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對于制定對外開放政策以及指導銀行業的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首先通過競爭機制、創新機制、以及風險傳染機制,并結合國內環境因素,分析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產生的影響。然后,利用1998至2007年12家代表性國內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和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營業費用率的降低暫無促進作用,宏觀環境因素對傳導機制的約束尚不明顯。最后,本文提出了鼓勵外資銀行進入,促進中外資銀行合作以及有效提高監管水平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外資銀行 商業銀行效率 理論機制 實證研究
一、引言
2006年12月11日,我國金融市場對外資銀行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取消了外資銀行在地域和客戶方面所受的限制。此后,外資銀行在華擴張勢頭日益迅猛,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機構數和資產自2004年開始,尤其是2006年之后,不斷快速增。截至2009年底,共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銀行在華設立33家外商獨資銀行、2家合資銀行、2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24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95家分行,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4家銀行在華設立229家代表處。
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快速發展,其已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外資銀行與我國本土銀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一方面對我國本土銀行的發展帶來負面沖擊,另一方面,也會對我國本土銀行業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促使本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為我國銀行業學習海外的管理技術經驗提供了便利,這些也是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長遠目的所在。
在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研究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我國本土商業銀行要積極面對外資銀行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競爭和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效率,另一方面,我國在實施開放的同時,要保證金融環境以及本土金融業的穩定。因此,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研究對我國金融實踐改革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一)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
有關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主要有三個觀點,即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有積極的影響,不利的影響,或者影響不確定。
第一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早期的代表性研究有Gray(1981),Goldberg和Saunders(1981),他們都肯定了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系統整體效率的提高。此后,Levine(1996)對外資銀行進入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傳導機制進行了闡述,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產品,并通過競爭機制優化了東道國銀行業的資源配置,促進了東道國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東道國國際資本渠道的構建,從整體上提升了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Agenor(2000)進一步認為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提高了東道國的金融監管能力,促使東道國不斷完善其信息披露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提升了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Mathieson和Roldos(2001)也認為,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新的技術、產品、服務、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本,以及其所帶來的競爭壓力,都促進了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
大量實證研究的結果對此觀點提供了支持。如Claessens和Glaessner(1998)對韓國、泰國、新加坡等8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實證研究表明,銀行業開放度與本土銀行業效率水平顯著正相關。Denizer(2000)的實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進入給土耳其的國內銀行帶來了競爭壓力,提升了土耳其銀行業的效率。莊起善(2005)的實證結果顯示,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中歐東歐國家銀行業效率的提升,而具體提升幅度則取決于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以及銀行業的發展水平。張荔、張蓉(2006)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提升產生了積極影響,并且作用大小受競爭環境、金融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監管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此外,Demirguc-Kunt,Levine,和Min(1998),以及Demirguc-Kunt和Huizinga的實證結論也支持了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積極作用。
第二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不利于東道國銀行業的發展。Terrel(1986)認為,外資銀行的競爭會降低東道國本土銀行的份額和利潤。Stightz(1993)指出,外資銀行侵占了質量較高,利潤較豐厚的市場和客戶,使國內銀行面臨更大的風險和利潤損失,影響了本土銀行業的穩定性。
部分學者對此觀點進行了實證支持。Barajas、Steiner和Salazar(2000)對哥倫比亞的研究發現,外資銀行的進入降低了哥倫比亞銀行系統的貸款質量,增加了管理成本。Levy和Micco(2003)對八個拉美國家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降低了這些新興市場國家銀行的績效。Uiboupin(2005)以1995-2001年中歐東歐轉軌經濟國家的銀行數據為樣本的實證結果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的效率有不利影響。
第三種觀點認為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正負影響不確定。Hermes和Lensink(2002)認為,只有在外資銀行規模達到某一最優水平時,外資銀行的進入才會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并且其促進作用與東道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張蓉(2006)對拉美17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實證研究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改進有賴于東道國金融發展的初始條件、外資銀行經營水平、競爭環境等因素。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
有關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研究,也主要有兩種觀點,即外資銀行能否促進我國銀行業效率提高。
高曉紅(2000)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的競爭壓力推動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進程,從根本上改善了國內銀行業的效率。王麗(2007)認為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可以引發國內商業銀行的不斷創新,有利于我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
部分實證結果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可以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的觀點進行了支持。如陳奉先、涂萬春(2008),郭妍、張立光(2005),羅旋(2008)等基于我國不同商業銀行歷年面板數據的實證結果都表明,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提高。
趙智文(2007)認為從長遠來看外資銀行進入將會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整體效率,但就短期而言,則對我國銀行業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王婧(2007)也認為外資銀行進入會引發我國本土銀行客戶和人才的流失,并且增加了金融監管難度,因此會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也有部分實證研究支持了這一觀點。杜群陽,朱佳鈺(2010)的實證結果表明,外資進入未能改變我國銀行業競爭格局,而外資進入帶來的競爭效應造成我國銀行成本費用率和經營風險有所上升。呂凱波(2008)的實證結果表明,在短期內,外資銀行的進入使國內銀行向外資銀行學習的過程中成本增加,導致效率水平的下降,但長期來看,中資銀行提高了競爭力,效率水平會得到較大的提高。馬慧敏(2007)經過實證研究認為,總體而言,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績效的影響還不是很明顯。
(三)文獻評述
對于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問題,理論和實證研究目前都尚無統一定論。外資銀行能否促進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東道國經濟金融發展和宏觀環境的情況。而目前針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研究,將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較少,實證研究大部分也只簡單使用國外學者的模型進行檢驗,很少有學者能夠聯系我國具體情況進行研究。
本文將聯系我國金融和經濟發展的現階段狀況,對外資銀行的開放政策等宏觀環境,分析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并在對國內大部分學者所使用的實證模型微調后進行實證分析。
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
(一)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
已有理論研究認為,外資銀行進入主要通過競爭機制,創新機制,風險傳染機制對東道國本土銀行業效率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下面結合我國現階段情況逐個分析。
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不斷發展日益激化了我國銀行業的競爭。一方面,來自外資銀行的壓力迫使國內銀行為了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并吸引新的客戶,不得不降低金融產品價格,減少存貸款利差。凈利息收入的減少刺激國內商業銀行積極擴展其他業務收入來源,同時為了擴大市場份額積極推出新產品開拓新業務,促進了本土商業銀行的業務多元化,提高了銀行業的效率。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沖擊。外資銀行憑借其產品創新、營銷、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迅速搶占市場和優質客戶,使我國本土商業銀行的收益能力下降,增加了其維持客戶的成本,不利于我國銀行業整體效率的提高。
外資銀行的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經營經驗,這些都將在外資銀行與中方合作與競爭,中外資銀行間的人才流動方式等被中方商業銀行所學習,比如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直接將其管理創新代入了中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的創新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其盈利水平的提高,提升了銀行業的效率,這就是外資銀行影響國內銀行業效率的創新機制。
隨著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以及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壯大,中資銀行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這增加了我國銀行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傳染的可能性,對商業銀行效率的提升產生了不利影響。
上述分析厘清了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為實證分析提供了借鑒和依據。
(二)影響傳導機制的國內環境因素
上文所分析的傳導機制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還受到國內市場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狀況。
已有的研究顯示(Lensink Hermes,2004),經濟發展水平在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產生影響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的促進作用較低。我國從逐步對外資銀行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作用也將發生改變。
部分實證研究顯示(Bayrakatar Wang,2004;Lensink Hermes,2004),外資銀行進入金融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時,對該國的銀行業效率影響相對明顯,而對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銀行業效率的影響不是很明顯。同樣,隨著我國金融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績效的影響也會相應改變。
我國金融監管水平的變化,將直接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程度。我國自2006年12月實行對外資銀行的全面開放以后,外資銀行在華的發展速度有所提高,這反過來又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挑戰。對銀行業的金融監管無形中為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增加了一項約束,雖然目前為止,尚無有效的實證檢驗證明這一約束作用,但金融監管對傳導機制的影響也不得不考慮在內。
上文對外資銀行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傳導機制以及影響傳導機制的國內環境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優化銀行業的宏觀環境,促使其效率的提升,也為后文的實證提供了依據。
四、實證分析
(一)模型與變量選擇
目前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效率影響時,廣泛使用Unite(2003)和Claessens(2001)的實證模型。本文參照已有的模型,實證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1)
此外,為檢驗我國市場環境因素對外資銀行影響本土銀行業效率傳導機制的影響,在(1)式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入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狀況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作為解釋變量(馬如靜,2009),得到模型(2)-(4),分別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是否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以及金融監管水平的約束作用。
上述模型中的變量具體定義如表2所示。被解釋變量Ei,t代表我國商業銀行的效率,包括凈利息收益率,利潤率,營業費用率;解釋變量FSt代表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由外資銀行資產占本國銀行總資產份額表示,GDPG,SMN2,以及FREEDOM分別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監管程度;Banki,t和Macrot分別表示銀行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具體包括銀行規模,營業費用率,資本充足情況,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當以營業費用率為應變量時,控制變量中不包括該變量。α,β,γ,θ分別表示相應的系數,εi,t為隨機誤差項。
(二)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1998至2007年12家代表性國內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這12家銀行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以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實證有關銀行層面的數據根據《中國金融年鑒》(1999-2008)相關數據計算而得,有關宏觀經濟層面的數據由《中國統計年鑒》(1999-2008)整理而得,代表金融監管程度的金融自由化程度變量FREEDOM數據來自于Kane,Holmes和O'Grady(2007)。
(三)實證檢驗
(1)ADF單位根檢驗
對面板數據進行時間序列平穩性檢驗,采用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如表3所示。可知,各時間序列皆非平穩,但其一階差分均在95%或90%的置信度下平穩。可利用面板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回歸分析。
(2)模型分析
考慮到各銀行之間的差異以及樣本包括了國內大部分銀行的特征,本文采用變截距固定效應面板數據模型進行估計。為了減少由于截面單元數據造成的異方差影響,采用GLS(Cross section Weights)估計方法。利用Eviews5.0對基本模型(1)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4。
注:上標***,**,*,分別表示在1%,5%,10%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結果顯示,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凈利息收益率,利潤率,營業費用率均顯著正相關。其中,有關利潤率的回歸擬合情況最佳,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以及銀行層面和宏觀層面的控制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通過了較高的顯著性檢驗;而以營業費用率為應變量的回歸擬合度較低。
進一步考慮宏觀環境因素的制約,利用Eviews5.0對含約束項的模型(2)-(4)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5至表7。
表5中列示的結果顯示,引入經濟發展水平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各因變量仍顯著正相關,且各模型的擬合優度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交叉項僅與凈利息收益率顯著負相關,在其他兩個方程中不顯著。此外,有關營業費用率的方程擬合優度較差,低于50%,解釋力不佳。
表6顯示,引入金融發展水平和外資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進入程度與應變量相關的顯著性降低。此外,交叉項無法通過以利潤率為應變量的方程的顯著性檢驗。有關營業費用率的回歸擬合度較差。
表7顯示,引入金融自由度和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后,外資銀行進入程度與營業費用率不再相關,而交叉項僅與營業費用率相關。總體而言,交叉項對于模型解釋力的改善沒有明顯作用。
(四)結果解析
結合我國具體情況,解析實證結果:
(1)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凈利息收益率和利潤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隨著外資銀行的不斷進入,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外資銀行在經營管理上的競爭優勢,迫使我國本土商業銀行不斷改善自己的經營管理效率,而外資銀行的先進產品和經營管理經驗的外溢,為本土銀行業積極創新提供了條件。在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的作用下,外資銀行的進入促進了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實證結果證實了這一點,除引入金融發展水平和外資銀行進入交叉項后在以凈利息收益率為應變量的估計中,外資銀行份額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余模型估計中,外資銀行份額這一變量均通過了較高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確實有積極的影響。
(2)外資銀行進入與我國商業銀行營業費用率正相關。
外資銀行進入通過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的傳導,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可以促使我國銀行業營業費用率降低。但實證結果與之相反。基于我國銀行業目前的發展狀況,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競爭壓力,促使國內銀行業增加了營運投入,包括引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加強管理投入和員工培訓等,使得在短期內,營業費用不減反增。但從長期來看,這些投入是本土銀行提升營運效率的基礎,隨著我國銀行業的發展,外資銀行帶來的競爭壓力最終會促使我國商業銀行降低營業費用,增強自身效率。
(3)經濟發展水平對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有一定約束作用,而金融發展水平和金融自由度的約束作用較不明顯。
引入宏觀環境約束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交叉項后的實證結果顯示,經濟發展水平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交叉項前的系數為負,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績效改善會逐漸減小,但此約束作用僅在對凈利息收益率進行回歸時顯著。金融發展水平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與凈利息收益率正相關,與營業費用率負相關,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Bayrakatar等,2004;Lensink等,2004)不符。此外,金融自由度與外資銀行進入程度的交叉項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相當微弱且不顯著。由于我國目前金融發展和金融監管水平尚不高,雖然近年來有較大提升,但提升幅度仍有限,不足以對外資銀行進入對商業銀行績效影響的傳導機制產生顯著影響。此外,外資銀行進入我國的時間尚短,對我國銀行業績效的影響尚不夠深入,相關宏觀環境的約束作用也尚未彰顯。但值得肯定的是,外資銀行的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績效確實存在影響。
五、政策建議
結合上文的傳導機制分析和實證結果,以及我國的銀行業改革開放的實際情況,提出下列政策建議:
(1)鼓勵外資銀行的進入
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競爭機制和創新機制,確實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從長期來看,競爭的壓力也將有助于我國商業銀行降低自身的營運成本,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提升有積極影響。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鼓勵外資銀行進入,并逐步審慎的擴大外資銀行經營的業務和地域范圍限制,同時,應鼓勵外資銀行提供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與服務,從而通過傳導機制,激勵國內銀行業效率的提升。
(2)促進國內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有效合作
國內商業銀行通過與外資銀行的有效合作,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學習外資銀行的經營管理理念和先進的產品與服務技術,加強創新機制的作用,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與外資銀行利用優勢互補在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合作,促使我國銀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
(3)有效提高監管水平
基于我國金融發展的現狀,為防止外資銀行進入帶來的激烈競爭導致銀行風險防范意識降低等問題,有必要加強對銀行業的有效監管力度,以降低“風險傳染機制”帶來的風險。另一方面,對新進入的外資銀行的在華經營狀況,也要加強監督,防止其不當經營影響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Claessens, Demirgü, Kunt, Huizinga. 2001. How Does Foreign Entry Affect Domestic Banking Markets?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
[2] Denizer. 2000. Foreign Bank Entry in Turkey's Banking Sector 1980-199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ssues and Less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3] Claessens Glaessner. 1998.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911.
[4] Hermes. Lensink. 2002. The Impact of Foreign Bank Entry on Domestic Banks in LDCs. Foreign Banks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oznan University Press.
[5] 莊起善,麥挺.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部門的效應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5.1.
[6] 張荔,張蓉. 外資銀行進入與東道國體系的效率改進:新興市場國家的截面數據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6,1.
[7] 陳奉先,涂萬春.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東歐國家的經驗與中國的實踐[J]. 世界經濟研究,2008,1.
[8] 郭妍,張立光.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 經濟科學,2005,2.
[9] 馬慧敏.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4.
[10] 呂凱波.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研究[J]. 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8,1.
[11] 趙智文.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體系的影響[J]. 產權導刊,2007,2.
[12] 王婧.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及對策[J]. 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8.
[13] 苗啟虎,王方華.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金融業的影響[J]. 海南金融,2004,12.
[14] 高曉紅. 低效率均衡及其改進-外資銀行進入與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困境的解除[J]. 金融研究,2000,6.
[15] 葉欣. 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J]. 財經問題研究,2006,2.
[16] 王麗. 外資銀行進入對中資銀行的影響及對策[J]. 時代經貿,2007,5
[17] 張曉慧.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產生的效應分析[D]. 西南財經大學,2007.
[18] 徐德芳.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實證研究[D]. 重慶大學,2009.
[19] 李會. 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D]. 哈爾濱工業大學,2009.
[20] 馬如靜. 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績效影響研究[D]. 南開大學,2009.
[21] 王忻,馬永紅,王國峰,鄭曉齊. 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J]. 管理世界,2007,12.
[22] 黃憲,熊福平.外資銀行進入對我國銀行業影響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06,5.
[23] 杜群陽,朱佳鈺. 外資進入與銀行業效率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0.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