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安徽省寧國市深入研究新教師試用期階段的專業發展特點,經過十年的努力并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探索出一套具有山區特色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教師崗前培訓“以集中培訓為主導、導師指導和校本研修為輔”的“一主兩輔”模式,成效顯著。
【關鍵詞】新教師 崗前培訓 信息技術 “一主兩輔”模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9-0176-02
安徽省寧國市地處皖南山區北部和天目山西麓,山地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5%,是典型的山區縣級市。近年來,隨著“校校通”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順利實施,各中小學都建立了多媒體教室,39所公立學校中有27所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2000年以來,寧國市深入研究新教師試用期階段的專業發展特點、需求與問題,在教育主管部門、教師進修學校、各中小學、指導教師、新教師等培訓主體的共同努力下,先后舉辦了8期新教師崗前培訓班,為550余名新教師提供協助與輔導。
經過十年的探索并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寧國市已形成一套具有山區特色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新教師崗前培訓“以集中培訓為主導、導師指導和校本研修為輔助”的“一主兩輔”模式,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為“有反思能力的教育實踐者”。
一 以集中培訓為主導,專家引領、答疑解惑
寧國市2002年在全省率先將教師進修學校與電大合并,并有效實現與教研、電教等部門功能性整合,開展新教師崗前集中培訓,為新教師提供較為系統且有具體計劃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求生存,探求應對策略,不斷地調整個人的專業目標,確認和適應教師角色。
1.引進英特爾reg;未來教育理念
從2005年開始,隨著英特爾reg;未來教育培訓班的順利開展,寧國市將英特爾培訓理念引入新教師崗前集中培訓中,運用活動日志、教學案例、同伴互助、頭腦風暴、沙龍交流、觀課議課等教學反思方法與技術,關注實踐過程,體驗民主教學,引導新教師從過程、經驗中學習,在實踐、反思中成長。英特爾培訓理念的引進,對新教師領悟新的教育理念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實踐起到了促進作用,提高了培訓效果。
在聘請教育專家、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就教育改革、課堂教學、班主任工作、教師基本功等專題作輔導講座時,將主講人報告提綱提前發布在網上;要求新教師圍繞報告主題,閱讀專家推薦的書籍,提出至少一個問題;利用教師進修學校網站管理系統上傳新教師的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反饋給報告人,在作報告時給予解答;增加了報告、講座的互動性,提高了培訓效果。同時,建立新教師QQ群,開展“我應該怎樣做班主任”、“我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我的困惑”、“我看信息技術”等主題討論,使之成為新教師溝通交流、資源共享和展示才華的廣闊舞臺。
2.開展信息技術培訓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重要舉措。為此,寧國市在新教師崗前培訓中專門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在培訓過程中,實施菜單式培訓,即培訓開展前,將動畫制作、課件制作、網頁制作、圖形圖像處理、網絡技術應用等內容以菜單的形式呈現給所有的新教師,由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興趣志向以及時間安排等自由選擇培訓內容。并嘗試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內容經過特別組織與準備,具體的做法是:劃分小組,明確各自職責;明確任務,激發學習動機;開設課程,學員自愿參加;團結協作,以交流促提高;逐一考核,鞏固學習成果,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 以導師指導為輔助,名師帶教、教學相長
我們認為,學員的教學體驗至少應在兩所以上的學校中進行,接觸不同學校的教學環境、文化氛圍及其中的師生,從而獲得不同學校的教學體驗,以形成能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進行有效教學的多元文化教育經驗和能力。
1.推行“雙校雙導師”制度
我們在城區示范(特色)學校選擇學科組、教研組,實施1~2周的集體指導,或在組內選擇優秀骨干教師,與新教師進行師徒結對;同時由新教師所在學校指定具有良好師德、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進行實踐指導培訓。通過掛職學習、名師帶教,引導新教師將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疑點、難點,與名師作對話探討;請名師走進常態課堂,對帶教者進行觀察和診斷,并提出專業發展的意見。新教師用所學的現代教育理念去鑒別、發現、整理指導教師的先進實例,既讓新教師獲得觀察、了解新單位的機會,也讓他們在虛心學習的過程中加快融入教師群體,為個人發展創造良好環境。這種“合作式的成功”,對新教師、指導老師乃至整個學校的發展都有推動作用。
2.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
在實踐指導過程中,尤其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新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發揮設備的最大潛力,實施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教育。鑒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設計是實施兩者整合的主題部分,要求新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綜合考慮各個要素和環節,包括教學目標的界定、教學內容的分析、學情分析、CAI課件設計、教學方式的選用、教與學雙邊設計、教學評價等。新教師用較強的信息技術學習能力和指導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互助互學,合作設計教學單元,并在見面課、研究課、過關課、匯報課中應用,逐步形成階梯上升的展示狀態。
三 以校本研修為補充,實踐反思、自我成長
校本研修是新教師培訓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校本研修鼓勵新教師積極面對試用期階段的問題和疑惑,參與各項集體活動,并努力與其他教師合作,采納他人正確的建議,獲得自我成長與發展。
1.積極參與遠程培訓
多媒體網絡是一個開放的、虛擬的空間,教師可以自主、快捷地獲得和利用各種信息,打破了教師培訓在時空上的束縛,真正實現了教師與教師、學校與學校、區域與區域之間的隨機交流,實現了教師培訓資源全天候、全方位共享。隨著安徽省第三輪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深入推進,我市全體高中、初中和城區小學教師積極參加“安徽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上的網絡課程的遠程培訓,并成為網站的注冊學員。教師自主選擇時間登錄網絡平臺觀看視頻課程、研讀文本材料、瀏覽課程相關案例;在學科輔導教師的示范引領下通過網絡平臺交流互動;各學科輔導團隊運用視頻會議室、QQ群、BBS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集中答疑活動。這種以遠程培訓的開放方式提供教學,適應了信息時代的節奏,提升了學習的主動性,適于在職教師的學習。新教師在上崗第一年必須參加遠程培訓,共享網絡資源,讓教師自主地“充電”,充所需的“電”。
2.主動借力網絡平臺
校本研修強調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專業人員之間的積極對話,認真進行交流與合作,汲取各類資源并加以研究利用。新教師可以通過借鑒電子集體備課形成的集體教案,再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和班級實際進行個性化修改,課堂實施后再撰寫教學反思,上傳到網上交流,培養合作精神和交流分享的習慣;通過定期在校園網上傳自己的教育教學心得和參與網上交流、研討,培養主體意識、責任意識、反思意識和成就意識;通過觀摩典型性視頻案例、借鑒光盤資源,反思、對比研究并撰寫觀后心得,豐富常態下的課堂教學;通過主動參與信息技術的研究并接受相應的培訓和指導,在各類課題研究中不斷地反思培訓學習中的不足,提高自己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水平;通過教師QQ群,隨時交流教育心得、教學體會,獲得專家的指導與幫助,同時分享他人的教學經驗,咨詢有關教育教學問題,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這些借力于專業技術的支持,借力于網絡平臺上豐富的資源來引領新教師的學習、研究,不僅提高了新教師的教育教學科研能力,而且能使新教師將信息技術、研究成果更緊密地結合教學實踐,為教學服務。
新教師崗前培訓“一主兩輔”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了一個系統、開放、互動、主動的崗前培訓系統,確保了新教師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極大提升了新教師實現從職前到職后、從理論到實踐轉化的進程,為新教師專業化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徐韻安.教師繼續教育的理論和實踐[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陳國勝.新教師試用期培訓模式融合的實踐研究[EB/OL]. http://122.11.49.30/userlog20/131940/archives/2008/963756.shtml, 2008.7.18
[3]安徽省教育廳.安徽省2008~2012年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實施方案,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