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愉快、歡樂、適度平穩的情緒能使中樞神經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因此,教師只有保持愉快平靜的心境,才能帶來樂趣和幸福感,也才能使幼兒產生一種愉快的感情體驗,提高積極性,并因此創造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幼師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響幼兒,才是為人師表。
【關鍵詞】情緒 教育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146-01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師幼交往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交流過程,幼兒教師只有力求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和諧統一起來,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情緒和情感因素在師幼交往中具有特殊意義。師幼交往中幼兒教師的交往對象明顯處于劣勢,交往結果不會對幼兒教師產生明顯的實質性影響,在客觀上影響幼兒教師情緒或行為的自控性。這也給我們一個警示:不能忽視幼兒教師的情緒對幼兒教育的影響。
在班里,教師的情緒感染著幼兒產生相應的情緒。教師生氣,幼兒就緊張害怕;教師愉快,幼兒就輕松活潑;教師表揚,幼兒就高興。我們都期待孩子成材,而情緒就是成功的“催化劑”,人的智力可以通過情緒的調節而產生更高的效應,人也會因此更聰明、更能干。在這有限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內,能否把活動組織得井然有序、有特色,趣味橫生,教師自身的情緒如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首先,當情緒自然協調而又平穩時,就會覺得組織幼兒活動連貫,輕松而又愉快。明明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講故事時,明明在自己玩,老師見了馬上問他故事的名字,明明當然回答不出來,老師對他說不要急,只要你認真聽就行,果然接下來的時間明明很認真地聽,并且一連舉手回答出幾個問題。在活動中,教師的情緒不佳、不良則會抑制、干擾教師的認知過程,使得教師的能力無法得到正常發揮,更談不上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心而論,作為教師也肯定不希望別人批評自己或對自己發脾氣、鬧情緒,所以當教師因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而欲把消極情緒帶給幼兒時,不妨冷靜處理,暫時把它擱置一邊,或把即將脫口而出的情緒話換一種恰當的方法表達出來。
教師怎樣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本人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 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
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情緒,以及由這些情緒造成的心理氛圍,必然會對教育教學的效果以及幼兒的身心健康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自身的心理健康。與開朗活潑的教師朝夕相處,幼兒會受到積極情緒的影響,也會保持愉快向上的情緒狀態。反之,幼兒會感到壓抑與沉悶。積極的心境來源于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如果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幼兒,胸懷開闊,興趣廣泛,為人友善,心態自然就會平和。
二 以寬容之心對待幼兒的過錯
所謂寬容就是寬大,有氣量,不計較,能容納。一旦作為教育者的教師與受教育者的幼兒之間有了情感的溝通,幼兒就會信任教師,這就為接受教育打下了基礎。而寬容能夠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只要我們多一點寬容,我想我們收獲的也許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三 及時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教師感覺到自己怒從心起時,最好先不要說話,可以做幾次深呼吸,或者暫時離開現場,讓自己有時間冷靜下來。現代心理學研究和實踐為教師擺脫消極情緒困擾、調整心態、維護身心健康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方法。
1.轉移法,又稱移情法
教師在遭遇消極情緒的困擾時,為了減輕和消除消極情緒,通過轉移注意力,使自己的心境較快地從消極情緒中解脫出來,達到心理平衡。
2.意控法
教師通過自己的意志努力,把引起消極情緒的刺激從清醒的意識中除去,對某些在課堂上產生的消極情緒可達到迅速消除的功效。
3.清醒法
當教師產生激烈的消極情緒時,為了避免因頭腦不清醒而做出不理智的舉動,教師可通過自我提醒,使自己明確將要采取的行動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進而解除迷茫,冷靜面對現實。當然,教師要能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需要教師不斷提高個人修養,同時真正把幼兒看做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用愛心、誠心和耐心對待每一個幼兒。尊重和信賴絕非姑息縱容,它和嚴格的要求緊密相伴,這應是教師豐富情緒的重要內涵。一個優秀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不滿、發泄自己憤怒時,善于克制自己。即使他用平常的詞句,也能使幼兒“領會”到教師的激動、憂愁、驚訝和不滿,并能屏息靜氣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因為他們感到這些話有真理和公道。
總之,“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從各個方面積極準備,防患于未然,讓自己在組織活動中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教師應把整個心靈交給幼兒,且要一視同仁,把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名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把每一個幼兒都培養成才。
參考文獻
[1]孫時進.心理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魏慶安.學校心理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黃玉峰等.兒童青少年情緒發展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86(1)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