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產生是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條件下產生的金融制度創新。農村資金互助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戶融資難的問題,具有其他金融機構所不可比擬的制度優勢。本文試圖從資金互助社的制度變遷和制度績效兩方面進行探討,并對現行資金互助社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給出一定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資金互助社;制度變遷;制度績效
一、引言
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前提。然而,當前的農村金融供給遠不能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農村金融抑制現象嚴重,金融二元結構特征明顯,改革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勢在必行。自“十一五”時期以來,中央先后下達多項支持農村發展的政策,提出要改革現有農村金融體制,興辦服務三農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農村資金互助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2004年7月,第一家資金互助社在吉林省梨樹縣閆家村誕生。2007年7月,中國銀監會2007年第7號文件下發了《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對資金互助社的設立予以規范。
二、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制度變遷
制度變遷是制度的替代、轉換與交易過程。從理論上講,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因是為了獲得外部利潤,外部利潤是在現有制度條件下無法獲得的利潤。從交易費用的角度來看,制度的變遷源于交易費用的降低,一種經濟組織能夠替代另一種經濟組織的原因是因為它具有交易成本上的優勢。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產生存在著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
1.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制度變遷存在路徑依賴。諾斯認為,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資金互助社是一種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而這種類似的組織在我國歷史上就存在。我國古代就存在合會這種民間組織,其基本運行規則是由會首作為發起人,他們憑借個人信用,邀請財力雄厚且信用良好的人作擔保,邀請親戚、朋友、同事等熟人入會,每人每期拿出約定數目的會錢,每期所聚集的資金都交給一個人使用。改革開放之后又出現了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農村互助儲金會。農村合作基金會是實行家庭聯產責任制后的產物,其初衷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它以集體資金、農戶和鄉鎮企業所籌資金為資金來源,以農戶和集體的農業生產為主要資金投向。互助儲金會的出現是出于救災和扶貧的需要,它的主要資金來源有鄉鎮企業或集體經濟的部分、國家撥付的救災款及社會的捐贈資金。資金的應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解決災民的生活、生產問題,二是支持農民生產自救,三是用于基金會自辦企業,擴大積累補充基金。農村合作基金會和農村互助儲金會后被依法取消。農村資金互助社在其運行機制上與上面三種組織存在較大的相似性,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基本運作原理是社區、行政村的部分或者全部居民按照某一特定的出資規則出資入股,將所籌集的資金僅限于組織內成員借貸并將資金借貸取得的利息收入按出資比例進行分配。它的產生有其制度安排的基礎,是沿著原有制度變遷路徑演變的結果。
2.農村資金互助社是一種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造,它由個人或一群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林毅夫,1994)。資金互助社是在農村金融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農戶自發的一種制度創新。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對制度非均衡的一種反應,舊的制度均衡被打破,人們會去尋求比現有制度安排更有效益的制度安排,以實現更大的收益。在現有農村金融金融不能滿足制度供給的情況下,人們勢必會努力打破這種失衡的狀況,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增加農村金融的供給,以實現農村金融供求的新的均衡,農村資金互助社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3.農村資金互助社具有交易成本優勢。制度變遷的原因是經濟主體為了獲取更大的外部利潤,而外部利潤來源的條件之一便是交易費用的降低。農村資金互助社具有交易成本較低的優勢,它所面向的對象僅限于社內成員,這些社員是來自于一個行政村,一個社區或一個專業合作社。彼此之間在地緣、人緣等方面相當熟悉,彼此之間的信息是對稱的。與商業銀行的貸款相比較,商業銀行與貸款人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商業銀行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去調查貸款人的信息,如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誠信度等等。同時,農戶由于缺乏可以充當擔保的物品而經常被商業銀行拒之門外,農村資金互助社在擔保物的提供方面不像商業銀行那么嚴格,借款人信息的獲取也比較容易,從而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新制度經濟學認為,一種經濟組織形式之所以能夠替代另一種經濟組織形式,是因為它具有相對經濟優勢,而這種相對經濟優勢就起源于交易成本。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資金互助組織因其較低的交易成本優勢而具備存在的必然性。
三、農村資金互助社的制度績效分析
作為新生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農村資金互助社在制度安排上有其他金融機構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1.農村資金互助社有效地解決了農業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在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表現為借款人投資項目的風險與其向銀行支付的利率成正比,在銀行貸款利率既定的情況下,低風險的借款人會退出信貸市場,結果市場上剩下的往往是冒險者和投機者。在信貸市場上存在逆向選擇的同時也存在著道德風險的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一種事后行為,由于信息不對稱,借款人可能會在獲得所得款項后從事高風險投資,這將增加違約的可能性。資金互助社特殊的組織結構有助于解決農業信貸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資金互助社是基于行政村或社區內的小范圍合作,社員之間彼此熟悉,信息對稱,對各自的誠信狀況十分了解,這使得資金互助社相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可以以很小的成本獲取借款人信息,將事前由于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問題減小到最低甚至消除。小范圍合作使得事后監督較為便捷,能夠較好地抑制道德風險的產生,而對商業銀行的農業信貸而言,農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缺乏完整的會計記錄,銀行對農戶監督花費的成本很高,監督的難度也很大。同時,社員間所形成的相互信任的機制對減少道德風險的產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借款人一旦違約,他為此付出的社會成本很高。
2.農村資金互助社解決了農業信貸中普遍存在的難以提供有效抵押品的問題。抵押品缺失是農業信貸中普遍存在的重大問題。農民融資難是農村金融體系所面臨的核心問題,抵押品替代機制改革是農村融資機制設計的關鍵。(洪正,2010)《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金融改革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亦提出要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的范圍,這一舉措將有利于擴大農村信貸的供給。(周小川,2008)抵押品是解決逆向選擇問題的有效方法,抵押品降低了貸款人的風險,一旦借款人違約,貸款人可以將抵押品拍賣以彌補部分損失。同時,抵押品的存在使得借款人努力去減少違約的概率,尤其在抵押品對于借款人具有重大意義的時候。但是,我國現階段農戶面臨著抵押品缺失的現實困境,難以提供銀行所規定的有效抵押品。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種矛盾,社員之間形成的以信任為載體的社會資本可以作為抵押品的替代。農村資金互助社之間的監督具有同組監督和直接監督的特點。同組監督在獲取事后借款人信息方面存在著便捷優勢,相比銀行事后獲取信息的方式而言花費的成本較小。同組監督使得社員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努力,因為一旦同組社員借款后違規操作,造成的損失將由其他社員共同承擔。
銀行與資金互助社相比較,銀行對借款人的監督為代理監督,資金互助社對借款人的監督為直接監督,可以降低抵押品的要求。假設借款人擁有的抵押品的價值為A,為了進行某項投資所需要借款的額度為I,借款人投資成功的概率為PH,若借款人投資成功,項目總的收益為R,收益在借款人與貸款人之間進行分配,借款人獲得的收益為RB,貸款人獲得的收益為RL,R=RB+RL。設貸款人監督的成本為C,資金拆借的成本為利率r,則貸款人的期望收益不低于其出借資金的成本,即:PH(RL-C)+(1-PH)A≥rI,可得A≥ 。記擔保品的最低要求為A′=,記C1為銀行信貸中的監督成本,C2為資金互助社信貸的監督成本,資金互助社在事后獲取借款人信息所花費的成本遠小于銀行的監督成本,則C1>C2,從而A1′> A2′,即銀行所要求的最低抵押品標準高于資金互助社的要求所以資金互助社之間社員之間的監督有助于降低抵押品的最低要求。
3.資金互助社有利于解決商業信貸中的委托代理問題。假設a代表代理人的一個特別行動,θ為獨立外生變量,是不受貸款人和借款人控制的隨機變量。f(θ)為變量θ在取值區間上的密度函數。a和θ共同決定了一個可觀測到的結果x(a,θ)和產出π(a,θ)。委托人給代理人的支付為s,記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期望效用函數分別為ν(π-s)和u(s)-c(a),支付s為x的函數,即委托人給代理人的支付視代理人經營的結果而定。記c′(a)>0,c″(a)>0,代理人的效用水平是努力程度的減函數。這意味著代理人希望以最小的努力還獲得最大的效用,除非給予代理人足夠的激勵,否則代理人不會勤勉地工作,與委托人的初衷相違背。
下面分別討論資金互助社和商業銀行里面的委托-代理問題。(Ⅰ)資金互助社。入股社員是委托人,資金互助社經理為代理人。(Ⅱ)商業銀行。存款人為委托人,代理人為商業銀行經理。前者委托代理雙方信息對稱,后者雙方信息不對稱。先討論第一類機構。資金互助社經理接受委托的前提是他在資金互助社工作所獲得的效用不低于他在其他地方工作所獲得的效用,記為u,u也是互助社經理放棄在其他地方工作的機會成本。社員和經理之間的信息對稱的特征決定了經理只能選擇社員要求的經營方式,記為a。所以問題轉化為在經理的期望效用不低于u的前提下求社員期望效用的最大值。即:
(5)
(5)式的左邊為努力程度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的期望值,右邊為努力程度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的期望值。在a*點處,委托人也即資金互助社的社員的效用達到最大值,此時給經理的支付為s*(π(a*,θ)),在大于或等于a*的努力水平上,經理得到的支付為定值 s*,從理論上講經理的努力程度不可能大于a*,因為經理的效用函數u隨著努力程度a增加而單調遞減,而他所得到的支付恒為s*,經理的努力程度也不能低于a*,一旦他的努力程度低于低于a*,委托人(互助社社員)的期望效用達不到最大值,他所得到的支付將顯著低于s*,甚至面臨著被解雇的危險。
在信息不對稱的商業銀行信貸中存在不確定性,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委托人不是那么容易就掌握代理人的經營狀況。因此代理人可以選擇努力或偷懶兩種選擇。假定代理人也即商業銀行經理選擇努力工作的概率為PH,選擇偷懶的概率為PL,經理經營行動選擇滿足激勵相容的條件約束,即選擇努力工作的期望效用大于偷懶的期望效用。同時類似于資金互助社的情形,經理的期望效用不得低于他在其他地方工作所獲得的效用值,記為u。假定代理人在努力工作的情況下c(a)=c,在偷懶的情況下c(a)=c所以,委托人也即存款人選擇最優激勵合同的問題就轉化為在激勵相容約束和代理人要求獲得效用不低于某一特定值情況下求委托人的期望效用的最大值:
整理可得:
(5) 在銀行利潤π給定的條件下存款人對經理的支付將隨著之值的變化而變化。在資金互助社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我們得到-ν′+λu′=0,整理可得=λ(6),我們將此時得到的最優支付記為s*(π).將(5)式與(6)式進行對比可得,商業銀行與資金互助社比較,由于存在信息上的不對稱,存款人對經理的支付存在不確定性。如果銀行經理偷懶的機會小于他努力的機會,即PL<PH,則他能得到高于s*(π)的支付,如果銀行經理偷懶的機會大于他努力的機會,即PL>PH,則他得到的支付將低于s*(π)。
參考文獻:
[1]何廣文.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機制及其績效闡釋[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4).
[2] 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3]林毅夫.關于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變遷與強制性變遷,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4]洪正等.道德風險、監督結構與農村融資機制設計——兼論我國農村金融體系改革[J],金融研究,2010(6).
[5] 周小川.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載《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人民出版社,2008.
[6]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三聯書店,2004.
本文系貴州財經學院在校學生科研項目“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資金互助制度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