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普通高等院校的擴招,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從精英式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越來越多的高中學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步入理想的學府,走向向往中的象牙塔。但是,大學生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卻未同步增長,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本文通過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了解,找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關鍵原因在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乏,而造成就業能力缺乏的原因又在于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不合理,因此,本文的重點在于改進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實現大學生就業的最終順利實現。
關鍵詞:就業能力 人力資本投資 高等院校 政府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2003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為212萬人,2004年畢業生人數為280萬人,較上年增加68萬,增幅達32%。而2010年我國大學生人數為631萬,相比2003年增長了兩倍多。從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發展來看,大學生的招生規模是不會減少的,也就意味著往后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仍是逐年增加的。據報告,在未來的幾年里,大學畢業生每年將在往年的基礎上再增加30萬人。
隨著每年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一個焦點。從官方公布的數據來看,2003年普通高校就業率為70%,2004年就業率與2003年持平,仍為70%,但由于畢業生人數是增加的,2004年大學生就業率是呈下降趨勢的。2005年,就業率略有提升,增至了87.7%。但2006、2007年大學生的就業率仍未能一路走高,就業率下降至70%。但是,2006年大學畢業生就業人口為413萬,2007年大學畢業生就業人口為495萬,增幅達82萬,而就業率在此卻是持平的。2008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受到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在各級政府、企業、社會的高度支持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僅比2007年降了2個百分點。2010年就業率達86.%。觀察這些數據,表面來看我國的就業率還是相對不錯的,但從總量上來看,我國現在仍有上百萬人處在待業的狀態。
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眾說紛紜,大家對就業人數眾多這個觀點可能保持一致的看法。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國的高等教育人數并非眾多而是太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僅占全國人口比例的5.7%,而發達國家占30%-50%,美國占60%,日本、韓國占30%,不發達國家占8.8%,中國在世界上的排名還沒有到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目前中國并不存在大學畢業生人數多到就業無法解決的地步,并且我國正在高速發展經濟,這也要求大量的人才來與經濟的高速發展相匹配。可見,中國的大學生仍屬稀缺資源。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人力資本投資主體因素分析
人力資本概念是與物質資本概念相對應的,人力資本是“人”所特有的,它不能脫離“人”而單獨存在。貝克爾曾對人力資本進行過如下的描述:“人力資本是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形成的資本,是用于增加未來貨幣和物質收益的人力資源的”知識、技能和體能“。”從人力資本的概念可看出,人力資本投資是個人力資本形成的重要途徑。貝克爾認為,人力資本投資是“所有用于增加人的資源并影響其未來貨幣收入和消費的投資”。所以人力資本投資數量影響個體的人力資本水平。舒爾茨也認為,人力資本投資包括人類在教育、保健、未取得良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的國內遷移所花費的支出,以及接受教育的成年人、接受培訓的工人所放棄的收入和其他提高人力質量的投入的總和。
1.多樣性人力資本投資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的現狀分析
高等教育負擔著培養一國經濟發展所需的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重任。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階段還沒有幾年,經驗相對不足,整體水平較低。但大學生就業困難難題已擺在眼前。對大學生本身和家庭而言,受教育者很可能無法獲得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甚至無法收回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而政府分擔了很大份額的高等教育成本,國家每年都要從有限的財政資源中劃出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到高等教育的發展中去,因此大學生失業也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浪費。而企業在面對大學生能力缺失的情況下,他們的招聘門檻會越來越高,把大多數普通大學畢業生都拒之門外。進而,大家對大學生這一國家棟梁之才失去信心,最終使得大學生自身陷入困境,形成惡性循環。面對這樣一種困境,我們應在多樣性人力資本投資方式上進行改進,以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最終就業的良好效果。
2.人力資本投資多樣性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意義
大學生就業難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缺失,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形成,除了先天遺傳以外,更關鍵的原因在于后天社會化人力資本作用的結果。人力資本積累越高,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中占據的優勢就越大,進而能夠較為順利地實現就業目標。首先,人力資本能夠提升勞動生產率、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這樣,擁有更多人力資本的勞動力理應獲得更多的回報。其次,高校、政府、企(事)業單位、家庭、個人等在大學生身上追加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隨著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增強,就業也將隨著順利實現。總而言之,要想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高校、政府等部門就需對大學生主體追加人力資本投資,使得大學生就業能力迅速提升。
3.人力資本投資方式的改進
⑴高等院校。高校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應重視大學生的人力資本投資。當前,各所高等院校仍把大學生就業作為第一重大問題來抓,但是,各所高校一直在強調就業率的高低,而忽視了大學生真正實現就業的本質-就業能力。各所高校要想使其就業率真正提升,則必須追加大學生人力資本投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通過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高校要把大學生就業能力作為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把就業能力的培養納入到課程體系。同時,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就業能力較低。高校要改革課程教學進一步加大大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加強與社會聯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注重學生差異性能力的培養。
其次,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制度建設,切實把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納入人才培養工作,明確列入教學計劃;建立功能齊全的就業指導中心與將高校畢業生信息與招聘單位信息有機整合的信息交換系統;摒棄傳統的“求職式就業指導”,樹立現代的“發展式職業指導”理念,讓學生從社會需要出發,結合自己的特點掌握合理選擇專業與職業方向、職業崗位的能力;開設職業指導課程,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如寫求職信、簡歷和面試技巧等方面的培訓,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招聘會;在提高就業能力的硬件上,要加大經費投入,用于相應地咨詢、培訓服務,用于服務硬件建設。
⑵政府
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政府在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應轉變思想觀念,改進人力資本投資方式。政府在制定有關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政策時,應著重從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角度來著手制定政策。其重點應放在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滿足市場需求。
首先,政府應遵循高校的教學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的規律,保證大學在辦學過程中應有的自主權。這種政策可以使學校具備根據市場需求對教學體系及時作出調整的能力,弱化高等教育本身的滯后性,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市場的適應性。
其次,政府應積極為高等院校學生搭建實踐平臺。從人才市場的招聘信息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在招人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中的實踐技能。但由于高等院校力量之薄弱,光靠其一己之力來實現其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幾乎不可能,政府應在高校與企業之間起“橋梁”的作用,積極的去幫助大學生提升其就業能力。
并且,政府應建立完善的職業服務體系。政府在大學生就業能力中應“到位”,即應充分利用好網絡資源,及時發布就業崗位信息,向大學生提供充分的就業信息,預測就業環境變化與就業趨勢等,形成系統的職業服務體系,為大學生就業提供信息指導和幫助。并且,政府應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訓體系。
⑶企(事)業單位
當前大學生是企(事)業單位優質人力資源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企(事)業單位保持競爭力和創造力的生力軍。企(事)業單位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上起著誰也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大多數企(事)業單位一方面抱怨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招不到適合企(事)業單位發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又很吝嗇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當今的企(事)業單位要想招到合適的“人才”,則需承擔起相應地社會責任。企(事)業單位首先最重要的要樹立正確的用人觀念,撤除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非智力壁壘;其次,在大學生身上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與高等院校各部門合作,建立長期合作機制,讓高校了解就業單位所需要的人才類型以及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求,同時,高校可以根據這些要求,將這些就業能力技能嵌入課程設置中,從而增強就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進一步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促使當代大學生認識到就業單位的需要和能力要求;用人單位應建立接收實習生的制度,根據當前及今后發展需要,接收適當的大學生進行實習。在實習過程中,大學生一方面鍛煉了自己,將所學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調動了就業能力培養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用人單位通過實習對學生能力的充分了解,能夠從中挑出自己所需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庫;作為負責任的企(事)業單位,應分析大學生實習的基本情況,并將信息反饋給高校,高校再根據企業的需求給大學生傳送明確的崗位信息,為大學生培養、開發、提升就業能力提供正確的目標和方向。
⑷大學生主體
大學生應加大自身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增加大學生本身的人力資本存量,從而增強其素質,最終提高其就業能力。大學生應著重培養做事能力、求知能力、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和共同生活能力。大學生本身首先樹立正確的擇業價值觀,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對自己重新定位,通過在高校的知識儲備,建立起合理的以市場為導向的知識結構;應結合自身的環境、興趣、價值觀等因素,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則;積極參加課程實踐、校內實踐、社會實踐,增加社會閱歷,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在實踐中逐步提升。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高等院校、政府、企業、大學生主體等對大學生主體進行的人力資本投資方式的不合理。要想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則需改進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上,各個人力資本投資主體應各盡其職、“到位”,不要出現“缺位”、“錯位”現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迅速提升,實現大學生的最終就業。
參考文獻:
[1]高橋.大學生就業指導[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2]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版
[3]加里·貝克爾:《人力資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4]余文華:《人力資本投資研究》[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5]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
此篇論文是屬于貴州財經學院在校學生科研項目“多樣性人力資本投資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基于行為經濟學視角”中的一部分。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 上海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