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動畫片是現代兒童的親密伙伴,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齡兒童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育的高峰,可塑性非常強,道德人格易受到動畫片的影響,因而成人對學齡兒童觀看動畫片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干預變得十分重要。本文是將理論和調查相結合,從“動畫片視聽語言”、“動畫片的角色和故事”以及“動畫片的時間條件”三個角度理清動畫片對學齡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機制。再論證動畫片對學齡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包括:強化道德認知的基本影響;培養道德情感的核心影響;引發道德行為的潛在影響。
【關鍵詞】動畫片 學齡兒童 道德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94-02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動畫片”已經成為兒童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甜品”。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動畫片對兒童道德發展的影響顯現出消極大于積極的勢態。兒童在6~12歲的小學階段,即所謂的“學齡兒童”正處于開始形成自我思維、進行獨立判斷的時期,動畫片對他們的影響已不再像學齡前那么“膚淺”,而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加強。
一 動畫片對學齡兒童道德人格發展的影響機制
動畫片,英語為‘卡通’(Cartoon),含義是活動漫畫。①動畫片對于兒童的影響毋庸置疑。“童年概念的核心在于承認兒童具有獨立的人格,他們應該享有與自己身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②
1.動畫片視聽語言——便于學齡兒童感知識別
李澤厚先生在《略論藝術種類》一文中提出動畫影像形態屬于再現與動的藝術。③動畫以美術的形態和范疇為基礎,用夸張、變形等手法來創造形象、角色和背景,是一種綜合性的視聽藝術。④
第一,易于兒童識別的影像特征。動畫有其獨特的視覺特點,符合兒童的視覺接受模式。
首先,動畫片中畫面形象呈現出有序化和條理化的特色,識別較為容易。其次,鮮明的色彩。美國科學家F#8226;培廉研究發現低齡男童喜歡檸檬黃等明亮色彩,女孩無論年齡高低均喜歡明亮色彩。動畫片中的色彩正好符合了兒童對色彩的審美要求。再次,動畫的“運動感”也是吸引兒童觀看的原因。兒童在欣賞動畫時所產生的運動幻覺激發了其對動畫的好奇心。
第二,易于兒童接受的聲音特色。動畫片的假定性使它在聲音表現上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語言”因素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動畫片中,語言的表現者得到了無限的延伸,小動物、機器、桌子都會說話。兒童就不用靠動作、眼神來猜測。另外,動畫片的“音色”也“童聲化”,即使是成人角色,配音演員也會用兒童可以接受的語速、語音、語調來表現。
除此之外,動畫片中的音樂同樣體現兒童的特色。主題曲都非常有趣,如動畫片《櫻桃小丸子》的日文主題曲中就有“噼里啪啦”這種簡單上口的歌詞,孩子們十分喜愛。
2.動畫片的角色和故事——易于學齡兒童接受理解
動畫片的角色和情節是專門針對兒童設計的,符合其審美情趣。
第一,“小而強大”的角色設計。動畫片角色的設計是“兒童化”的。角色多半是以兒童或者擬人化的動物為主角。動畫片對主角人物的設計普遍遵循了一條準則:小而強大。主角們雖然是弱小的兒童、動物,但往往表現出強大的能量。《中華小當家》里的小當家,他是史上最年輕的“特技廚師”。《名偵探柯南》里的柯南,雖然身體像小孩,卻擁有成人的智慧。孩子們對于這種“小而強大”的角色,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
第二,脈絡清晰的敘事結構。動畫片的故事脈絡較簡單。例如《三個和尚》,其敘事結構就是單線。就算是雙線結構的動畫片,也不會“錯綜復雜”。《海底總動員》中,兩條故事線索很清晰:一條是父親馬林的尋子過程;另一條是兒子尼莫重回大海的過程。可見,動畫片即使想用多條線索的敘事結構,也會非常簡單。
3.動畫片的時間因素——促使學齡兒童專注投入
這里所說的時間條件,是指動畫片的片長和兒童觀看動畫片的時間長度。
第一,片長短,抓住兒童的注意力。動畫片比起普通的電影或電視連續劇較短。
先說“動畫連續劇”,一個分集為10~20分鐘,鮮有超過25分鐘的。而一部普通連續劇,時長在40~50分鐘。再說“動畫電影”,普通電影的長度在120分鐘左右,而《教父1》和《泰坦尼克號》都達到了3個小時。動畫電影短得多,《玩具總動員》為79分鐘,《馬達加斯加》是81分鐘,《功夫熊貓》為80分鐘。動畫片這種“短”擊中了兒童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
第二,兒童觀看頻度高、周期長。在調查中,“讀書日(周一至周五)每天看多少時間的動畫片”的題目,只有5名被試收看時間少于50分鐘。到了雙休日,觀看時長基本超過61分鐘,甚至有學生說雙休日全天都會看動畫片。高頻度、長周期的觀看會讓孩子們逐漸“上癮”。
二 動畫片對學齡兒童道德發展的若干影響
動畫片對學齡兒童的道德發展的影響主要包括三方面:對道德認知的影響、對道德情感的影響和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基本影響——強化學齡兒童的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即“道德再認”,指由于當前道德知識或道德范例的刺激作用,主體通過再認舊有的道德知識或道德范例,從而形成道德新知的過程。⑤
動畫片對道德認知的影響主要通過傳播道德知識和道德規范。通過展現善與惡兩方面,來對比沖擊學齡兒童的神經,從而強化他們的認知。2008年《中華傳統美德經典故事》在央視《動畫城》欄目播出,就是一次道德知識的傳播。
調查也證實了動畫片對兒童道德判斷的強化作用。“你覺得以下哪幾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喜羊羊和灰太狼呢?”他們將“勇敢、英雄、聰明、好人、果敢、可愛、榜樣”選給了喜羊羊,將“懦弱、可憐、狡猾、愚笨、悲慘、兇殘、壞人”給了灰太狼。這兩個角色鮮明的反差和命運強化了兒童的道德認識。
當然,也有一些包含打斗色情場景的動畫片對道德認知起消極作用,《虹貓藍兔七俠傳》在播放后,臺詞“撲克、骰子、牌九可是樣樣精通”、“啊?謀殺親夫啊”、“小的們,跟我上”成為部分兒童的口頭禪。
2.核心影響——培養學齡兒童的道德情感
“所謂道德情感,指人們依據一定的道德準則,對現實的道德關系和對別人或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好惡愛憎的情緒體驗。”⑥
第一,動畫片促進學齡兒童產生“道德移情”。美國心理學家M.L霍夫曼提出了道德移情(Moral Empathy),之后的心理學研究也告訴我們,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與他人的情感相匹配的傾向,即“道德移情”。
在動畫片中,讓兒童發生“道德移情”的是主人公。由于對主人公及其生活欲望的認同,兒童就可以去體驗動畫片中的生活。1994年《獅子王》風靡一時,兒童通過觀看很容易同“辛巴”產生共鳴,在“移情”助推下,他們體會到辛巴身上的“責任感”。
第二,動畫片協助學齡兒童構建道德情感體系。“我國心理學家對小學兒童的道德情感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研究,主要涉及愛國主義、良心、榮譽、義務和幸福五個道德情感范疇。”⑦在多個主題的動畫片共同作用下,兒童的道德情感體系就能快速建立起來了。
在《獅子王》的熏陶下,兒童知道了“責任感”,在《星際寶貝》中兒童能感悟到對動物的“愛心”。《櫻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對爺爺的尊敬能使兒童樹立起對長輩的尊重和體恤。《灌籃高手》里“不到最后一刻就不能放棄”的經典臺詞告訴兒童永不放棄。《小熊維尼歷險記》、《馬達加斯加》展現了友誼和團結;《美女與野獸》、《怪物史萊克》告訴孩子真正的美是“心靈”上的;《101忠狗》提示我們智慧和善可以戰勝邪惡……
動畫片構建起孩子的童年,也幫助他們搭建起道德情感體系。
3.潛在影響——引發學齡兒童的道德行為
雖然學齡兒童的模仿行為減少,但動畫片對其道德行為的影響仍是存在的。動畫片《豬豬俠》中有一個教導主任,其經典動作為一手掐腰,一手指向門外,“給我滾……”一副專政蠻橫簡單粗暴的樣子。主人公豬豬俠是怎樣對付她的呢?無禮的搞怪、捉弄,讓教導主任摔掉假發。許多學生看了動畫片之后對老師的尊敬程度減少。《神廚小富貴》中有一個場景是一群人送賀禮,丑態畢盡,這種污濁復雜的社會現象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呢?
當然,這里舉了一些較為負面的例子并非表明動畫片對兒童道德行為的影響都是負面的,當然還有很多正面作用存在。但是“負面”影響仿佛要比正面影響來得更快、更兇猛,如果說要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道德行為需要十部動畫片的熏陶,那么讓他做出非道德的行為可能一部動畫片就夠了。
三 結束語
一個人品德的發展是其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是比知識習得更為重要的成長層面,學齡兒童正處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運用好動畫片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的。
注 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C].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277
②卜衛.大眾媒介對兒童的影響[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44
③李澤厚.美學論集[C].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392
④殷俊、王平.動畫視聽語言[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6:2~3
⑤李建華、羅國杰.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8226;倫理學原理卷[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91
⑥李淮春.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91
⑦趙燕香.影響兒童道德情感發展的主要因素[J].教學與管理,2004(11):4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