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
巴塞爾協議III(Basel III)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針對銀行業制定的系統性監管規定,目的是加強對銀行業的監管和提高銀行業抵抗來自實體經濟和金融系統沖擊的能力、提升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增加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以上監管將在以下兩個層次進行:
1.銀行個體或微觀審慎層次,目的是提高銀行業在經濟動蕩時期的生存能力。
2.宏觀審慎層次,目的是減少銀行系統內的系統性風險和因風險的順周期性導致的風險放大效應。
Basel III在本次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制定,主要目的是對Basel II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修正,增加和提高銀行最低資本要求的數量和質量,以期減少今后此類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它的監管框架與Basel II相同,以三個支柱為核心,三個支柱分別為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的監督檢查和市場紀律,其中第一支柱主要是定量規定,涵蓋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規定都為統一的并具有強制性;第二和第三支柱主要是定性規定,少數是定量規定,但定量規定并不是統一和強制的,各國監管者可以根據本國具體情況有選擇性地執行。相對于Basel II,Basel III對最低資本要求進行了如下修改和擴充:
1.對于一級資本的計算將更加偏向以普通股為主,而代表對海外分支機構所有權利益的少數股東權益、遞延所得稅資產、商譽、對其它金融機構(包括保險公司)超過10%的所有權持股將不被計入一級資本。
2.取消了3級資本(tier 3 capital,主要由期限不少于2年的短期次級債構成,在Basel II中,它只可以用來滿足市場風險對資本的要求)。
3.將核心一級資本(core tier 1 capital)占風險加權資產(risk-weighted assets,RWA)的最低比率增加至4.5%,一級資本至6%,總資本要求維持在Basel II原有的8%。
4.在支柱1中另加入了數量為2.5%的留存緩沖資本(capital conservation buffer, CCB)要求,并將其計入核心一級資本,在金融市場動蕩時期銀行被允許使用這部分資本,同時會被限制股利和高管獎金的發放。
5.加入了數量為0-2.5%的逆周期緩沖資本要求,它完全由普通股構成,具體數值(可以是變動的)由各國監管者根據本國具體情況確定,它的目的是為了對抗資本的順周期效應,因為Basel協議的目的是為了防范因為大型金融機構的危機導致的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而大型金融機構對資本的計算往往使用對風險更敏感的基于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 VAR)的風險模型,此類模型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往往會低估風險,導致對風險的低估和貸款投放的非理性增加,而通過在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設置比較高的逆周期緩沖資本要求,通過資本約束減少了資產(貸款)規模的非理性擴大,從而降低了模型的順周期效應。
6.在支柱1中加入了數量為3%的最低杠桿比率要求,它的值等于權益比上資產(包括表外資產),將于2018年1月1日被包括進支柱1中去。這是因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很多陷入經營困境的銀行的資本是滿足Basel II的要求的,但具有很高的杠桿比率。注意這個比率不是風險敏感類的,它的分子和分母都未根據風險進行調整,這在Basel III中是很罕見的,這種做法可以有效避免被監管銀行的監管套利行為(根據監管規定的漏洞調整資本和業務安排,即使這樣做并沒有實際減少風險)。
7.引入了對流動性比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的要求:高質量流動性資產與30天內的凈現金流出的比率要大于100%。LCR將于2015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因為在本次金融危機中,許多銀行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危機,因此需要對流動性進行有效管理。
8.在支柱2中加入了數量為100%的凈穩定融資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NSFR)要求,它等于可用的穩定的融資數量比上需要的融資數量。NSFR將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目標是為了對資產和負債進行更好的匹配。
Basel III對資本的最低要求從數量和質量上相較于Basel II均有所提升,由Basel II的8%至此次的最高13%,提升幅度較大,為防止高資本要求導致突然的信貸緊縮對實體經濟造成沖擊,Basel III對上述資本要求的具體實施設置了很長的緩沖期,并給出了逐步實施的時間表,至2019年將完全按新規定實施。
二、對Basel III潛在影響的分析
Basel III對資本要求的提高,在資產負債表上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用更多股權來替換債權,根據MM定理(Modigliani and Miller),這對銀行的整體價值不會造成影響,由于現實中某些情況與MM定理的假設存在矛盾,例如,現實中債務人的利息支付可以作為自身的一項成本來抵減所得稅;債務也可以被看做一項代理收益,因為銀行管理者會意識到因其不當的管理行為導致無法支付債務將會導致銀行破產,他們就會更加努力以保住自己的工作;另外銀行存款是受政府保險保護的,盡管在單筆上有最高額度的限制,更高的資本要求減少了銀行破產的可能性,從而減少了上述政府存款保護的潛在利益。中國盡管沒有明確的銀行存款保險制度,但通常認為,對于銀行的居民存款含有政府的隱性保險。
對資本要求的提高還可能會使銀行喪失一些凈現值為正的投資機會。銀行可以通過賣出資產(減小資本要求計算中的分母)和籌集資本(增大資本要求計算中的分子)兩種方式來滿足資本要求。前一種方式容易導致短時間內很大的資產供給壓力,引起資產價格的螺旋形下降和損失的不斷增加,導致更高的資本要求,并形成惡性循環。漢森等在《金融監管的宏觀審慎方法》中將控制系統風險的宏觀政策工具分為如下6種:
1.對資本質量更高的要求。如Basel III取消了II中的三級資本,對一級和二級資本的要求也更加嚴格了。
2.對資本的最低要求要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危急時可以適當降低最低資本的要求,以緩解銀行的壓力,以防出現為滿足資本要求集體拋售資產,造成資產市場價格下降,之后導致新一輪對資產的拋售……的惡性循環,反之,在經濟繁榮時要提高最低資本要求,以防經濟過熱和非理性繁榮下的信貸過度投放。如Basel III中的留存緩沖資本(CCB)就是為此目的而設置。
3.對資產和負債期限和流動性的要求。如Basel III中對NSFR和LCR的規定。
4.通過對資本要求計算中的分母設置時滯,此時資產價格的即時下降導致的對新資本的追加要求在較后的一個時期才會生效,如此就減少了前文中所說的為滿足資本要求而集中拋售資產導致的惡性循環。
5.或有資本。對于負面的經濟沖擊導致的對新資本的追加要求,銀行可以發行在自有資本受到侵蝕時可以自動獲得融資的金融工具加以預防,例如反向互換在銀行的信用等級降至一定下限時,它的債務會自動轉換為股份,從而增加了資本;還有資本保險-為資本損失提前購買保險,一旦發生保險范圍內的損失,銀行就會獲得相應賠付。
6.將影子銀行系統納入監管范圍,影子銀行指具有銀行職能但不以銀行的名義運營的一類金融機構。
Basel III采用了上面的1-3種工具,隨著Basel III對最低資本要求的提高,銀行的資本成本也變高了,由此可能導致貸款利率的升高,從而對GDP造成負面沖擊。但因為非銀行渠道的融資方式可以彌補銀行渠道的貸款減少,例如企業可以直接在債券市場上發債融資,上述效應會因此而減輕,減輕多少還要看非銀行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
三、償付能力標準II(Solvency II)
償付能力標準II(Solvency II)是歐盟的歐洲議會下設的歐洲保險和養老金監督局(Committee of European Insurance and Occupation Pensions Supervisors ,CEIOPS)針對歐洲保險業提出的一系列監管規定,其主要目的是保護保單所有人/受益人的利益,它將適用于除養老金以外的所有保費收入和技術準備金(technical provision)超過一定水平的保險和再保險公司。預計在2012年12月開始實施。它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制定,在危機的過程中做出了一定的修正,對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的考慮還不是很全面。
目前中國對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要求和歐盟償付能力標準I(Solvency I)基本是相同的。Solvency II借鑒了很多Basel II的思想,對償付能力標準I做出了很多修改,引入了基于風險的對經濟資本要求,它比之償付能力標準I對風險更加敏感,計算更加復雜,而且出于提高公司經營穩健性的考慮,根據Solvency II計算出的需要的最低資本比之根據Solvency I計算的要更高(在某些具體險種項下可能高很多)。
Solvency II如同Basel II一樣包含三個支柱,具體如下:
第一支柱為定量規定,下設兩項對資本和對技術準備金的規定,對資本分別為對償付能力的要求(SCR)和對最低資本的要求(MCR),其中SCR是主要的,它規定了保險公司正常經營應達到的償付能力標準,其計算有兩種方法,分別為標準公式法和經監管當局認可的公司內部模型法。對SCR的計算對應于99.5%置信度、一年期的在險價值(VAR),包括保險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另外如果公司應用了風險轉移技術(如再保險和證券化),則所需的最低資本可以因此而減少;MCR是比SCR低的資本水平,若保險公司的資本低于MCR,就會被暫時取消經營保險業務的資格。對于非壽險公司,它的計算基于保費收入、未決賠款和最低保證金(用以滿足保險人償付能力的事先留存的一筆基金)中的較高者;對于壽險公司,它的計算則是基于準備金,經濟資本和最低保證金中的較高者。技術準備金涵蓋了對保單持有人將來的賠付,它包括對將來賠付的最優估計和風險邊際。
第二支柱主要是對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定性規定。
第三支柱主要是對監管報告和公司信息披露(相當于Basel中的市場自律)的規定,其中對監管者的報告內容上要比對公眾的信息披露要詳細,因為其中可能涉及到一些商業上較為機密的信息和一些對公眾來講不必要的信息。
四、對Solvency II潛在影響的分析
分析Solvency II的影響,最主要的方面是第一支柱中不同種類風險間的分散化效應,還有保險產品的消費者對因Solvency II導致的保險公司資本的增加將做何反應。從理論上來講,保險公司資本增加會導致其破產概率降低,即出現不能滿足消費者賠付要求的情景的概率會降低,消費者因此會愿意支付額外的保費,在完美市場中,額外的保費收入剛好能夠彌補保險公司因資本增加導致的成本的上升,市場會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新的均衡。
由于保險公司像銀行一樣往往會受到政府的顯性或隱性擔保,如果保險產品的購買者意識到這種情況,那么資本的提高就不會帶來降低破產概率好處,他們也就不會為額外的保費買單,此時,若保險公司堅持提高保費(因為公司破產即使得到政府的救助,公司高管也會被免職),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就會減少,導致保險市場規模的縮小。
由于Solvency II對風險更加敏感,對于某些損失和發生次數具有厚尾特征的保險產品,其需要的資本將相當高,由此造成風險資本在某些保險產品的集中,當然,其具體數值還要取決于用以計算損失現值的貼現率。
因為對保險風險進行準確的估計很困難,加之保險公司面對的風險較銀行要復雜,因此也需要一些對風險非敏感的最低資本標準,例如Basel III中對杠桿比率的規定,這樣可以減少因計算不準確導致的監管誤差和監管套利行為。
五、兩者對比
Basel III和Solvency II通過對一國主要金融機構(銀行和保險公司)的經濟資本和法定最低資本做出規定,影響到金融機構的行為(如推出產品的種類,產品的定價等),并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銀行和保險公司都提供金融服務,它們的資產負債表主要由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構成,杠桿率都很高,但資本在銀行業和保險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Basel III和Solvency II通過對資本施加規定的方法對行業進行監管,其側重點和潛在影響也是不同的,具體如下:
1、系統性風險。銀行的經營模式為借短貸長,它的負債含較大一部分活期存款,當銀行被懷疑償付能力不足時會受到擠兌(短時間內大量活期存款被提走),因流動性不足導致破產,此時它可能是金融危機中多米諾骨牌效應(即一家銀行倒閉會引發其它銀行的連鎖倒閉)的源頭,這在歷史上有很多例子,Basel III監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此類系統性風險。因為保險公司的負債以長期為主,它不會受到如擠兌等事件的影響,所以Solvency II沒有將防范系統性風險作為主要監管目的,鑒于保險合同相對于銀行存款合同的復雜性,Solvency II以保護保單持有人/受益人的利益為其主要監管目的,體現在它們的具體條款上就會有差異。但是,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的資產一方則會(被動)受到系統性風險的影響。
2、對公司整體價值的影響。根據上文對Basel協議的分析和MM定理,在無套利的金融市場,Basel III對銀行整體資產價值的影響應該不大。但對于保險風險,還缺乏有效的第三方市場對其進行對沖,此時市場上可能會存在一些無法利用的套利機會,所以Solvency II對保險公司的整體價值可能會有一定的影響。
3、對于存款人和保單持有人來講,他們各自從銀行和保險公司獲得的現金流也不一樣,對于存款人,他們很有可能獲得全額支付(只要銀行不破產,銀行破產的概率很小), 但對于保單持有人,他們很少獲得全額支付(賠款),因為出險畢竟是小概率事件。
4、對保險公司和銀行來講,保險公司的負債主要由各種保單構成,銀行的負債主要由存款構成,如果將保單的賠付和存款的提取看作損失,保險公司的損失分布特點為高不確定性/低概率/高額損失,銀行的損失分布特點為低不確定性/高概率/高額損失,它們的損失分布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導致根據其風險計算出所需要的風險資本也不一樣。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