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學生剛從初中上來,由于目前課程設置的需要,初中地理屬于非中考科目,特別是農村初中學生普遍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基礎較差。集中表現在讀圖分析能力較弱,而讀圖、畫圖又是地理學習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在每次考試中都會有大量的內容與圖形有關。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目,題型以圖文信息轉換題為主,用以表達地理現象、原理、過程和規律,它從理解、應用、分析等層面上考查考生的認知能力和綜合能力。所以,本人認為從高一開始就應該研究學生圖形轉換能力對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提高解題能力,為將來的高考服務起到促進作用。
但是,怎樣才能使高一學生更快更好把文字和地圖聯系起來,形成思維地圖、把圖形和文字、圖形和圖形進行轉換呢?本文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 圖形轉換能力的類型
地理圖形轉換能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圖文轉換能力(包括以文釋圖和以圖示文能力)、圖—圖轉換能力。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首先,從文到圖,即從課文入手在地圖上進行地理事物的定位,同時,借助地圖把課文描述的地理對象的方位、范圍、大小、形狀、高低、水系、城市、交通線等在頭腦中形成地理分布的觀念,將文字形式轉化為地圖形象語言;其次,從圖到文,即把圖形中隱藏的信息用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最后,圖—圖轉換,這是更高一步的要求。所謂圖—圖轉換,是指從便于分析和解題的目的出發,結合題意使變式圖與模式圖等圖—圖之間進行轉換,不僅使原圖中的一些隱含信息明朗化、具體化,問題顯得直觀簡單,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
1.以圖釋文
即指將圖像及圖表中的內容用文字表述出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讀圖分析,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一部分。學生在現有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條件下,對一張新的圖像進行觀察、閱讀、分析、掌握和完善的過程,就是一種創新思維的過程。通過一幅圖形有時可以把大量的文字信息匯合起來。比如在教學“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一節時,我們只需在大氣的垂直分層圖中在對流層上畫雨的符號;平流層上畫飛機的簡圖、標臭氧的分子式;在高層大氣層上標氧離子的分子式、畫彩虹的簡圖。這樣就可以把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層的溫度變化規律、原因等不用看文字就能很好地掌握。
以圖釋文有三個能力要求:一要能夠根據圖像和圖表敘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二要能夠根據圖像和圖表進行分析,得出有規律性的知識;三要能夠把圖像中有聯系的事物,經過分析加以歸納和總結,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聯系實際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
2.以文轉圖
將課本文字轉化為圖像或圖表,以直觀的圖表來描述教材中的文字內容,這對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識大有益處。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由抽象思維向形象思維轉化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例如,在“工業生產活動”一課中講到工業的發展類型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以下圖表,將文字轉換成圖表相對更加容易掌握。
3.以圖釋圖
即圖—圖轉換。它一般有幾種類型:
第一,平面轉換立(剖)面型。在地理中利用平面圖來描述立體景物是常用的一種手段。為了便于解答問題,需要把題目中提供的平面圖轉換為立(剖)面圖,使原來隱藏的信息得以顯現,從而起到降低解題難度的效果。這在解決有關等高線斷崖相對高度題目非常有效。
第二,分散轉換整體型。在比較分析分散在不同地圖上的兩個或兩個以上地理事物的特征或相互關系時,有時通過把它們組合在同一張圖上,使它們之間的地理相關性明顯展示出來,以方便思考和解題。這在解決有關地球儀上任意兩點的位置方向類型題目非常有效。
第三,視角轉換型。由于平面圖示的局限性,使某些地理信息不能盡顯于圖。這時就需要轉換視角,展現原有的關鍵信息,使難點迎刃而解。這種轉圖形式多樣,關鍵是要在頭腦中建立起地理事物的立體空間分布圖。能按題意進行上下、前后、左右、正側、內外等方式的轉圖,并能繪制出便于分析思考的最佳圖式。
圖—圖轉換這一步對高一的學生來說相對難度較大,只適合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老師在教學中應心中有數,靈活運用。
二 圖形轉換能力培養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以上我們是從理論上來說明對學生的圖形轉換能力的培養,而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老師的指導作用非常突出。應該注意如下的一些問題:
1.結合課堂內容適當地補充一些地圖的基礎知識
看圖一般應該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可能有些學生不能掌握,東西方向判別不清,經緯線看不懂,那還何談看一幅比較復雜的圖形呢?所以建議在上“地球運動”相關內容之前,一定要學生復習一下有關初中地球儀的知識。
2.分析圖形,培養學生基礎能力
注意與學生分析相關課節課本、填充圖、地圖冊上特別是課本上的用得到的圖形,培養學生基礎能力,形成學生自覺看圖、分析圖形、結合圖形看書的意識,盡可能從圖形上獲得相應的信息,通過多練習來加強和鞏固。
3.注意培養學生的基礎繪圖能力
讀圖、看圖、判圖、繪圖是密不可分的,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通常老師可以讓學生到黑板板畫或在紙上自畫一些簡圖,如兩分兩至日光照圖中的太陽光線、夜半球、極晝、極夜的范圍、晨線或昏線等;等高線圖中的大壩的位置;氣旋反氣旋圖中的氣流流動方向等。
4.圖形類型
與學生分析歸納一些常見的圖形,總結其中的解題規律和技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一學生接觸的圖形類型主要有:
太陽光照示意圖:分側視圖、俯視圖。而側視圖分正側視圖、斜側視圖、整圖側視圖、二分之一側視圖、四分之一側視圖等;俯視圖分北極俯視圖、南極俯視圖等;公轉示意圖;坐標光照圖等。
等值線圖包括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壓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
線狀圖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看橫坐標與縱坐標所表示的內容;(2)思考橫坐標與縱坐標所反映內容之間的關系;(3)對曲線的變化過程進行分析;遞減段表示縱坐標項目與橫坐標要素之間呈負相關,遞增段表示呈正相關;曲線斜率大的一段表示變化幅度大,曲線斜率小的一段則表示變化幅度?。唬?)對曲線的不同變化段帶來的問題進行分析、評價。
柱狀圖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看縱、橫坐標所反映的內容項目;(2)思考各項目之間的聯系;(3)對柱值的高低進行分析,從而揭示縱坐標因子隨橫坐標內容的變化;(4)分析原因,評價產生的問題,提出建議、對策。
扇形圖、餅狀圖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看圖例或圖中文字說明,了解該圖反映的是哪些地理項目;(2)對這些內容進行“再現”,在腦中呈現相關的知識點;(3)看圖中比例的排序關系;(4)思考每一圖例或主要圖例所對應的地理項目;(5)揭示反映的問題,做出科學的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三角坐標圖分析的一般思路是:(1)三個要素百分比加起來和必然為100%;(2)過所求某點分別作三條平行于三角形三條邊的線,則這三條線必然與三條邊共有六個交點,取每條邊中數值小的點的數值,即為所求的三個要素的百分比。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環環相扣的,前面是基礎,后面是提高。地理教學對學生較高的要求,要能獨立應用各種地圖,描述指定地區的地理特征。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我認為在上地理課時,借助地圖來講述課文知識,就變得更易操作,地理課所具備的特色才可以更好地體現出來。同時又可以使地理課上得更豐富,使學生更有興趣來學習這一科目,做到“身在課堂內”、“實在課堂外”。另外,在地理課上借助地圖,可以使問題變得簡單、形象、直觀,使老師所闡述的內容更切合實際。加強地理課上地圖冊的使用效率,多從地圖入手去解決地理問題,對學生進行反復的訓練,充分有效地在課堂上使用地圖工具,將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地理技能,進而形成一定的能力素質。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