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是教育界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它有重發現、重過程、重主體、重實踐四個特點,其目標是通過自主學習和親自實踐來獲取知識,旨在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潛能,從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當前,語文學科在聾校占的課時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聾生讀寫能力始終得不到提高。筆者在對初中聾生讀寫能力和作文能力的調查資料中顯示,聾校語文教學“費、慢、差”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聾生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線。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聾校課堂教學忽視聾生學習的自主性,是一個主要原因。本人在聾校語文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嘗試,現將自己的體會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 研究性學習體現在學生的預習之中
課前預習,是老師在講課以前讓聾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自學。課前預習可以增強聾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預習過程可以讓聾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但教師要針對聾生在預習中常犯的錯誤進行指導。例如,一字多義在中國語匯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在字典中查到一個生字,這對于中高年級的聾生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從眾多的意義中選擇出一個正確的解釋,卻比較難。聾校語文教材從五年級開始安排預習查字典,根據課文內容回答淺顯問題。之后隨著年級的升高,難度逐漸增大。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十五冊語文課本的第三課《小站》一文中,生字“逼”在字典中有三個意思:(1)強迫;(2)切近;(3)狹窄。學生很容易錯誤地選擇(1)強迫。所謂“字不離詞,詞不離句”,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選擇正確的解釋。文中句子“火車兩旁依然是逼人而來的山崖和巨石。”“逼”字很顯然就不是“強迫”的意思。火車兩旁也不可能是“狹窄”的山崖和巨石,所以只能是“切近”的意思。
因此,要做好研究性學習,我覺得在預習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求每一位聾生自己預習課文、查字典和完成預習題,可能聾生預習的結果并不令人滿意,但在預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這也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重實踐、重過程。
第二,對聾生預習題的答案不要要求過高。如同一冊課本的第九課《落花生》,預習題中要求學生想想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一些什么事。正確答案是四件事情: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但只要學生能回答出兩三件事,我覺得都應表揚。
二 研究性學習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言堂”、“滿堂灌”、“包辦代替”的現象很普遍。這種事倍功半的教學缺陷早已被大多數同仁所認知,但限于傳統教學的影響等原因,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研究性學習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檢查完預習之后,一篇大字課文貼了出來,或者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出來。首先要求聾生手語“讀”兩遍課文,第一遍找出文中除生字新詞以外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字、詞、句試著自己理解。然后大家進行討論,教師作適當的點評。弄懂了整篇課文的內容之后,提出要求,要聾生思考完成。這個要求,可視年級層次的不同而定。初中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自己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盡管全班可能沒有一個聾生能全對,但他們在分段的過程中分析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聾生分完段后,教師對他們分的段進行小結,指出他們的錯誤,肯定他們正確的地方。聾生們的學習能力便在一次次的點評中得到進步,這也體現了研究性學習重發現、重過程、重主體、重實踐的特點。
三 研究性學習體現在作業批改中
作業是理解、復習、運用學到的知識,初步形成技能的訓練。通過作業,促進聾生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練,為進一步培養能力打好基礎,為進一步掌握新知識創造條件。批改作業的過程實際上是聾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改,是指改正作業中的缺點和錯誤。聾生的作業往往不能達到滿分,特別是隨著年級的升高、作業難度的增大,每次作業都全對的可能性非常小。比如有道題目聾生答錯了,有的教師批改時,會用紅筆把正確答案寫在旁邊。這樣可以幫助聾生認識到錯誤,但我認為,這樣的知識獲得,對聾生來說只有結果,而沒有過程。聾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研究性學習重視的是聾生這個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我覺得在批改作業時要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批改要及時,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規律,對聾生的知識鞏固得越及時就越有效。
第二,盡量做到面批,面批可以使聾生認識到錯誤,也便于教師及時對聾生的錯誤進行指導,效果較好。
第三,不在答錯的旁邊寫出正確答案,而是打個“?”,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如果聾生仍有困難,則作適當的啟發,無論如何,也要讓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研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相對于傳統教學,它有以下優勢:第一,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加強。教師在課堂上的話少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就不起作用了,而是教師歸位了,回到了他應在的位置——主導地位。第二,聾生回歸到主體地位,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在研究性學習中,聾生動手動腦的機會多了,但這并不是說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為從長遠來說,培養了聾生的自學能力,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感覺越來越輕松,學生也歸位了,回到了他們早應在的位置——主體地位。
總之,研究性學習在聾校語文教學中的開展,使教師回歸到了主導地位,聾生回到了主體地位,長此以往,一定能達到開發聾生的探究能力和創造潛能,從而達到培養創新精神的目的。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