人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形神相互依存,“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為養身的最終目的。《太極拳解》中“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就是說意為神之用,意到則氣到,故“意、氣”是溝通“形、神”的著手處。太極拳主“身心合修”,講究“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以“意念造型”使意在形先,意領氣,氣催形為入手方法,達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而成形神合一的混元整體狀態。精氣神具有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功能動力、精神主宰三方面至關重要的作用,故“善養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張景岳《類經》,引申出以精氣神為基礎的合于天道的生命本質觀,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調攝情志、形神共養等生命養護的方法。太極拳的深層內涵體現了自然生命精神,富含韻味無窮的生命意境,“形韻—意,韻—神韻”構成了太極拳生命意境的三層次理論,映射出曲徑通幽的意境神韻和自然生命哲理底蘊。
三 太極拳體現矛盾對立統一的哲學觀
太極拳是受中國傳統哲學影響最深的一個拳種,它依附于太極陰陽學說,以此為拳理的基本理論,以此為行拳的根本。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揭示出事物中正反、強弱、生死、遠近、前后、上下、虛實、難易、動靜、快慢、剛柔、美丑等諸矛盾“負陰抱陽”、既對立又統一,彼此相互依賴、相互關聯、相生相成、相形相親的關系。太極拳就是依據傳統哲學中這種既對立又統一、陰陽相濟、陰陽互根互生的思想來構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清代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其中就涉及了陰陽、動靜、屈伸、急緩、隱現、左右、仰俯、進退、強弱、快慢、遠近等十幾對陰陽對立的矛盾關系,正是在這些對立統一的矛盾中產生了和諧,太極拳家們把這些思想理論與太極拳實踐結合而形成了具有深厚哲理的太極拳術。
四 太極拳體現傳統文化的養生觀
事物的運動規律,有正向必有反向,正反兩向運動共同組成事物運動的統一體。太極拳正是通過這種正反運動重新激活長期被抑制的潛意識,釋放它們的能量,恢復大腦功能的完整性,發揮人體潛力,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太極拳一樣重視神意的反向運動在保健養生中的重要作用,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太極拳重視意識從平日紛雜狀態而反歸于靜的反向運動,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體,并運用陰(神意氣)陽(形體動作)相互孕育、相互滋生的整體運動增強內功,從而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
太極拳充分吸納傳統養生術的精華融入拳架之中,胸腰折疊,內氣鼓蕩,“沿路纏綿,靜運無慌”,生生不已,自強不息,通過意養于拳,使體內水火交融、陰陽平衡,生命質量得到全面有效提高,從而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中國的太極拳集技擊、養生、哲理于一身,用意練拳,行拳練氣,虛靜其心,以心行氣,將氣與心結合,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狀態為修煉的基礎,蘊含著生命本原論和道德精神論。
五 太極拳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觀重視物體的對稱平衡之美、圓弧螺旋之美、中正安舒之美,乃至氣勢之美、神韻之美、意境之美。被列為國寶之一的中國書畫在太極拳中都有很好的體現。太極拳在每招每式每個動作中,都要求對稱平衡,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開中有合,合中有開,剛柔相濟,陰陽合德;要求所有動作非圓即弧,非順即逆,螺旋纏絲,襠走下弧,即使倒換重心,也不允許簡單地把重心平移或上抬過去,要求拳架外形美與內在神韻美有機結合,不僅每個動作的造型都能給人美感,而且尤其要有瀟灑而凝重、輕靈而沉穩、舒展而緊湊、圓活而端莊、有理有節、有情有景、賞心悅目、意趣盎然等美感。中國人在表達審美意趣時具有含蓄、朦朧或虛化的特點,而太極拳所講究的“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等特點正是體現了一種美的修養和美的境界。
六 結束語
中國傳統的太極拳,具有東方民族體育的濃厚色彩,蘊含著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養身思想、倫理觀念,注重內外兼修,融健身與修性于一體,有人稱其為“哲拳”(太極拳修身養性價值芻議《邱丕相》)?!疤珮O”的含義博大精深,它是蘊含著東方哲學韻味的生命科學,太極拳套路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體。人們長期修煉,就能達到“天人合一,內外合一,形神合一”的最佳境界,還能調心、靜神、養形、樂群。太極拳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它既是武術,但又絕不是一般的武術,它之所以能有那么悠遠深長、經久不衰的感人魅力,正在于它把根深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它是中華武術寶庫中一顆不斷閃耀著文化光輝的璀璨明珠。
參考文獻
[1]劉俊華.太極拳是一種傳統文化的修養[J].太極與少林,2005(3):30
[2]祝大彤等.太極內功解秘[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3]溫力.武術的內外兼修和它的中國傳統哲學基礎[J].體育科學,1990(3):12
[4]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