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的比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重視探究式教學,落實探究式教學。本人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探究實踐,現選擇初中自然科學教學過程的一個有代表性的案例進行分析,來說明初中自然科學探究式教學過程操作程序一般可分為四步和怎樣落實四步程序的對策。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問題情境 程序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160-01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探究活動的探究式教學正是順應了新課標的這種新理念。下面筆者以《植物細胞是怎樣吸水和失水的》案例的教學過程為例,來說明初中自然科學探究式教學過程操作程序及其對策。
一 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在一種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環境與問題情境中展開討論,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首先,創設的情境要真實。情境來自于生活,來源于學生身邊,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其次,選擇的情境要有針對性。“針對性”其實就是你想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什么,就創設什么樣的情境。再次,要善于采用合理的呈現方式。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選擇不同的情境呈現方法,方可達到最佳“境界”。創設好的學習情境,“問題”必將應運而生。
二 提出假設,制訂方案
“問題”已經提出來了,怎樣挑選有價值的問題?這應該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綜合考慮后產生。但“問題”最好是學生提出來的,這有利于學生按自己的思維提出假設,制定研究方案。為了學生能順利地確定研究方案,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的。如,實驗探究“問題1,植物吸水和失水與外界溶液的濃度的大小有關嗎?”本實驗探究的不同條件只是外界溶液濃度大小,而其他條件都應該是相同的。當各小組的方案初步形成后,需要小組間相互交流,這不僅有利于方案的修正,采用最佳方案,更是學生合作學習的需要。
三 進行探究,交流歸納
問題經常在現象的觀察中被提出,對問題的可能答案作出的猜測和假設,需要事實和證據的證實或證偽,本程序就是為完成這一使命。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這一使命”,首先,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教師扮演的角色是一位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本案例中進行探究所用的實驗器材需要老師提供,所以教師得認真備課,猜測學生為了獲得本節知識可能要用到的實驗器材,扮演好“服務者”的角色。其次,教師應做到適時點撥。如本案例在學生具體操作的過程中,不同個體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實驗器材的正確使用、新舊知識的整合等),都需要教師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保證所有的學生順利參與探究的全過程,才能確保全體學生在探究中“獲益”。
四 學以致用,自覺遷移
這一步既是對探究成績的鞏固,又是對探究效果的檢驗,其作用在于幫助學生學會方法。事實證明,通過各種來自于客觀世界的、真實環境的事例,可拉近科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知識與人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大大地提高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自覺實現知識遷移。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案例的最后“作業”設置,其作用不僅能使學生自主地歸納探究學習的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方案——實驗探究——交流歸納,還能為學生今后解決類似或相關問題導向指路,這是探究式教學活動繼往開來的一步,更在于教師采用的激勵評價措施,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引深探究的。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