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會作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價值追求,歷來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中國歷來有“和為貴”“政通人和”“和睦親善”的民族傳統。把“和諧”作為追求的理想和價值觀念也是西方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的一貫追求。柏拉圖是最早將“和諧”概念引入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哲學家。他認為,和諧是協調和一致,是一種相互融合。然而當今社會相繼發生的一些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到了和諧社會的發展,盡快修補社會信任的紐帶,構建和諧家園,已成為了現代社會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和諧社會 誠信缺失 社會信任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59-0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提出了許多有關和諧社會的光輝思想,是我們今天形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指導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著作中提出,資本主義文明雖然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的文明,但是它卻造成了社會不平等和兩極分化、人的畸形發展及異化,特別是其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以及剝削關系,使得它不可能做到“和諧”。因而,從社會制度上講,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真正建立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然而近年來相繼發生的一些惡性食品安全事件,以及一些引發社會道德恐懼的事件,一次次地刺痛了人們的心。和諧社會正面臨著太多不和諧的因素。
福州某交叉路口附近,一位八旬老伯摔倒在人行道上,圍觀的有五六個人,卻沒有一個敢于出手。就在有兩名女子試圖將其攙扶起來,試圖在其身上找藥時,旁人一句“善意的提醒”,又使她們縮回了手,老人絕望孤獨地躺在冰冷的馬路上,直到生命的終結。不同的地點,相同的一幕一幕,每次讀到類似的新聞,心里都會遭遇道德的拷問,“如果我當時也在現場,我是否有勇氣伸出雙手呢?”
南京的彭宇曾經勇敢無畏地伸出了雙手,然而他在被告上法庭時流下的淚水,還有他走出法院大門時所說的“再不會這么沖動了!”隱隱刺痛了億萬還有良知的心。一個還在校園中的少年出手了,因為學校就是這么教育的,“我們要互相幫助,平等友愛”。可是最終換來的是官司纏身,少年從此沉默寡言,也許他從此再也不會相信社會的真善美。
道德的義舉遭遇無良的“誣陷”,所引發的道德恐懼,注定會引起相當強烈的擴散。極端的個例具有強烈的輻射性,從個體的迷惘到群體的擔憂,最終影響到大眾的社會行為;影響到社會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但我們同樣也要看到,不道德戕害道德的標本實例總歸是少數,日益蔓延的人與人之間不敢信任的焦灼不安,其實是一種被誤導和放大的道德恐懼。江蘇那位“是我自己跌倒”的老漢,河北邯鄲那位“我不訛人”的長者,也就成了那些被扶起后道德的真誠。誠信的缺失、無奈的冷漠的背后其實是契約和道德的兩敗俱傷,這不僅需要進行道德倡導,當務之急是如何讓公民精神盡快成長起來,修補起社會信任的紐帶。
“進口果醬”其實是“國產”的;“現磨現做”豆漿是用豆漿粉沖調的;“豬骨熬制”是勾兌的;“非油炸”的薯片其實是用油烤制的……食品廣告成為虛假宣傳的重災區,且屢屢曝光。這樣的食品,試問誰敢放心食用!長此以往,和諧社會只能成為一句口號。
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思想,他認為理想的和諧社會形態包括優良的生活、優良的政體還有個人優良的品質。“一個城邦,一定要使參加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為善邦。”歸根到底,其實是一種和諧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達到文化和諧,而實現和諧文化,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的應有之義。以進步思想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從來都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偉大旗幟。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和諧社會發展的根基和方向。沒有文化的和諧,也沒有真正的和諧社會。
今天,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使每個社會成員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努力形成積極向上、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一個國家,只有在全社會倡導誠信精神,才能取信于民。要教育和引導人們立身做人,以誠為本,不欺上、媚上,不欺下、壓下,不文過飾非,不弄虛作假,做到人與人之間誠實守信、無欺無詐、真誠相處;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諒解寬容、豁達大度的精神,積極倡導友愛向善、互幫互助的風尚,以每個人自己的友愛之舉贏得他人的友愛之心,形成全社會的友善之風;要倍加重視和做好團結工作,注重加強黨內的團結,加強黨同人民的團結,加強各民族人民的團結,把全國上下的力量緊緊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和舟共濟,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