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社會行為是一種積極的社會行為,是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做出的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它屬于道德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性本善”的具體表現之一。親社會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情形中的親社會行為,如表示與人友好,提供幫助,關懷關心他人;另一種是緊急情形中的親社會行為,俗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此類型的典型描述。現在福利院的兒童教育中,越來越重視親社會行為的形成,因為福利院的最終目標是讓他們過正常人的生活,讓他們回歸社會大家庭。
福利院兒童屬于較特殊的群體。福利院兒童在幼兒時期甚至嬰兒時期由于種種特殊原因進入福利院,他們容易形成孤獨、脆弱、自卑的心理,自我意識較強烈,且對他人存有不信任感,這種特殊心理如果任其發展,勢必會造成兒童將來對他人、對社會的不信任。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負責他們正常的衣、食、住、行之外,可以通過觀察兒童能否主動與同伴建立良好關系,能否在其他孩子跌倒后、受傷時,主動去安慰、幫助,表示出同情和友好等小的行為中,發現孩子表現出的一系列親社會行為,并及時加以肯定和鼓勵,讓孩子形成積極的人際交往能力。而當日常生活中親社會行為形成一定的自覺意識時,在緊急時刻則往往易于表現出優秀的品質。教育工作者同時要在工作中注意細節,通過自己表現出來的,如對他人友好、關愛、幫助、安慰等親社會行為,潛移默化地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自覺發生,使他們能主動愛別人、尊重幫助別人,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日常生活中,感到溫暖和關愛,逐步形成健康、樂觀、向上的心理。
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基礎是“愛”,是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只有讓孩子們心中充滿對大自然的愛、對人類的愛、對國家和社會的愛,才能讓親社會行為得到實現。當今社會對孩子們的教育大多是應試教育,以文化知識和技能的教育為主,讓他們在今后有一定的生存能力。當然,這種教育是必要的,但對于福利院具有身體殘疾、心理障礙的兒童,應試教育存在諸多弊病,孩子對社會的抵觸性、孩子的孤僻性甚至對他人的仇對性,都不是僅靠應試教育就能解決問題的。而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藝術教育,就不是完備的教育。藝術教育寓教于樂,始終貫穿于音、舞、美課教學之中。藝術是人們表達情感最古老的也是最直接的形式,藝術無疆界之分、無性別差異、無年齡大小、無智商高低。藝術教育對智障或殘障的兒童影響尤為深刻,是促進福利院兒童形成“愛”的重要手段。
20世紀初,美國教育界認識到,古代為戰勝無知與偏見培養“自由人的通識”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重要意義。我單位非常重視藝術教育,以藝術來啟發福利院孤僻兒童的智力,推動他們健康成長,促進親社會行為的形成。
一 藝術教育在審美教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馬克思說:“社會的進步是人類對美追求的結晶。”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兒童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豐富個人情感,使智障、殘障兒童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因此,在對福利院兒童的教育中,我們經常將錄制好的世界地理、動物世界、自然風光等視頻資料給孩子們播放并講解,以提高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挑選出自己喜愛的動物,讓他們說出動物的特點,以提升他們對世界萬物的興趣和愛好。
二 藝術教育是滿足審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
人類對于藝術有一種自然的需要,藝術教育正是這種需要的表現。人類心理的特點是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各種與自己相關的客體上,并通過情感傳遞使這個世界變得五彩繽紛。人類的這種移情作用為藝術教育提供了心理基礎。那些具有孤僻癥的孩子們更加適合用藝術來感化他們,藝術對他們的教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不知不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打開他們塵封的內心世界。而藝術活動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類和自然、人類自己和自己進行情感溝通的機會。在活動中,我們通過繪畫或手工這種外在符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內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藝術與別人交流的喜悅,從而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一種因自我肯定而產生的愉悅感。在孩子們的“藝術創造活動”中,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笑、越來越多的自信出現在他們的臉上、身上。
三 藝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健全人格
藝術創作是建立自信心的最佳途徑之一,在藝術創作中獲得自由快樂的體驗。創作不能脫離個性而獨立存在,從孩子們繪畫的內容中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個性。如喜歡畫太陽和鮮花的孩子性格較開朗,喜歡畫雨天和下雪的孩子性格較內向,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藝術作品和創作過程來發現和了解每一個孩子獨特的個性,利用繪畫、舞蹈、音樂等讓他們去釋放情感、去彌合他們曾經受傷的心靈,從而開導、引導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形成人類最初的自覺意識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四 藝術教育可以發展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人類在從事藝術創作時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到互補作用,有助于智力發展。在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視覺去感知事物的形狀、比例、色彩等,觀察力得到很好鍛煉和培養。人類往往根據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記憶去創作,這樣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記憶力也得到了鍛煉,人類的觀察力一般較淺,不能深入,且興趣易轉移,而創作活動無論從內容、過程到結果都易吸引我們的專注力,有效地提升和增強人類的觀察力。藝術創作能夠有效地激發人類的想象力,激起他們種種美妙的聯想;創作活動是自由的,它不受客觀自然規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時間和空間、有生命與無生命、現實和幻想的種種限制。我們很少去要求孩子們完成什么作品,只是教他們基本的筆畫和色彩,至于具體內容完全是由孩子們來決定,從而為想象和創造提供一種可以自由馳騁的廣闊天地。
五 藝術教育可以喚醒大腦潛能
美國科學家斯佩里博士研究發現,人大腦左右兩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分工明確,每一半球的功能獨立、完整,又相互配合。而以形象思維為主的藝術活動主要是由大腦右半球支配的,對人類進行藝術教育將有助于人類大腦的健康、協調發展及大腦右半球潛能的開發。長期的藝術修煉使右腦得到充分發展,就會喚醒我們大腦的潛能。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需要調動潛能,我們常說的靈感來源于潛能的力量。人類既需知識的積累,同時也需要通過靈感捕捉新穎鮮明的信息,藝術修養和創作恰恰兼有二者之長,它對人類的成長和發展有著特別的意義。藝術教育的功能是整體的,它雖主要作用于右腦,卻又不止右腦,它所擁有的空間知覺能力和直覺思維能力不僅為智能健全的人所必需,且通過想象力的開發會對左腦邏輯思維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因此,藝術教育的特別意義還在于它有利于大腦潛能的全面開發。
總而言之,藝術教育可有效彌補福利院兒童心靈的創傷、讓他們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培養堅忍的意志品質,健康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協作精神,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尤其可以提升福利院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孩子們未來的社會實踐和發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