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課因其重要的意義而被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學者所關注。活動課作為一種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益形式,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被廣泛地加以運用。而在實踐中,如何有效利用活動課教學,實現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回答和思考的問題。本文基于這一背景,對思想政治活動課的內涵和特點進行了闡述,然后結合實踐,就在實際運用中需要關注的環節做出了相應的探討和總結。
【關鍵詞】活動課 思想政治教學 情感態度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099-02
思想政治課作為理論基礎課程,它貫穿于我國目前教育體制的各個階段,足見它的重要地位和課程意義。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其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因此,在這一階段如何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盡管情感教育的實施既沒有系統的理論根基,又沒有成熟的實踐模式可供借鑒,但它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全面發展教育觀應有之義。
一 思想政治活動課的內涵和特點
1.思想政治活動課的內涵
初中思想政治“活動課”教學,是指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促進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法制觀念、道德品德、社會責任感形成為目的的一種新型教學觀和教學形式,是思想政治活動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是學科教學改革的前沿。
2.思想政治活動課的特點
第一,體現施教對象的主體性。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強調一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教學活動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就是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活動課要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自主的進行探究性學習,如自由的閱讀、發言、查閱資料等;在課堂上盡情地揮灑自己的才能,發表自己的見解,如講故事、討論、辯論、小品表演等。“活動教學”真正體現了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還是教育的主體。
第二,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性。生活是一切創造的源泉,知識來源于生活,離開了生活,知識就缺少了活力,變成了一堆毫無生氣的“故紙”。而初中活動課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熱點,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為基礎發掘課程資源,聯系學生身邊的變化,觸及學生所熟悉的人和事,從而具有鮮明的生活氛圍和時代氣息,這也顯示出思想政治課的青春活力。傳統教學是從書本到書本、從知識到知識,忽略了生活與知識的結合。在新課堂教學中,教師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進行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理解和鞏固知識,發展和鍛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三,體現教學目標的創造性。活動課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教師通過活動課給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積極探索、主動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有所創新,具備初步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課與學科教學的其他部分相比,活動課為學生創新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更為寬松、自由的空間。它通過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手腦并用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所以,在活動中,要以教師的創造性去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創造性不僅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發現上,還體現在方案設計、組織管理、總結評價等方面。
第四,體現活動評價的過程性。活動課教學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重在過程,重在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態度和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只要學生在活動中態度積極、興趣較濃、主動性較強,就應該給以充分的肯定性評價。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我成功感,并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進取心。
二 思想政治活動課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辯證關系
1.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課教育目標之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從來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目標之一。作為受教育的主體——中學階段的學生,絕大多數出生在改革開放之后,他們成長在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以互聯網和手機通信為代表的現代傳媒手段蓬勃興起的時期,并且獨生子女的比例很大。因此他們的自強意識、成才意識、創新意識越發自覺,但同時一些學生存在著政治信仰迷惘、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如何通過思想政治活動課使得最大限度地對其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擺在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課題。
2.思想政治活動課的重點是突出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在學校的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其重點內容之一。在活動課的組織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角色,是活動課實施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最直接者,也是第一責任人。因此,教師的思想、價值觀、人生觀、教學理念對學生的成長、世界觀的形成,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活動課內容豐富多彩,但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重中之重。
3.思想政治課教育一直都是一個發展的問題
教育內容體系的創新是教育教學創新的重要方面。教育教學的內容必須隨著社會經濟政治生活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變化,這也是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內容也必須隨著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活動課教學還具有其特殊性,它不僅是政治活動課,同時也是意識形態課,因而中學思想政治活動課在內容體系方面必須不斷地進行創新,用創新的理論體系,科學地加強中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三 如何巧用思想政治活動課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利用思想政治活動課落實課改態度價值觀教育存在著上述諸多方面的有利條件,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實施過程中的策略做出以下總結和探討:
1.活動課的內容需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
活動課教學依托教材又超越教材,立足于課堂教學又延伸到課堂之外,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增長學生的實際體驗和實踐能力。因此,活動主題的選擇與確定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社會現實,活動過程的實施要借助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活動成果的總結要引導學生聯系個體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存的環境和社會現實來總結、反思,使學生獲得實際的體驗,深化其認識。
比如,在開展“做誠信的人”這一主題的活動課中,為幫助學生理解在生活中出現利益沖突時誠信守則的要求,懂得誠信的核心是善的觀點,老師開展了了解學生生活實際和利用學生生活實際的兩個活動。
活動一:課前,老師指導學生小組對100名12~18歲的中學生做了有關誠信問題的調查,比如:擇友時你最看重他哪個方面?如果看見不誠信的事,你會感到怎樣?你認為做人之本是什么?在誠信與金錢之間選擇什么?在社會中發現的不誠信事主要有哪些?從擇友標準、從人對誠信的態度、從誠信與金錢的關系等角度呈現了同齡人的真實想法,可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為什么會有不誠信的事發生?”“怎樣做到誠信?”等問題的愿望,為整個教學提供動力。
活動二:課上,老師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兩個實例“說與不說”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發思考,讓學生在誠信、友誼、責任的權衡中認識到誠信的復雜性,讓學生在對“是否違背誠信道德的標準”問題的思考中辨識誠信與隱私、誠信與“善意的謊言”的關系,不僅可以使學生準確地理解誠信,還可以使學生從方法的角度學會辯證分析、科學判斷和正確選擇。
2.處理好同學之間合作與教師對學生有效指導的關系
活動課教學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同時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正確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積極合作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是實施過程中的基本要求。
3.注重活動課組織中學生活動方式的多樣性
在活動主題實施過程中,要倡導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開展基于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參與的體驗性學習、社會活動的實踐性學習等,通過設計、調查、參觀、訪問、社會宣傳、表演、交流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習領域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任何課型都不是單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社會現實及學生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一節課中可以有多種活動形式交替使用,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活躍,教學效率更高。
例如,在組織以“主動溝通健康成長”為主題的活動課中,筆者在這一課采用了活動體驗教學方式,通過調查、采訪、創作等多種活動形式,創設了積極的師生溝通情境。
活動一:師生關系調查活動。課前老師對本校初一年級學生的師生關系狀況以不記名的形式進行了網上調查,并對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由此確定本課的教學主線:溝通和理解。
活動二:學生采訪活動。針對本班實際情況,開展學生對教師的采訪活動,嘗試溝通,促進師生關系的發展。
活動三:創作心愿卡活動。以多媒體出示班主任老師的希望,請同學在悠揚的音樂聲中為老師留言,制作心愿卡:可以是一句真誠的感謝、一句贊美、一個祝福、一個心愿、一點歉意或者一個能促進良好師生關系建立的建議……學生將留言在自己最喜愛的紙上寫出來,并折成自己最喜歡的形狀,放到事先準備的幸運盒里。
可見,多種有效的活動形式,促進了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主動溝通,有助于師生教學相長目標的實現。
4.活動課應是在教師的有效引導和組織中進行
活動課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要求教師具有很好的組織和引導能力。如小品和戲劇表演這類活動課形式活潑、詼諧幽默,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活動,他們不僅喜歡看,而且樂意表演。在思想品德課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組織學生表演,引導學生從表演和分析中產生“移情、同情、愛和恨”等情感,在情感體驗的同時獲取知識、得到啟發,受到教育。
例如,為確保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活動要精心組織和熱情指導,起到“導演”的作用。活動課為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但教師也不能撒手不管,應該做一個好的引導者,不能代替學生活動,也不能放任自流。為此,需要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把握:(1)開展活動的準備工作:首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地方的條件,指導選擇適當的主題。其次,要按主題分好活動小組,確定負責人,分工明確。再次,提出明確的實踐活動要求和目標,并指導各小組制訂活動計劃。(2)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并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必要的幫助輔導,特別是進行學習方法的輔導;要指導學生開展對文獻資料查閱、調查訪問、上網瀏覽等活動,并提供必要的幫助。(3)活動結束后:要指導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專題小論文,總結活動成果。并要重視對實踐活動課的成果進行評價,安排課時,供學生交流、討論和總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利用黑板報、自辦小報等宣傳形式,展示學生活動成果。如:我在組織學生對當地環境問題開展社會調查結束后,把寫得好的調查報告或倡議書張貼在教室的文化角,展示活動成果。
四 結束語
從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的變化來看,開放性試題的比重越來越大,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活動課,開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從而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上好一節活動課的局部意義,它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發展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活動課是一種新課堂,思想品德教師應積極適應新形勢的要求,積極探索,努力提高組織活動的教學機智,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從而有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出高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一凡.中學生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胡義春.對優化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探究[J].廣西教育,2010(04)
[3]鄧航紅.構建良好課堂文化,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效果[J].科技信息,2011(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