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的法律素質不僅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法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不僅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也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富國強民的需要。因此,法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如何上好高職院校的法律課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高職教育 案例教學 法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89-01
隨著技術人才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逐步提高,目前高職在校生仍存在著法律知識匱乏、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較弱等問題。因此,高職教育的法律教學也成了教學中的重點。為了使法律教學與實踐能夠緊密地結合,并且增強對理論知識的深刻理解和具體認知,在教學活動中逐漸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增加案例講解、案例分析、案例討論的內容,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有效地運用案例教學,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是一個值得重視和思考的問題。
一 教學中運用好生動的案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導入語導得好,就能很好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課堂導入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成敗,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的準備案例。高職院校開設法律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理論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當中。在課堂上運用生動的案例分析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知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意識。案例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它應具有典型性,且應與所對應的理論知識有直接的聯系。案例教學離不開案例,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適合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選擇方面下工夫,這是進行案例教學的第一步。具體包括搜集案例和選擇案例,搜集資料是選擇案例的前提。教師用于案例教學的案例一般應考慮以下因素:一是典型性。典型不在于案件當時所產生的新聞效應,簡單的收集一些材料,而在于被選案例分析既能緊扣課題又能引發思考的典型案例來組織教學。對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理論原理、法律適用的方法和原則等。而真實的案例則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教師要分析案例。在將案例交給學生之前,教師必須先將案例精髓吃透,作深刻剖析,把握好案例的關鍵點,要求教師要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感,還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二 讓學生事先做好案例準備,提高學習興趣
傳統的教學過程只告訴學生怎么去做,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們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案例教學改變了以往課堂上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案例教學沒人會告訴你應該怎么辦,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創造,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更多地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所以,學生的準備工作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事先布置案例,讓學生課前預習,并明確提出預習的要求,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互相探討,帶著問題上課,實現由被動向主動角色的轉變。對學生而言,覺得上課是一件輕松的事、有趣的事,不再枯燥無味了。學生只有對上課產生了興趣,才愿意去學習,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在給學生提供案例材料時,將案例結論部分隱去,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親身體驗后,互相評價。然后教師可以逐層深入,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合作,使課堂充滿生氣。
三 案例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法律是一門社會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功較差,學習的熱情不高,對自己的約束力較差,自制力較弱。所以,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目標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教師在講授時要理論聯系實際,緊緊抓住高職學生自身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把法律知識帶進教材,帶進課堂,還要帶進學生的大腦,發揮他們的優勢,引導他們學習的熱情,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教師應注意收集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些真實的、具有說服力的案例,學生會覺得教學內容與生活很貼近,很有實用性,這才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學生的思想覺悟,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任鵬飛.案例教學在法律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時代,2006(12):40~41
[2]程毅.淺談如何上好高職法律基礎課[J].遼寧高職學報,2010(7):45~46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