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語文課似乎是遭人詬病最多的科目之一。我們一直在批判傳統的教法,不斷地接觸和學習一些新的課型教法而質疑聲也伴隨而來。我們聽的理論的聲音不少,我們看到的逐步實踐的所謂新的教學模式也不少,而課堂實踐之后的批判的聲音卻如影隨形,一時間原本就有些無所適從比較邊緣化的語文教師的形象似乎變得更加尷尬。
談及語文課該怎么上的問題,多少感覺有些大,而且還很漠視對象,既然我們強調學生是主體,不妨換位思考一下,這樣來問:學生怎樣上語文課才能比較輕松(當然是理性的)且能獲得應該掌握的知識。探究這樣的答案似乎用不著去學生那兒調查。語文老師自己就可以現身說法,回憶一下自己的學習歷程恐怕對于找到本質性的東西更有益處。雖然時代發展變化了,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實際功利性地解決高考分數這對矛盾并未發生實質改變。
現在我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若干年前的我也是高中生。做學生的時候不知道當老師的苦處,只知道那時自己也不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好學生。因為不是每次語文課都認真地聽講,但是書是愛讀的。教材上的課文肯定是認真讀過的,不僅是默讀,而且還在課外的時間出聲地朗讀,把自己浸泡在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想象意境中,當時的我覺得挺美,挺實在。因為鐘愛朗讀且語文成績也不錯的緣故,當時的語文老師對我既友善又寬容,我可以借他的書來讀,甚至包括他講課用的教參和講義。我連那樣的書都認真地朗讀過,自然不是興趣使然,而是帶有極功利的心態。當時有一種天真的想法是只要把老師的教參講義朗讀一遍,他上課的內容我就全部領會了。最主要的是,教參上有課文練習題的標準答案可以不用讓我去冥思苦想,讓我比較省力地去完成作業,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去看閑書,語文課上我是比較自由放松的,聽課時天馬行空地暢想是常有的事,偶爾也趴著睡覺。看課外書這事老師不大管,那個年代無聊的書極少。對于課文,他也像很多老師一樣重復著那可怕的總結分析段意、歸納主旨、闡述手法的流程,如果這時我在聽,那一定是理性的我在檢驗自己的意志是否堅強。
我看過他的閑書之后,總要找時間在他面前自然地抒發一些情感和議論,老師每次都很專注地在聽,而且偶爾還表揚我幾句感覺敏銳、愛思考之類的話,極大地鼓舞了我的閱讀信心。我記得當時看的一篇印象最深的中篇小說是回族作家張承志的《北方的河》。以當時我不太成熟的心智來看,這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切合那個時代的氛圍,讓我健康、積極向上地思考人生。它作為一篇勵志小說長久地留在我的青春記憶里,我不僅看過好幾遍,還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花費了不短的時間用較慢的語速朗讀過,這種專注忘我的朗讀,讓我對生活產生了更為豐富細膩的感受和美的遐想。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都一直銘記著這位以他的寬容友善讓我對語言文字感興趣的語文老師。感謝他放縱我在語文課上看課外書;感謝他肯傾聽當時我淺顯幼稚的議論和多少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抒情;感謝他極早地提醒我:想讓自己思想深刻、語言優美起來,就多去讀書;要讓自己的考分提高,就多做題。還要特別感謝他一直以來對我朗讀課文的肯定。每次朗讀課文占用的幾分鐘是我最忘情陶醉于語文課堂的時候。我記得在學《威尼斯商人》時,他居然讓我分別扮演夏洛克和安東尼奧兩個角色來朗讀,極大地滿足了我的表演欲。
當年的老師已不在教壇,當年的學生站在他的位置上,我以為自己會有所變化,沒想到自己扮演了這個角色依然要講這可怕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色,也才明白為何曾經鼓勵我多讀書、勤思考的老師一直講這些讓人厭煩的東西,因為那是教學大綱和教參的要求,是講語文課的科學,是規則,是套路,一門課沒了套路又該怎么講呢?曾經嘗試著做些改變,但希望看到的課堂還是沒有出現,于是陷入更深重的茫然之中。還有一點,我發現循規蹈矩是省力的,就像和尚念經一樣,為什么要吃力呢?更何況吃力還不討好,不符合規則和要求。
回憶以前當學生的經歷,再重新審視一下新課改背景下的語文課堂,忽然覺得自己思路清晰了不少,我也來理性總結一下,拿什么來改變我的課堂?,F在的想法是:第一是感受,第二是對話,第三是真實。
我們需要一個學生對文本有真切感受的課堂,對文本材料帶著獨有的認知感受去朗讀,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反復的朗讀中,當頭腦清晰地展示文字所表達的場景意境時,將自己置身于其中,直到那種如夢方醒的頓悟感來臨,安靜自然而又飽含情感的朗讀就像是在彈奏引人入勝的音樂,而你的想象力與文字的默契配合會使課文要真正傳達的東西貫穿你的生命。作為語文課,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課文,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用心靈去感受課文,用聲音去回味課文。感受是一切事物的認知基礎,事實上學生學會了感受,有了感受能力,自然就會探討事物的究竟,理性的文脈自然會慢慢地顯現出來。其實語文課首先是感受,然后才是科學分析和歸納。沒有審美,沒有文字材料的一個情感化過程,而去分析課文,強調“工具性的理解”,就永遠不會有一個自然吸收知識養分的過程,這正是現代人文所反對的。
我們還需要一個老師與學生有真誠“對話”的課堂。對話既包括“閱讀對話”,也包括“教學對話”。“閱讀對話”又包括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學生呈現的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結果,教師呈現的是教師與文本 “對話”的結果,這兩者之間有契合、有溝通、有碰撞。教師在與文本對話時,要珍惜自己接觸文本的最初感覺,并使之在進一步的研究中擺脫混亂與粗疏的狀態,進而上升為一種理性的東西。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呈現的形式是多彩的,甚至是蕪雜的。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不是單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負載的信息,而是“對話”,因為“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敖虒W對話”是課堂呈現的形式,是完成閱讀對話的基礎。這種“對話”是與“獨白”相對的概念,是一種致力于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激發、共同創造的精神與“意識”。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在互動中形成體驗、探究的氛圍。隨著對話的進行,我們的課堂便會充滿發現的喜悅、探究的興趣、頓悟的驚喜、思考的快樂。
我們更需要一個質樸本色,自然真實的課堂。讀經式的“滿堂灌”當然要拋棄,而作秀式的“展示課”也不應該再有什么市場,當老師自得于自己和學生的演技時,恰恰離語文學習的本質漸行漸遠。真實的語文學習,一定是讓學習語文的人真正自主。而真正的自主,首先表現為一個學習個體——學生獨立的學習。什么是獨立的學習,也就是幾乎每一課堂都必須有學生自己較多靜思默想的時空,在這樣的時空里,作為組織和指導的教師,就應謹守本分,在課堂中嚴于律己,堅決做到不用自己的“言”和“行”干擾學習的安寧和靜謐,讓學生真正平心靜氣地閱讀、思考、分析、研究。
只有徹底地融入豐富的語言世界、語文生活,在親近、體驗、感受和實踐中,逐漸養成自己的語文素養,這才是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
用心地去改變和重新建構你的課堂,當我們以平視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并重新審視課堂時,你會發現那就是人人學習的“學堂”而不是一個人布道宣諭的“講堂”!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