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霍去病墓的雕塑向人們傳達了一種力量美,這與漢代盛世堅如磐石的軍力和昂揚郁勃的國力分不開,更是由作品那獨特的寫意風格造成的,古希臘雕塑則以寫實手法向人們展示了人的力量和民族精神。這兩種力量傳達的不同,正是由它們的社會背景和風格特色所決定的。
【關鍵詞】霍去病墓 力量 社會背景
【中圖分類號】J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57-02
雕塑藝術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它反映生活,表達審美理想。雕塑之所以能成為一種藝術,并在歷史長河中有一席之地,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雕塑向人們展示了其獨特的力量之美,東西方的雕塑都很重視這一點。
霍去病墓前的雕塑是中國雕塑藝術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古希臘的雕塑同樣為整個歐洲后來的雕塑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它們能有這樣的地位,都與很好地向人們傳達了一種獨特的力量分不開。在傳達雕塑的力量時,東西方無疑碰撞在了一起,這是一種源于藝術本質的碰撞,這種力量由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品所決定,不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同時又可以看到,霍去病墓前的雕塑與古希臘雕塑在傳達力量時給人的感受有很大不同,這是由它們的社會背景和風格特色所決定的。
一 解讀霍去病墓雕塑中的力量
漢代是一個強盛和生機勃勃的時代,馳騁、豪氣、追求無限,甚至連苦悶、復雜的感情也無不充盈著豪邁之氣。這時代容不得猥瑣的小家子氣,英雄們向往著在青春時期建功立業,向往著壯烈的人生。我們看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那挺立的馬、臥伏的馬、騰越的馬,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唯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衛青的姐姐又是漢武帝的“夫人”,由于這兩層關系,霍去病18歲就當上了漢武帝的侍從武官“天子侍中”,此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對匈奴大規模用兵,霍去病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為一個軍人的楷模,也滋育了中華民族尚武的精神。《史記》載稱:“膘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任。”唐代大詩人王維有詩:“出生仕漢羽林郎,初隨膘騎戰漁陽,熟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間俠骨香。”千載之下,讀來令人摩拳擦掌,熱血沸騰。
一定的社會背景要求宣揚與之相應的藝術力量。在漢代這種宣揚英雄主義的時代里,雕塑家要做的就是表現出與墓主人生前的戰功相當融洽的內在生命張力,表現出西漢盛世堅如磐石的軍力和昂揚郁勃的國力,雕塑中選擇用獨特的風格表現出力量。
現存霍去病墓石刻共有14件,均以花崗巖雕成,以動物形象為主,烘托出霍去病生前戰斗生涯的艱苦。這些作品以其簡潔的造型、粗獷的風格、宏大的氣勢,不僅寄托了對英雄的歌頌和哀思,也反映了正處于上升時期的漢朝統治階級生機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群雕,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對后世墓雕刻的藝術風格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是漢代以后中國古代大型紀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
所有的石刻都巧妙地運用了“因勢象形”的手法。它們循石造型,將圓雕、浮雕和線刻等技法融會在一起,形象刻畫恰到好處,大部分作品只是運用原來的石塊,形態稍加工,即起到了提神選像的作用。不僅保持了自然的情趣,也使作品的整體感得到加強,這必然會表現出雕刻的力量,讓作品產生樸素渾厚、粗獷和沉雄博大的力度。
從整體設計與主題揭示上看,霍去病墓的石刻大多展現的是等待出擊的臨戰姿態,他們臥而不疲,眼睛直視前方。有神情機警、威猛強勁的《猛虎》,儀態安詳、側首遠眺的《臥牛》,冶游憨厚稚態、溫和持重的《臥象》,渾厚勇猛、伺機待動的《野豬》。所有這些特征都蘊涵著一種蓄勢待發的力量。這也很好的寓意了墓主人霍去病的英雄氣概。
《馬踏匈奴》表現的是霍去病生死相依的戰馬。石馬高1.68米、長1.90米,形態軒昂,英姿勃發,一只前蹄把一個匈奴的士兵踏倒在地,手執弓箭的士兵仰面朝天,露出死難臨頭的神情。藝術家的動靜結合,形象地表現了漢帝國強盛而不可撼的力量。藝術家用一人一馬,高度地概括了霍去病戎馬征戰的豐功偉績。戰馬膘勇、雄壯、鎮定自如,巍然挺立。與之對比的是,昔日窮兇極惡的匈奴此時仰面朝天,蜷縮在馬蹄之下,雖已狼狽不堪,仍然兇相畢露、面目猙獰,手執弓箭,企圖垂死掙扎。作品通過簡要準確的雕琢,尤其是在馬的腿、股、頭和頸部雕刻了較深的線,使勇敢而忠實的馬有一種躍然而出的力量。這一作品既自由又凝練,既保持了巖石的自然美,又突出了線刻的力量美。
作品《躍馬》,馬頭向上豎著,腿上用幾根非常有力的線條來加強整個馬的高昂感。這件作品借礫石的天然形態略加雕刻,展示了神工鬼斧、渾然天成的意趣,追求的是勃然興起、豪邁昂揚的力量。
如其中一只蛤蟆,體積很大,頭部就雕一個眼睛,整個就保存著胖乎乎的形態,好像還在喘氣。那種感覺特別生動。但是最生動的肚子卻恰恰不是人工做出來的,是天然的,這就形成了一種完全找到天然的形狀,而不加以破壞,只是加以利用,人工在關鍵的時候點題,稍微有點引導,稍微有一種啟示,給人一種暗示,讓你自己用想象來補充。
暗示這個技巧特別重要,因為他本身就給觀者指了一個力循環的方向,這樣可以發揮思維的想象力,發揮觀眾的創造性,讓觀眾把力的循環進行到底,等于是給了一個視線外的力量。
巡視霍去病墓的石雕,仔細體會那寫意的風格下所創造的力量,我們仿佛感受到了力拔山兮的英雄氣概和昂揚郁勃的國力。我們會被那雄渾博大的氣魄所感動、感染。或許當時的作者并不是為了表現雕塑的力量感,但是沒有這種力量感,這批作品便不會如此令人震驚。
二 古希臘雕塑力量的寫實分析
當中國漢代以寫意這種富有中國情調的風格來表現雕塑中的力量時,古希臘則逐漸吸收東西方文化之長形成了自己的寫實風格,并以這種風格來表達雕塑中的力量。
古風時期是希臘造型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東方文化通過貿易交往對希臘產生了影響,希臘藝術又通過吸收東方文化之長和逐漸擺脫東方影響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古風時期雕塑處在逐漸擺脫古埃及模式限制的過程中,人們在追求更具有生命感的真實。古典時期的古希臘已完全擺脫了古風時期的拘束感和裝飾性,產生了真實而又理想化的人體雕像。希臘化時期,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了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與征服,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的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融,這一時期又稱為“泛希臘時期”。這一時期的希臘藝術沖破了原來的區域性限制,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古希臘雕塑家創造出許多優秀的雕塑作品,其中的《擲鐵餅者》和《拉奧孔》都是非常有名的作品。
先看一下米隆的《擲鐵餅者》,米隆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出色的健美而又富于力感的運動員形象。擲鐵餅者雕像,被公認為體育運動和健美體魄的象征,這是雕刻家從實際生活中觀察得來的真實形象,有可能是表彰一位運動健將或競技得獎者。雕塑家集中注意表現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都是堅強有力的、美的人物。雕塑家以敏銳的觀察抓住了擲鐵餅者最用力的一瞬間動作,這是一個典型的瞬間。盡管在形體上是緊張的,可是整個雕像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感覺。同時用腳安穩地站在地上,把拿著鐵餅的手伸向后方,整個動態顯現出了巨大的張力。這座雕像的構圖,把復雜矛盾的動作歸結成為數不多的、鮮明生動的、富有說服力的姿態,這些姿態給予人一種集中、全神貫注的感覺,尤見作者匠心的是,他出色地概括了擲鐵餅這一運動的整個連續過程,表現了一種和諧理想的力量美。擲鐵餅者張開的雙臂像拉滿的弓,使人產生一種發射的聯系。張開的雙肩和扁擔似的手臂很對稱,這里可以看出古典時期的雕塑家喜歡用正面律。同時擲鐵餅者兩只手臂的線條和他拖在后邊的左大腿的線條聯合形成了一個半圓形,其輪廓如同一只拉開的弓,腿和手臂聯成一個圖案,身體各部分的結構也體現一種肯定和穩固性。緊貼地面的右腳如同一個軸心,使曲折的身體保持穩定。他的大腿和軀干在上邊形成了兩個彼此相等的對角線。鐵餅和人頭的兩個圓形,左右呼應,雕刻家在一個固定的姿態的空間上表現著時間性,整個藝術形象健美而動人,富有力量感。
再看《拉奧孔》,拉奧孔父子被蛇噬咬的瞬間,他們急猝地向相反方向躲避,拉奧孔腹部縮進,胸部挺出,頭垂向受傷的一邊。臉上每一部分的表情,都是由這突然的、尖銳的、出其不意的痛苦引起的,因痛苦而扭曲的五官、掙扎的雙肩、繃緊的胸部以及緊鎖的眉宇,面部的每一條皺紋,都使人看到肉體上、精神上最深刻的痛苦、恐怖和焦慮。雕刻家對拉奧孔的面部刻畫,雖沒有精雕細琢之筆,但其強烈的動勢、夸張的五官、旋動的卷發,都洋溢著力量。另外,整個雕塑的構圖,充分體現人體的擴張與巨蟒的聚攏這一形式矛盾,既有強烈的伸展,又有微妙的收縮,相互呼應,變化豐富,形成力量對比,這都體現出形式美原則。雕刻家在作品中極大限度地發揮了情緒與動作轉變中的悲劇因素,這種情緒、情感、心理狀態與行動的轉變又形成了激烈的悲劇沖突,這種悲劇沖突是靠典型瞬間來傳達的,群雕中所呈現出來的瞬間動作和情緒的轉變,真實動人之極,以至觀眾站在雕像面前,還感覺到人物的情緒動作還在瞬息萬變著,一剎那間還不是現在這種狀態和情緒,再過一會兒,他們又會改變成另一種樣子。群雕《拉奧孔》以高度的悲愴性激發人們的想象力,同時在造型語言上又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對比與層次的典范。雕刻家對造型語言特點的掌握與充分發揮,使痛苦的激情與狂風暴雨絕不破壞美感,相反,卻給人以莊嚴和諧的力量美。
力量是中國西漢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共同的產物,是那個時期雕塑家的追求。由于社會背景的不同,東西方雕塑家對力量的感受和闡述也不同。力量又是寫意和寫實碰撞的火花。霍去病墓前的雕塑用寫意手法刻畫出了墓主人的英雄氣概和西漢盛世的昂揚郁勃的國力,古希臘雕塑則以寫實手法向人們展示了人的力量和民族精神。不管何種手法,都顯示出了雕塑中力量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林劍鳴.秦漢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教材編寫組.中國美術史及作品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