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會條件外,還取決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為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較為穩定的個性特征,主要包括興趣、動機、理想、氣質、習慣、品德和意志等。它在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中起著動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在初中學習時期,正是一個人的智力因素迅速發展、非智力因素逐漸形成發展和趨于穩定的關鍵時期。目前我校在校生1100多人,相當一部分學生數學成績低,甚至出現“流生”。根據布魯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的理論,認為只要提供合適的環境和足夠的學習時間以及適當的幫助,95%的學生能夠學會、學好每一門功課,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因此,學生智力上的差異不是造成大量差生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數學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成因及其教學對策。
一 調查分析
調查選取3個年級6個不同班級的學生288人作為調查對象,對數學學習進行調查,以問卷調查為主,談話調查為輔,調查的內容有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意志等方面,調查內容包括: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學習方法、學好數學的信心、對待問題、提出問題、課堂回答問題、對待考試成績、數學課外閱讀等項目。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非智力因素較好的方面有:(1)占調查人數89.3%的學生對學習數學動機好;(2)占調查人數84.5%的學生對學習數學有興趣;(3)占調查人數78.6%的學生有理想;(4)占調查人數86.9%的學生有信心;(5)占調查人數75.6%的學生能認真分析考試成績找出不足;(6)占調查人數71.2%的學生有問題時能及時問老師。
學生非智力因素較差的方面有:(1)占調查人數86.6%的學生課前不預習;(2)占調查人數88.6%的學生做完作業,不會再翻書;(3)占調查人數81.3%的學生不知道怎樣復習;(4)占調查人數73.6%的學生沒有數學方面的課外閱讀;(5)占調查人數76.5%的學生上課怕回答問題。
我們將上述數據與學生學習成績進行相關分析得出,以下的一些非智力因素是后進生共有的,在教學中應該引起重視:(1)對學習有難度的數學問題鉆研不夠或無興趣;(2)聽課注意力不集中;(3)對待考試成績無所謂;(4)沒有數學方面的課外閱讀;(5)愛面子,有問題不問老師。
二 大量數學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1.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
初中學生,一般年齡小,學習的自主性差;往往是課堂上聽課、課后完成作業而了事。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學習習慣,以及努力尋求最優解答、解題進行總結、歸納、推廣和引申等科學的學習方法。多數學生不注重數學的理解,偏重于課本上的定義、公式、公理甚至題解的記憶,有的學生還用學習語文的方法套用學習數學,造成條件稍微變化,學生便束手無策、無能為力。對于學習的知識不會比較、不善于整理歸納,使得知識松散凌亂,加上理解不深,便經常出現錯誤,影響數學知識的掌握。
2.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堅持學習
一些學生,一遇到計算量較大、計算步驟較繁瑣的,或者是一次嘗試失敗,甚至一聽是難題或是一看題目較長就產生畏難情緒,缺乏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的堅韌意志和信心。甚至出現由于貪玩厭學、禁不起誘惑,不能控制自己學習下去。自卑感強,自暴自棄。由于來自老師、家長和高年級同學的影響,一些差生在未接觸某些數學知識之前,就對某些數學知識產生畏懼心理,例如函數。一旦接觸到這些知識,稍有不慎,就會自暴自棄,認為數學不是自己能學會、學好的,最終放棄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 教學對策
分析產生數學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如下幾種對策:
1.闡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的動力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好數學達到學習目的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在教學活動中要求教師向學生闡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及其目的要求,設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前社會上存在不合理的分配現象,特別是受經商風、打工風的沖擊,使一部分學生厭學,再加上數學本身抽象難懂,學生更不愿意學習數學了。針對以上情況,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目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更重要了。由于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一門工具學科,因此數學學習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其他學科。教學中,教師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充分顯示數學與其他學科相關聯,又突出數學從生活中來、生活處處有數學。
2.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
情感是人類對客觀事物和對象的一種態度與心理體驗。教學中,應培養積極向上的思想情感,對學習數學起激勵作用。
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時溝通,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語言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工具,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教師講話明白、簡練、清晰,盡量使用幽默語言,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活動,控制教學節奏。教師應精神飽滿、樂觀豁達、滿腔熱情,學生在教師的感染下感到沉著、樂觀,從而自信地對待學習。教師應利用各個教學環節,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具有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
3.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
“補差”若只停留于查漏、補缺、改錯是遠遠不夠的,在數學教學中還要培養和提高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只有使學困生的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相互聯系、協調一致了,才能真正地學好數學。由于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雖然能比較準確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是新舊知識總是凌亂地、孤立地存儲在頭腦中,出現知識點不分主次、不知該用哪一個的現象或產生沒學過的念頭。為了避免學困生進行過多的盲目思考,消除學困生由于多次無數的思維所造成的倦怠情緒,教師要進行注重啟發、細心引導的教學,抓住新舊知識的相關點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講解,讓學困生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思考、去判斷推理。在由淺入深的分析中,不僅使學生達到解疑的目的,而且還能讓學困生把已有的知識網絡化,融會貫通。通過一定量的訓練,培養他們運用類比、歸納、總結等基本的數學方法,把所學的知識分門別類,連成一個整體,用知識的內在聯系去掌握和學習數學。
4.意志在學生掌握知識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不可低估
如果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就會在學習上肯下工夫、鍥而不舍,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究過程中設置一定的困難,有意識地鍛煉學生的意志。在設計提問或練習時,要有一定的坡度與跨度,鼓勵學生不畏困難、知難而進,定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同時讓學生學會用意志的制止功能排除不良情緒(如恐怖緊張、挫折感、悲觀失望、狂喜等)的干擾,強迫自己保持平靜的心境面對數學學習。
“教學生解題是意志的教學……如果學生在學校時沒有機會嘗盡為求解而奮斗的喜怒哀樂,那么他的數學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敗了?!苯虒W中進行適當的解題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意志,又增強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