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溫州為代表民間借貸發展活躍,但帶來了諸多社會不利影響。本文分析了當前民間借貸如此活躍的客觀原因,指出了民間借貸形式上以買賣合同替代借貸合同,實現“隱身”,以及造成部分信貸資金“畸形分配”,引發實體經濟空洞化等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利貸;資金供給;利率市場化
近年來,我國民間借貸日益活躍,“溫州民間借貸”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它只是全國民間借貸的縮影,反映了現階段民間借貸的實質問題-民間借貸是一把“雙刃劍”,風險與利益并存,合法與違規交叉。規模龐大的地下金融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途徑的同時,也潛藏著巨大風險隱患。溫州小企業“老板跑路”事件昭示著,盡快解決民間借貸的風險隱患,科學引導民間借貸的發展路徑,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當務之急。
1、當前民間借貸發展現狀及其原因
1.1我國民間借貸的發展現狀
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古老的融資方式,由來已久。近來,民間借貸沒有因正規金融的發展和小額貸款公司的出現而萎縮,而以獨特的生存方式日趨活躍,并呈現出融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多樣化、融資規模擴大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央行今年不斷加息和調準,銀行信貸規模受限,民間借貸空前活躍。調查顯示,溫州民間89%的家庭和59%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借貸利率已經超過歷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年化利率高達180%;全國其他地區,除了親友間扶助性借款之外,小微企業和個人進行短期資金周轉借款,在縣域已成為較普遍的現象。民間借貸出現了許多新變化,一是借款年利率更高,一般高于15%,并逐步上升。二是形式上以 “買賣合同”代替借款合同,實現高利貸“隱身”和表面合法化。甚至聘請法律專業人士設計條款,將借款行為用抵押品的交易行為代替,類似于典當和回購;貸款人給付借款方的款項預先扣除高額利息;還要求借款人立字據承認已收到全額價款,可以在約定期限內還款,相當于取消買賣交易或回購所賣的抵押品;否者,視同買賣成交,貸款方直接扣押、轉賣抵押品。三是部分民間資金借助新設立小額貸款公司、以及典當行和寄賣公司等多種中介機構進行放款。
1.2 當前民間借貸活躍發展的客觀原因
第一,正規金融“惜貸”,導致信貸資金投放持續不足。商業銀行經營的安全性與效益性原則必然引導信貸資金傾向大型企業。雖然近年國家號召銀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但增加的貸款大多落在有較強實力的“中等企業”上,而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業仍然貸款困難,幾乎90%的規模以下小型企業和95%的微型企業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這也是商業銀行對政府調控行為“用腳投票”的結果。在目前貨幣政策趨緊、銀行放貸能力下降的局面下,正規金融更是“抓大放小”,保守放貸。
第二,草根經濟“錢荒”,催生民間借貸市場日益繁榮。草根經濟是指生長在國民經濟最底層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即中小企業與農村經濟。中小企業原始積累薄弱,資產流動性差,財務制度及經營管理不規范,而農村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區域經濟結構僵化,這些“先天不足”導致草根層始終缺乏金融支持。此外,原材料價格急劇上漲、人力成本逐漸攀升、外部消費持續低迷以及人民幣匯率不斷提高加劇了草根經濟“錢荒”現狀。在無法從正規金融獲得資金的情況下,民間借貸成為草根經濟資金周轉的“救命稻草”,它以快捷、高效、方便的比較優勢贏得了巨大市場空間。
第三,民間資本“逐利”,驅動借貸資金供應越發旺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經濟主體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則從事經濟活動。因此,逐利性是經濟主體的內在價值取向。隨著個人及企業理財意識的增強,尤其在通脹壓力下,民間資本急需有效的保值增值渠道,加之民間借貸利率市場化,大量“食利”資本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紛紛流入民間借貸市場,表現出“民間借貸偏好”,從而為民間金融市場提供了強力支撐。
2、當前民間借貸盛行伴隨的風險隱患
2.1借貸利率“瘋狂上漲”,擾亂金融市場有序運行
目前,民間借貸利率一路飆升,有數據顯示有抵押的一周至三個月不等短期抵押貸款利率為30%至36%,而無抵押貸款年化利率已達60%至72%,幾近“瘋狂”的借貸利率已成為誘發金融風險的“毒瘤”。一方面,中小企業“抱團借貸”,極易引發連鎖債務危機。高額利息勢必加大企業融資成本,一旦實體經濟不堪重負,發生資金鏈斷裂,就會在金融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關聯方連鎖反應和市場危機。另一方面,民間借貸機構充當“金融掮客”,嚴重破壞金融市場秩序。很多貸款公司和銀行信貸部門“合作”,不僅收取高昂中介費用,而且截留大額利差。
2.2借貸合同“表里不一”,潛藏巨大法律風險隱患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對于高利貸的司法解釋,民間借貸利率超過同檔期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4倍就被定義為高利貸。目前一年期貸款的基準利率為6.56%,四倍后的利率為26.24%,顯然眾多民間借貸屬于高利貸范疇。為了獲得法律保護,放貸者對借款合同進行“精心設計”,一是在借款合同中,只寫明金額、期限、幣種等條款,并未指明利率,而將借款利息在發放貸款時預先扣除;二是以形式上“買賣合同”代替借款合同,大搞高利貸“隱身術”。表面上,這些借款合同符合法律規定,披上合法外衣,但是掩蓋不了其高利貸行為的違法和剝削本質,潛藏著巨大風險隱患。
2.3債務糾紛“頻繁上演”,危害農村社會安定團結
民間借貸是一種自發、分散的信用活動,在農村更為突出,具有主體多重性、操作隱蔽性、利息暴力性等特點,加之缺乏有效擔保和必要監管,導致違約事件時有發生,債務糾紛不斷涌現,甚至引發刑事犯罪案件。據部分小額貸款公司的從業人員透漏,有的借款人為了實現發財夢而借用高額利息資金購買股票、彩票,甚至從事賭博等非法活動,一旦發財夢破滅無法還貸,放貸者往往不通過法律途徑收取貸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威脅恐嚇借款人及其家人,甚至雇傭黑社會力量進行暴力催討,致使借款人親疏怨恨,遠離他鄉,嚴重危害社會和諧穩定。
2.4信貸資金“畸形分配”,誘發實體經濟空心泛濫
民間借貸對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非常明顯,它通過“錢生錢”的模式,吞食實體經濟創造的價值成本。在暴力的誘惑下,信貸資金被“畸形分配”,從事各種資金租利套利活動。有的企業放棄原有實業,利用信貸資金興辦擔保公司;有的企業通過中介機構將信貸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市場;有的企業從銀行獲得低利率貸款,轉而發放委托貸款。部分上市公司資金充裕,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貸款倒爺”,它們一邊有巨額貸款,另一邊通過委托貸款向外高息放貸。“企業家”變成了“資本家”,“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
3、政策建議
3.1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實現利率管制由“嚴格”轉向“放松”
作為資金的價格,利率理應在優化資金配置中起基礎性調節作用,然而我國現行利率管制使部分資金低效率使用,許多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被迫轉向民間借貸。另外,供求關系決定均衡利率,當正規金融機構的借貸利率被強制壓低時,民間借貸利率必然提高,導致大量資金流入民間借貸市場追求利差,甚至從事高利貸等非法交易。“利率雙軌制”是造成民間借貸的體制根源,只有放松利率管制,穩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才能真正對高利貸起到釜底抽薪之效。
3.2規范民間借貸管理,實現民間借貸從“地下”走向“地上”
游走于正規金融之外的民間資本,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中不可或缺的資金力量,它既有利于經濟發展,又危害金融安全,因此應疏堵結合,逐步引導民間借貸“陽光化”,但同時考慮開征高額利息所得稅。首先,要明確民間借貸合法身份,允許民間借貸在一定條件下合法存在,并鼓勵借貸機構規范辦理資金借貸業務;其次,要完善民間借貸法律法規,加快《放貸人條例》立法進程,將民間借貸納入法律軌道;再次,專設民間借貸監管機構,同時建立健全民間借貸信息披露和監測預警制度。
3.3創新資金供應渠道,加快借貸市場由“賣方”倒向“買方”
解決“民間借貸依賴癥”的關鍵在于建立多元化資金供給渠道,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將借貸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一方面,鼓勵銀行業增設中小企業貸款專營機構和設計多元化金融產品,積極引導小企業貸款比例和增速“雙升”。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金融供給體系,如增設村鎮銀行和社區銀行,組建民間金融資產交易所等。此外,還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做法,如在美國,就有專門的聯邦政府小企業管理局,該部門經國會授權撥款,可以向小企業直接貸款。
3.4全面落實貸款新規,嚴防信貸資金由“實體”流向“虛擬”
當前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是產業“空心”,虛擬經濟泛濫。為此,銀監部門要求銀行業全面落實貸款新規,切實監督銀行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貸款新規是我國銀行業綜合監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是強化受托支付,而受托支付的目的是確保資金依約使用,加強資金流向監管。因此,銀行機構要嚴格落實貸款新規,規范貸款用途審查,真正做到“受托支付”;監管部門也要加大檢查力度,督促銀行更好執行貸款新規,嚴防信貸資金流出實體經濟。
參考文獻:
[1]張華.淺析實現民間金融陽光化德障礙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3).
[2]秦唏.中小企業融資難與民間借貸合法化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0(31).
[3]夏曉虹.當前民間借貸的新動向及應對策略 [J],武漢金融,2009(11).
[4]柴善明.中小企業涉及民間借貸時應注意風險防范[J],浙江金融,2009(4).
[5]李強 景兆輝.農村民間借貸升溫現象探析-以平涼市為例[J],西部金融,2010(9).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鞍山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