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作為課堂教學的前線陣地,對教育者來說是一個有效的教育場所,如何做到有效,眾說紛紜。本文從學生認知特點、課堂生成、把握課堂的重難點三個方面來解讀如何做到有效。
【關鍵詞】課堂 有效 尊重學生思維 認知特點 課堂生成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170-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應該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因此有效課堂應“以生為本”,從尊重學生思維做起,讓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下面結合教學實例談談筆者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設計一個遵循學生思維的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動作思維——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學、教師更有效地教,教師一定要遵循學生學習新知的認識規律,設計一個環繞學生的思維“轉”的教學過程。如教學“認識角”中的“比較角的大小”時,我根據學生認知思維的特點,對教材稍加重組,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比較角的大小”時,先教學例2,讓學生觀察例2中三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角,在學生充分體會到角是有大小的基礎上抽象概括出比較角的大小的具體方法——觀察法、數鐘面上的格子法等,但在這里學生探索不出“重疊法”。接著教學“想想做做”第4題:分組用紙折出大小不一的4個角,要求將折出的角用“弧線”表示出來后再剪下來,按從大到小排列。學生們在折一折、比一比中,終于進一步探索出了“重疊法”,在以上充分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升華。接著教學“試一試”,讓學生在制作活動角和玩活動角的過程中得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最后,教學“想想做做”第3題,讓學生在觀察用剪刀剪扇子的變化過程中,再次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并進一步得到“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比較角的大小”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教學過程都遵循了學生知識形成的思維過程的每一環節的要求,讓學生經歷了由具體形象——抽象概括——內化應用的過程。學生學得深入而快樂。
二 根據課堂生成,隨時改變原有預設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課堂生成的問題是師生共同成長的支點。課前預設的難點不一定就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碰到的難點,課前預設的重點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靈活教學,而課堂生成隨時在課堂中出現,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根據生成的新情況,及時改變原有的教學思路和設想,調整相關的重點和難點。
如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實際問題”時:教學伊始,我設計了一個師生擺花片的活動:我先擺“8個花片”,然后讓學生擺“比老師擺的多3個花片”。我在巡視中發現沈瑩(化名)同學擺錯了,于是在等學生們擺好后問該學生:“沈瑩,你擺了多少個?”“我擺了10個。”話音剛落,其他同學紛紛舉手,李立(化名)的聲音清脆響亮:“老師,沈瑩擺錯了,應該是11個。”我追問:“那她怎么會擺錯呢?”“她擺的時候可能數錯了,先擺了7個花片再在后面擺3個,應該先擺跟老師一樣的8個花片,再擺3個,這樣就對了。”——這位學生把怎樣擺出“比老師擺的多3個花片”的方法說得簡潔、正確、到位。李立的回答是我課前沒有預設到的(我估計李立會先算8+3=11,然后再擺花片),接著我讓李立把這種擺法在投影儀上展示給學生們看,因為這種擺法就是我們今天學習“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即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原本想在第二環節(探究新知)中解決,現在在課堂的開始就解決了,我也就順水推舟地直奔教學主題。
教師要時時關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為了更有效地教學,應順著學生的思路去探究主旨,隨時改變原有的“教案”。
三 全局把握每課的重難點,降低學生思維的難度
教師必須對整個數學學科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要有教材的“大局觀”,降低學生學習時的思維難度。一個單元中的每一個教學內容都不是孤立的,它既是上課內容的升華,也是下課內容的基礎,所以教學時要注重每一課的重點,這樣才能促進本課和下一課課堂教學的有效。如我在教學“認識除法”時,課上得非常成功,具體表現是:(1)當我揭示“兩種不同的平均分”可以用除法式子表示時,學生們熱情高漲,忍不住連說“省力”。(2)在“鞏固新知”時,幾乎人人能快速做對(只有一個學生算錯了:9÷3=6,這在下一課“用口訣求商”時會得到解決)。(3)在“全課總結”時問:“同學們,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生1:“今天我知道了平均分原來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生2:“我知道了除法算式的讀法,還有認識了里面的被除數、除數和商。”
生3:“我還知道了除法算式里面有個除號。”
……
學生們都能把今天的學習內容說得頭頭是道。
這堂課的教學原先一直是我擔心的,因為要從“平均分”里抽象出除法算式及算式的含義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有難度。學生對這堂課知識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以后的進一步學習,因為以后既要解決“加減乘除混合”的一步計算的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更要會解決“加減乘除混合”的二步、三步計算的問題。所以,這堂課不但要讓學生明白兩種不同的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抽象出除法的具體含義,而且最好在課上提示給學生:除法有兩種含義,即包含除法與等分除法,為以后進一步認識除法奠定基礎。
為了這堂課的成功,我上好這一單元里的每一節課。為了讓學生更感性地認識平均分的兩種分法,在教學“每幾個一份的平均分”這一課時,注重讓學生體驗“每幾個一份”的包含平均分,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從指定的小棒中每次拿出“幾根”擺一份,直到拿完,可以得到擺成了多少份。在教學“平均分成幾份”這一課時,注重讓學生體驗“平均分成幾份”的等分平均分,讓學生充分地擺小棒:按“要求擺的份數”從指定的小棒中每次拿1根或幾根擺成幾份,直到小棒拿完時,知道了每份有幾根。特別是在“比較兩種平均分”這一課,“擺小棒”貫穿了整節課,要求學生不但熟練地擺出兩種不同的平均分,還要把擺的過程說出來(自己說、同桌互說、在組內說等),如果是包含分的,可以這樣說: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平均分成4份;如果是平均分的,可以這樣說: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3根。不但說“小棒”里的平均分,還說生活中的平均分,例如用兩種平均分說雞(有4籠,每籠3只),或平均分說人(有3組,每組2人)等。總之,通過小棒的“擺”和擺時的“說”,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深厚”的關于兩種平均分的概念,為本節課服務。
教師只有尊重了學生的原創性思維,順著學生的思維組織大家交流各具個性的思維過程,充分讓學生深刻地去體驗和對比、選擇和發現,去再創造……才能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在情感上,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也只有真正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高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才能促進課堂的高度有效。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