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從事幼兒教育教學工作,當過小班的老師都知道,在接手新班時總會遇到這種問題——怎樣讓新入園的孩子盡快地適應這陌生的環境?為了幫助新收的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經過了反復思考、實踐,并參考了一些教師的先進經驗,對新生入園工作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一 適應孩子
通常在談新生入園問題時,我們會很自然地考慮到“如何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但從不會想到老師也應適應孩子的問題。我覺得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個體來看待的兒童觀、教育觀問題。要使孩子適應幼兒園,首先要使他們喜歡幼兒園、喜歡來園。對于剛入園的新生不要急于建立整齊劃一的常規紀律,應允許他們延續一些對健康無害的習慣,如午睡時抱著某件玩具、要成人拍著入睡、吃飯時喜歡脫鞋、說話時奶聲奶氣等等。因為孩子剛入園,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會特別緊張,沒有安全感,此時如果教師提出要改變他們的一些習慣,只會使他們對幼兒園產生恐懼、厭惡的心理,不愿來園,如果老師“忽略一下”他們的一些習慣,換句話說就是先適應他們,然后再用潛移默化的教育方法形成他們良好的習慣,使他們適應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這樣不僅能使孩子盡快地適應幼兒園,而且也能使孩子覺得幼兒園氣氛寬松,更喜歡來園。總之,老師適應幼兒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
二 母親般的言行舉止
以形體語言親近孩子,讓孩子有親切感。經常拍拍孩子的小腦袋,拉拉孩子的小手,抱抱他們,和他(她)說幾句悄悄話,孩子很快就會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和依戀感,從心里不知不覺愛上老師。從孩子愛說話和聽說話兩個方面入手,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培養他們喜歡聽別人說話、喜歡聽故事的習慣,可以潛移默化地讓性急的、坐不住的孩子靜下來。為孩子提供適時周到的幫助與服務,使他們在園的生活更貼近家庭,利于他們更快適應集體生活。把孩子們的精力轉移到探索、發現中去,他們就能很快適應幼兒園這個新家。
三 用興趣改變孩子的不良習慣
由于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較嬌慣,所以剛入園的孩子會性急、坐不住、自私、好爭搶、耍賴、用哭鬧示威。面對這種現狀,我側重從智能、語言活動方面引導孩子們的習慣向良好的方面發展:有的孩子特別喜歡“小木工”活動,既有趣又安全,他們百玩不厭;“拼汽車”活動比一比誰的眼睛亮、腦子靈……這些有趣的活動使我班的孩子很快就學會了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另外,活動時,因投放的材料是孩子們喜歡的,參與的幼兒多,有時難免引起“戰爭”。我抓住時機教育孩子學會謙讓、商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特別注意對幼兒德育的培養。早晨點名后開展打電話游戲,引導幼兒想一想今天誰沒來幼兒園,打電話問候一下;引導幼兒爭當小幫手,看到小朋友上下臺階時,伸出小手扶一下。
四 安排合理、寬敞的空間給孩子帶來歡樂
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我合理安排空間,開展一些豐富有趣的區域活動,孩子們的才能和特長在這些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健康區里,通過拍泡泡,鍛煉了孩子的跳躍能力,認識了高、矮、多、少。幫助小動物貼泡泡、印泡泡、畫泡泡,學會了幫助別人認識顏色。在美工區里,孩子們可以用報紙制作面條,用舊報紙團成球,再用自制的球玩滾球游戲。看著孩子們快樂的樣子,我從內心由衷地感到欣喜。
要注意保持孩子的新鮮感。我們常會發現一些孩子在入園時十分喜歡來園,而過了一個月左右反而不愿來園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對玩具、游戲十分感興趣的特點。孩子剛入園時,老師常會用最新最好玩的玩具及最有趣的游戲來吸引孩子。孩子剛接觸到這么多、這么新的東西感到十分新鮮,但時間一長,老師變不出什么花樣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新鮮感。我認為我們應慢慢地豐富玩具及游戲,使孩子始終保持對幼兒園的新鮮感,這樣才能做到使他們更愿意來園。
五 安全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孩子的年紀小、自理能力差,而我們對孩子的保護又是有限的,因此,在關注、保護孩子的同時,我抓住一日活動的各個有效環節隨機強化、持之以恒地教給孩子們必要的安全知識:在戶外追逐跑時怎樣避讓,怎樣上廁所臺階才不會摔倒、腳丫不要踩進尿槽,吃飯時不嬉戲打鬧,避免器官進異物……另一方面通過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孩子們的自我保護能力。
六 家校聯系,爭取更多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剛入園,家長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一開學我就向家長宣傳先進的育兒經驗,如孩子入園的適應期,幼兒習慣的養成,幼兒用藥的正確性等。通過家園聯系欄、家長借閱、電話聯系、便條聯系等多種形式,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也使我了解了家長的想法。通過開展家長會、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等,促進了家園之間的相互理解支持。教學活動、慶祝活動都少不了家長的理解支持。有的家長可以為孩子們提供參觀的場所;有的家長可以提供幼兒操作的材料……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幫助都是對我們幼兒教育的支持和理解。
以上是我對新生入園工作的一些感想,也是在實踐工作中比較成功的幾種方法,還不夠成熟,希望通過探討使其更臻完善。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