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破解后進班級的后進狀態,對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至關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與語言技巧,激活課堂。運用有效練習使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及時進行鞏固,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后進班級 主體性 高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130-01
后進班級是每個教師都不愿去的地方,是被遺忘的角落。在新課程改革深入進行的今天,如何讓后進班級發出燦爛的陽光,是擺在眾多教師面前的難題。后進班級的教師在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也往往失去了信心,在這種氛圍下,很多學生開始自暴自棄。例如政治課,面對深奧難懂的經濟知識、枯燥乏味的哲學原理,大部分師生皆認為希望渺茫,于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習慣于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后進班的學生不是智力差,而是平時用功不到位,抑或是學習不得法,又或是班風不好,導致幾次考試下來,落了個后進班的稱號。如何讓后進班的學生掌握知識、后來居上,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做了許多探索。本文主要以政治課為例,在如何提高課堂效率方面,嘗試著做些探索。
一 教學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師喜歡“一言堂”,而學生則習慣于滿堂記,沒有創造性,對知識的學習僅是一種被動接受。對于后進班級,教師認為學生基礎差,事無巨細,一股腦“灌”給學生,而有些學生呢,也認為自己不會思考,只有多記才能學會,還有一些學生則干脆放棄。這就出現了教師在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在臺下呼呼大睡的情況。因此,教師要在充分了解班級學情的情況下,首先,轉變教學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改實施這么多年,不是只停留在理論上,也不是只停留在所謂的優秀班級里。其次,教師要對后進生充滿信心,不能鄙視他們,而要多鼓勵,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從而挖掘學生心中的金礦。
二 讓課堂“活”起來
后進班級一般上課都比較沉悶,因為學生害怕與老師交流,害怕回答問題,怕回答錯誤換來老師的嘲諷。如何讓學生不“害怕”政治課呢?
1.用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
“想學習”是學好的前提,這就要看教師的引導了。幽默的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針對政治課乏味抽象的特點,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打造精美幽默的語言,使內容鮮明深刻、形象生動,令人發笑又引人深思。比如在講述《生活消費及其作用》一課時,教師可引用經典的廣告語,如“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再通過多媒體打出妙趣橫生的商品廣告,順勢提出問題“為什么商家要花重金去做廣告呢?”于是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廣告宣傳能引起人們的注意;也有的說廣告畫面精彩紛呈,能引起消費者對商品的興趣等,這樣,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了,在嬉笑間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而且也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當然,幽默的技巧很多,要因人而異,不能簡單照搬照抄,如抑揚頓挫法、詩詞歌賦法、故事法等,不一而論。
2.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
政治課較抽象、難理解的知識點可采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做到圖文并茂,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且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簡單化。多媒體教學容量大,可以把復雜的知識點表格化、圖像化,既擴大了知識容量又簡化了知識。
三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正確處理教材與師生間的關系
教材是我們學習不可缺少的法寶,教師要根據后進班的學情對教材有所取舍。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要做到手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抓住學情才能備好課、上好課。只有教師鉆透教材,才能跳出教材。正所謂,教師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根據學情,教師可以把教學目標設計成不同的思考題,問題設計要合理且有層次、有梯度,把內容設計成訓練題,課前發給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要突出學生的“學”在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只起到“導”的作用。教師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獨立思考,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可參與討論,正確引導。根據學情,教師授課不能推進的過快,要穩打穩扎,在拋出問題時,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讓學生充分吸收知識點后再進行下一個教學步驟。讓學生的學習成果看得見,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空前高漲。
3.適當的訓練,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根據學情,后進班級應優先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所以問題設計時要顧及這些層面,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對于易混知識點反復練。
有位名師說過,沒有學不好的學生,只有方法不當的教師。如果教師能堅持正確的方法,多點耐心、多點愛心,持之以恒,那么“后進班”這個詞語可能就不存在了。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修訂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寫給中小學教師[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李景華.教育追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7:109~110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