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進行了闡述,以迪克一凱利教學系統開發(fā)模型為基礎分析了如何進行網絡教學設計,提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方案并進行了實踐探索。
[關鍵詞]以學習者為中心;網絡課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1)10-0074-04
引言
網絡課程是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基于Web的課程,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設施建立的網絡課程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在空間和時間上對教學活動進行了拓展和延伸,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本文從經典理論“以學習者為中心”闡述和探討如何進行網絡教學設計,并且在其理論指導下進行了實踐研究。
一“以學習者為中心”理論概述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只對學生的學習起幫助作用。該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極大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應用它們所學的知識。

1 學習需要分析——學習者分析
學習者是網絡教學活動的中心,應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初始能力分析:主要包括學習者的預備技能、目標技能和學習態(tài)度三方面的分析。預備技能即學習者是否具備學習新知識所必須擁有的先決能力;目標技能即學習者是否能掌握學習目標中要求的技能;學習態(tài)度即學習者的一些偏
人本主義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出現的一種重要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羅杰斯認為教學應當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建立在人的發(fā)展理論基礎之上,強調內在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口J。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信任學生的潛在能力,以他們?yōu)橹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動機,最終把他們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包含知識掌握、情感培養(yǎng)和實踐體驗三個方面)的人,也就是“完整的人”。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教學設計研究
教學系統有多種開發(fā)模式,比如迪克-凱利模式、肯普模式、尼文模式等。本文以迪克一凱利模式為基礎進行網絡教學設計,迪克一凱利教學系統開發(fā)模型如圖1所示:好等。
(2)一般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學習特點,如年齡、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等。
(3)學習風格分析:學習風格是指個體身上一貫表現的穩(wěn)定的帶有個性特征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傾向。一般分為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沖動型與反省型。教育者應當成人差異、尊重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網絡學習是一種目標性行為,網絡學習者一般是由于各種原因對學習有明確目標和強烈需要的成人,如落榜的高考生、需要提升能力與學歷的工作人員等。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老師之間缺乏知識的交流,與同學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這種情感缺失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在課程設計中教育者要設法彌補學生的情感缺失。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理論認為在學習開始之前教育者應提供一些引導性的材料幫助學生更好的進入課程學習。如筆者參與制作的西南科技大學《西方經濟學》網絡課程在首頁為學習者提供了教學周歷、為什么要學點經濟學、經濟學流派、經濟學家名言、經濟學幽默等內容,這些材料可以讓學習者對課程產生一個感性的認識,緩解學習的緊張情緒。
2 學習需要分析——教學內容分析
網絡課程包括了教學內容、學習資源、教學策略、教與學活動、學習支持和學習評價等六個要素。為了保證達到教學最優(yōu)化,需要根據教與學的原理科學地、系統地、客觀地分析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考慮教材、大綱、學生需求三個方面,一定要提供給學生需要的那部分內容。獲得學生需求的方法一般有訪談法、問卷調查法、研討會等,應用這些方法可以了解學習者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困難等情況,對學習者形成一個基本認識,為教學內容的選擇奠定基礎,其流程圖如圖2所示:

3 編寫教學目標
網絡課程的出發(fā)點應是促進學習者有效的學習。學習目標是學習者完成學習后能達到的具體要求。網絡學習者的基礎知識參差不齊,學習的經歷各不相同,自學能力有大有小,這就決定了學習者的學習目標也各不相同。合理的使用目標還可以向學生傳遞教學期望。目標設定的步驟如圖3所示:
(1)設定目標
一個清晰的目標應該具有五種成分:情境(習得的結果得以表現的情境)、所進行的學習的類型(“習得性能”的動詞區(qū)分了學習類型)、行為表現的內容或對象、可觀察的行為(行為動詞)、適用于行為表現的工具、限制或特殊條件。如:
在計算機實驗室情境中,給出一些數據表的簡單說明[情境],學生將通過輸入[行動動詞]計算機、使用合適的數據類型、選擇合適的鍵[工具、限制或特殊條件],在Access中演示[習得性能的動詞]數據庫表格的創(chuàng)建。
并不是所有的目標都得包含這五種成分,但是所包含的成分越多,所傳遞的期望就越準確,最重要的成分是習得性能的動詞和對象。通常,一個教學單元有若干個學習目標。有時,一些學習目標構成另一些學習目標的先決條件。加涅指導學習的觀點認為:應該先學先決技能,后學終點技能,設置學習目標時應遵循此觀點。
(2)實施目標:對于遠程教育而言,目標的實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網絡課程應設計的生動、有趣,能夠較持久的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3)調控目標:遠程教育者應及時了解學生的目標的達成情況,檢查目標設置的難度是否適中,適時調整學習目標。
(4)評價目標:在學習者學習完成學習之后應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及時的指導反饋??梢詫⒊煽儍?yōu)異者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以此來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信心。

4 教學策略選擇
教學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論基礎之上,為實現某種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實施總體方案。包括合理選擇和組織各種方法、材料等。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先行組織者策略、概念形成策略、認知發(fā)展策略等。
5 教學媒體選擇與設計
傳播學理論認為通過視覺經驗獲取知識的效率為40%,通過聽覺經驗獲取知識的效率為25%,如果是視覺+聽覺那么學習效率將達到70%。所以在課程的制作過程中應較多的使用圖片、動畫、視頻素材。
6 教學評價
學習評價是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舉措,特別是在自學活動中,它還可以激發(fā)學習動機。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
(1)診斷性評價:即學前測評,對學習者先決能力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是為教學系統設計過程的任一給定階段的修正與改善提供資料,也即對學生階段性學習效果的測評。形成性評價可以通過作業(yè)、問題、測驗等方式開展。
(3)總結性評價:它是對學習者的成就與教學有效性的判斷,可以通過研討會、論文、測試等方式進行。
7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網絡課程教學設計實踐
在探討了以學習為中心的主要觀點之后,筆者以《西方經濟學》網絡課程為例闡述一下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教學設計。“以學習者為中心”論在課程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良好的導航;
其二,提供了豐富直觀的學習資源;
教學團隊:介紹師資情況以及主講教師的基本信息。
課程介紹:對課程進行先關介紹,讓學習對課程產生一個感性的認識,幫助學習這對課程準確定位。
課程學習:泰勒認為一門完整的網絡課程應包含目標、內容、策略(即活動、媒體、資源)和評價幾個部分。該課程在課程學習模塊以章節(jié)為單位呈現學習材料,每個章節(jié)從本章導學、學習知識點、專題案例、本章小結、階段測試五個維度進行呈現:
維度一:本章導學包括章節(jié)概要、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知識要點、學習提示五部分的內容。
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記憶的內容,本課程使用概念圖幫助學生記憶。概念圖(Concept Map,簡稱CM)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Joseph D.Novak教授于1984年提出的,是指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意義聯系的圖表。在每一章的章節(jié)概要中本課程都為學習這提供了知識結構圖,讓學習者建立一個概念網絡,然后通過學習不斷的向網絡中增加新內容。
維度二:以+個知識點的方式呈現學習內容。
維度三:提供本章知識點相關的小案例。
維度四:總結章節(jié)知識點。
維度五:階段性檢查可以考核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情況,檢查學習者應用其新知識的程度,以此促進學習者更好的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實現在線測試的技術有很多,如Js代碼、Flash編程、XML技術等。
案例分析:案例能協助建構個人的理論并加強實際經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習者獲得專家與資深學者的已有經驗,也可以幫助學習者進行知識遷移。因此,很有必要進行案例分析活動。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案例具有典型性;二是事件是真實發(fā)生的;三是與課程主題相吻合;四
其三,運用泰勒原理進行學習內容的展示;
其四,運用多種媒體形式呈現學習材料;
其五,較多的借鑒強化理論。強化原理曾被陳述如下:一個新的行為,倘若在它出現時有一個令人滿意的事態(tài)(即獎勵)伴隨其后,則這一新行為的學習將得到增強。課程設計中的案例、測驗、前瞻性材料等都體現了強化的思想。在經過各種分析之后,課程的模塊被劃分如圖4所示:是好的案例能刺激學生思考;五是案例可以顯示很多經驗。
綜合測試:開展總結性評價,教學者應根據答題者的情況給出學習建議與指導。
學科前沿:該模塊為學習者提供了一些前瞻性的內容,即學科中一些前沿性的知識、技術,如當前熱點、代表人物等。
課程資源:為學習者提供一些輔導材料,包括課件、相關的電子書、相關論文、教學視頻等內容。
在頁面風格上以簡潔、大方、穩(wěn)重為主;在網頁主體中較多的選用了各色小圖標,在美化裝飾的同時又顯的層次清晰;在布局安排上較多的使用了選項卡菜單,這樣可以減少頁面數量,使網頁結構清晰;在顏色的搭配上我們將重點內容突出,選用與主題內容相差較大的色彩來強調,刺激學生記憶,色彩搭配方案如表1所示:
三 結束語
本文就如何以學習者為中心進行網絡教學設計進行了探究與實踐。網絡課程是遠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被越來越多的學習者所接受與認可。遠程教育是一種自主式的教育方式,在進行網絡教學設計時應多考慮學習者這個主要因素,不斷的完善網絡課程,提高網絡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和優(yōu)質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fā)[J].文摘薈萃,2005,(1):78
[2]張滿才,關于人本主義思想與遠程教育基礎理論若干關系的討論[J].電化教育研究,2009,(5):25-29
[3]洪延姬,網絡課程設計原理與方法[M].中國宇航出版社,2004:37
[4]米占敏,從目標設置理論看遠程學習目標的設計達成[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7):88
[5](美)加涅等著,王小明,龐國華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1
[6]傅道春,教育學——情境與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95
[7][8](美)加涅等著,王小明,龐國華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12-313
[9](美)加涅等著,王小明,龐國華等譯,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
[10]Novak,J.D.,Gowin,D.B.Leaming how t0 lear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1]李征,記憶原理在網絡課程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教學系統設計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0,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