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著名學者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從何教授的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要真正做到“整合”的關鍵是“融”。不能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在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要注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要營造一種新型的課堂環境,實現一種新型的教與學方式,改變那種傳統的教學結構。所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全面落實新課標的過程。
南通地區自2004年實行新課改以來,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成為很多老師實行新課改的一個突破口。隨著各級行政部門和學校對硬件設施的重視,很多學校都配備了多媒體,并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利用多媒體教學已被廣大老師接受和喜愛,這種操作方便且“一勞永逸”的教學形式,給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可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多媒體,這就叫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嗎?聯系自己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做法以及在多次交流聽課過程中的所見,我發現大多數老師對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整合還存在誤解。本文將對筆者感觸最深的三點情況做出淺薄的思考。
一 常見誤區
1.偏離教學目標,濫用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一種新模式,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
它將優美生動的PPT圖片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學生的目光一下子聚攏到黑板上;它用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呈現在學生面前,令學生的精神一下子亢奮起來;它將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的事情再現在熒屏上,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更好地理解歷史。看來,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確實給歷史教學以很大的便利。它改變了傳統的說教方式,注入了鮮活的血液,使歷史教學更加的靈動有生氣。于是,很多教師為了追求這種全方位的對視覺、聽覺、感覺沖擊,將一切必須有、可以有、不必要有多媒體展示的地方都用上了多媒體,將歷史課件做得異常華美,集圖片、動畫、音頻、視頻于一體。一堂課熱熱鬧鬧,同學們目不暇接,看似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可實際上,可能一堂課下來,學生們對于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收效甚微,偏離了教學的首要任務。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是因為有些老師錯誤地理解了課程整合的意義,認為整合就是在歷史課堂上大量的使用信息技術,并且越多越好。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本可以用簡潔的講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教師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找視頻做課件。可知道,這一節課所呈現的內容雖然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只是把“人灌”改為了“機灌”。信息技術雖然好,但它不是“萬花油”,哪兒都可以用。在教學時,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教學方式。
2.重形式表現,缺乏新課標理念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和第一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一樣的,都是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解有誤,且不能充分把握新課標的精神。信息技術雖然可以用多種方式呈現出語言所不能表達的東西,但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而是強調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都充分地發揮出來。”信息技術不是花架子,不是時尚,更不是教師和黑板的替代品,所以只一味地追求多媒體課件的華麗與形式,就會使課堂學習停留在感官和直觀學習的水平上,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內在質量,達不到整合課應有的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強調的是整合和融入,強調要利用信息技術來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該環境應能支持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如果只將信息技術的使用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沒有注入新的教學理念,那么只能是用新的形式來表現舊的思想,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
3.過多依賴信息技術,忽視傳統教學方法
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已成為大多數老師所共有的意識,但是很多教師將“輔助”走到了極端,變成了“依賴”。一堂課下來,只見教師在不停地點擊鼠標,完全用機器來呈現教學內容,甚至連一個字的板書都沒有。
要知道,機器永遠只能是機器,它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地位。新課程理念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平等、理解、雙向,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發揮身體語言的應有作用。如使用抑揚頓挫的聲調,活潑生動的語言,豐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課文內容的手勢,更可以直接走到學生中間邊走邊講,用眼光與學生接觸,就好像與學生聊天一樣,給學生以親切感,以提高和培養教師與學生的感情。
另外,在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時候,我們也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采用講述法、談話法、閱讀法、集體或個別提問學生、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劃課本等方法。例如板書的使用就是非常重要的。優秀的板書可以將知識結構系統地、持久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如果僅通過課件,只會一閃而過,不能在學生大腦中形成持久的影響。
二 我的思考
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很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的有效整合,廣大的歷史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
在加快信息化環境教和建設中,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亞于硬件建設。因此,教師要以新課標為指導,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必須樹立新課程改革所體現的知識觀、人才觀、師生觀、教學觀。
2.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對歷史教師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高尚的師德、專業的歷史素養知識等,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因此,歷史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如PPT的一般制作,網絡資源的使用,或者一些動畫的制作等,“技多不壓人”。
3.加強團隊合作
一線教師要明白自己在整合的實踐中分別對應哪些誤區,然后和其他教師協同交流,形成教師共同體,使自己對整合的各個方面有更清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著、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主編“信息技術教育文獻”.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2]王道俊、王漢瀾主編著.教育學(新編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