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區小學數學學科以《數學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確立了“引、研、理、測、評”的“五字教學法”,并進行研究與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一 操作的基本流程
1.引——情境引入
這一環節主要是指在新課程開始時,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該環節旨在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新的數學學習做好知識上、方法上和情感上的準備。
2.研——自主研究
這是教學的核心環節,學生根據問題情境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覺、自動、自由地主動學習,樂于探索。自主研究強調把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展示交流結合起來——獨立思考是基礎,小組合作是樞紐,展示交流是關鍵。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一種“對話、研究、合作”的文化。
3.理——歸納整理
這是教學的關鍵環節。通過教師必要的講解和適時引導,學生自主歸納知識要點,理順知識脈絡,促進數學知識邏輯化,從而形成新的知識系統;通過歸納整理,理清思路,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同時,在整理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表達、歸納等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4.測——目標檢測
學習的最終效果需要通過評價來檢測,在每一環節的學習過程中,都要及時對照目標、評價任務進行檢測,通過檢測,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隨時調整教學的進程,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評——評價反思
教學中,既要求教師把評價與反思作為接近課堂尾聲的閃光之處,要求學生把一節課中所感、所悟、所思與所得充分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教師始終要把評價鑲嵌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學始終與評價同步進行。這里可以是圍繞學習目標進行知識建構的評價與反思;可以是學習方法、策略的評價與反思;可以是學習文化的評價與反思;可以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與反思。
“引、研、理、測、評”五字中,“引”是前提、“研”是核心、“理”是關鍵、“測”是保障、“評”是發展,“引”不僅僅作為教學的引入,應貫穿教學始終,貫穿教學的各個環節,強調教師“引導”下的“引、研、理、測、評”。
二 操作的基本原則
1.感情先行,情智并重
“以情激情,以情喚起”是“五字教學法”的重要原則,因為無情的教師教不出有情的學生,無情的教學創造不出情智的境界。因此,我們提出:教育本是腦力勞動,巧用情智才成功。把知識智慧化,讓智慧生命化,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2.目標驅動,和諧共生
學習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所有教學活動和教學行為的驅動器,因此,要求教師必須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學情確定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同時,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習目標統領教學行為,使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或活動均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在教學中,師生都要圍繞學習目標進行雙向互動、融合,促成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達到教學相長、共同發展的目的。
3.以學定教,因材施教
“未來的課堂教學,無論在教育觀念上,還是在教學結構上,都將向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這一核心內容發生轉型,也就是——以學定教。”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首先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真研讀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合理開發、整合,使之成為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資源,真正體現以學定教。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然后因材施教。
三 操作的基本要求
1.構建“心理場”——給學生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
德國心理學家庫特#8226;勒溫提出了課堂“心理場”的觀點,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一種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心理環境,營造一種使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的氛圍,這是開發一個人創造力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孩子按原本的樣子成長;其次,教師要傾聽學生,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去說和表現,真正還原教學的本質——傾聽和對話;最后,要求教師必須全身心地融入教學中,以情動情,以情燃情,最終達到情感上的共振共鳴。
2.組織“交流場”——給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權利
教學過程是以學為主體、學生的學習為核心的認識、內化和發展的過程。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的學,教師要遵循: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不講;部分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講,采取“兵教兵”的方式。教師把“循循善誘”調諧到學生的“獨立探究”、“熱烈討論”、“爭論和交流”與“體驗領悟”之上,從而使“教”、“學”和諧一致。
3.展現“思維場”——給學生以主動思考的空間
課堂是學生獲得發展的場所,教師要盡最大努力使學生在課堂上“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師的所有課堂行為,尤其是教師的提問、師生對話與互動(這是促使學生有效思維的主要舉措)都要具有思維價值,即能促進學生深度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夠真正抓住學生的心思,要能引起學生“集體思維過程”,使之成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竭的動力。
4.展示“成果場”——給學生以充分展示成功的機會
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能,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的智慧,盡最大努力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教室成為學生“成果場”展示的天地。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