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在全球經濟衰退、以及能源、糧食等多重危機背景下,全球正在興起一種“綠色增長”浪潮。江蘇是經濟大省,也是資源能源消耗大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資源和環境的瓶頸約束。為了突破這一瓶頸,近年來,江蘇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綠色增長的政策,并取得了較大成效。為了順應綠色增長的發展趨勢,江蘇應進一步加大綠色投資,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切實推進綠色轉型。
關鍵詞:綠色增長;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新興產業
一、 綠色增長理論的提出
“綠色增長”是近年來人類社會發展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提出的一個新的經濟概念。其基本思想由英國經濟學家皮爾斯(David Pearce)在1989 出版的《綠色經濟藍皮書》(Blueprint for A Green Economy)中首次提出。皮爾斯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是自然環境和人類自身可以承受的,不會因盲目追求生產增長而造成社會分裂和生態危機,不會因為自然資源耗竭而使經濟無法持續發展,主張從社會及其生態條件出發,建立一種“可承受的經濟”。從20世紀90 年代開始,聯合國環境署和其他一些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聯合國統計署)就開展了綠色財富、綠色增長、綠色 GDP 核算等相關研究。但是截至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形成相應的分析技術方法來科學合理的界定綠色增長的概念和內涵。從世界各國提出的綠色增長戰略和構想中,可以把“綠色增長”的涵義初步概括為:它是一種“低排碳、低耗能、低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與以往“高排碳、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綠色增長是一種以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為核心、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低排碳,就是要求“低碳化”發展經濟——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低耗能,就是要求“高效化”利用能源——降低能源消費強度;低污染,就是實現社會環境“清潔化”——降低環境污染程度;這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重大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簡言之,綠色增長是一種以“三低”(低排碳、低耗能、低污染)實現“三化”(低碳化、高效化、清潔化)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模式,是一種健康的、合乎科學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
綠色增長的概念雖然提出較早,但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各國都急于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來實現經濟的恢復與增長。面對全球性金融危機,聯合國從2008年開始提出了一系列綠色倡議與戰略。“綠色增長”理念由此深入人心并逐步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潮流。2008年10月,聯合國環境署(UNEP)提出“綠色經濟”和“綠色新政”的倡議,試圖通過加大綠色投資等手段催生世界新的一次產業革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世界經濟中的資源配置系統性偏差進行修正。2008 年 12 月 2 日,聯合國環境署召開了《綠色經濟行動倡議》(Green Economy Initiative)項目啟動會和聯合國環境署《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專家會議。在2009 年2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署第25屆理事會會議暨全球部長級環境論壇上,聯合國環境署呼吁各國實施“綠色新政”,認為實施“綠色新政”可以在促進全球經濟復蘇、保留和創造就業機會、保護環境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隨后,在2009年4月份召開的20國集團倫敦金融峰會上,綠色經濟得到了20 國集團領導人的支持,并寫入了20 國峰會的聯合聲明。在2009年8月份召開的8國峰會上,綠色經濟也是會議的重要議題。200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蔓延,通過發展綠色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借助其經濟刺激計劃發展綠色經濟,綠色增長理念成為各國克服金融危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刺激經濟復蘇的重要戰略取向。至此,綠色增長就從學術研究層面走向國際和國家政策操作層面。
二、 江蘇促進綠色經濟增長的政策
江蘇作為資源消耗大省,緩解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緊迫任務。為此,江蘇于2003年初提出了“綠色江蘇”的發展戰略,并明確把“綠色江蘇”作為全省生態建設的最大工程。與此同時,江蘇緊密圍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綠色增長的產業政策、環境政策、財政稅收政策以及金融政策。
1. 產業政策。在促進綠色經濟增長的產業政策方面,江蘇主要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鼓勵發展環保產業等方面出臺了相關規劃及其配套政策措施。改造傳統產業的產業政策目標旨在降低傳統產業的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鼓勵環保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目標旨在提高低污染、低排放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進而實現江蘇經濟綠色增長的目標。
2. 環境政策。在促進綠色增長的環境政策方面,江蘇圍繞水環境整治、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物管理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04年,江蘇省政府專門制訂《江蘇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0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召開生態省建設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省建設、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水平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20年全省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全面改善,在全國率先基本建成生態省。
3. 財稅金融政策。在促進綠色增長的財稅金融政策方面,江蘇省分別從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角度對綠色經濟增長給予支持。其中,財政政策方面主要通過“專項資金”、“引導資金”等形式對綠色經濟增長進行扶持,專項引導資金的形式主要包括太湖水污染治理引導資金、省級環保引導資金、省級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資金、省級節能減排專項引導資金等。稅收政策主要從“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和環境保護”給予政策優惠。金融政策則是通過實施“綠色信貸”、“綠色證券”和“綠色保險”, 主動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調整信貸結構,嚴格控制信貸和直接融資資金流入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突出的行業。
三、 江蘇綠色經濟增長的成效
在前述促進綠色增長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江蘇省綠色增長的成效顯著,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循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節能減排效果進一步凸顯,全省生態環境總體上趨于改善。
1.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一般而言,經濟的“綠色化”給產業結構帶來的顯著變化是:高污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趨于下降,而低污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相應增加。從江蘇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來看,具體體現為: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典型代表的低污染產業在江蘇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而紡織、造紙、石油加工、化學原料、醫藥、化纖等六大重點污染行業在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不斷下降。據統計,2005年~2010年,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24.24%上升為2010年的32.97%,升幅為8.73個百分點。而六大重點污染行業合計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則從26.05%下降為22.65%。
2. 節能減排效果明顯。通過嚴格執行環境政策,江蘇經濟發展對資源能源的依賴程度出現大幅下降,江蘇省的生態狀況也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能源資源消耗降低。2005年~2010年,江蘇省單位GDP能耗降幅為32.61%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幅為28.19%單位GDP電耗降幅為20.90%。另一方面,工業污染排放強度減少。據統計,2005年~2010年,江蘇省工業廢水排放量下降了3.25億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則從97.50%上升為98.03%,工業SO2排放量下降了25.87%。
3. 循環經濟成效顯著。在上述促進綠色增長的政策作用下,江蘇循環經濟亦取得了較大成效,這不僅體現在污染物排放水平明顯下降。更為重要的是江蘇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據統計,近五年以來,江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和綜合利用率江蘇省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上升了60.34%。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上升了1.8個百分點,達到96.65%。其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位居全國各省市前列。
四、 江蘇綠色增長的前景展望與對策
1. 綠色經濟發展趨勢。綜合各國綠色增長的實踐,我們大體可以判斷,未來綠色增長將呈現如下趨勢:
(1)綠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提高。綠色增長主要是指國民經濟的綠色增長。按生產過程中排碳、耗能和污染的不同程度,可以把產業劃分為綠色產業和非綠色產業兩大類。可以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實現綠色增長的過程,其實質是傳統產業綠色化和綠色產業規模化的發展過程。因此,一國在實現綠色增長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綠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持續提高。
(2)清潔能源的使用增加,對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降低。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綠色增長必然要求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而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是依靠清潔能源技術,即通過提高能源效率來穩定或減少能源需求,同時減少對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程度。清潔能源的發展方向是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水能、生物質能等,通過增加清潔能源的使用,逐步構建起可持續能源體系。
(3)節能減排在更廣、更深領域推進。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減少排放,除了當前在污染程度大、耗能高的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進行的節能減排外,未來有望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生產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推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節能減排。在生產領域,通過企業的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在消費領域,通過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實現生活系統的減物質化和減污染化。
2. 進一步推動江蘇綠色增長的對策。當前,江蘇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一階段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資源。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很可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壓力。為了破解資源環境的約束,江蘇應適應綠色增長的發展趨勢,以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為支撐,以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為導向,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促進技術創新,逐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及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進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統一。
(1)加大綠色投資,建立穩定的政府綠色投入增長機制。江蘇省應制定政府對綠色經濟投入穩定的增長機制,逐步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綠色增長。明確投資重點,加大對酸雨防治、重點流域污染防治、飲用水安全、危險廢物管理與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等領域的投資力度,逐步構建政府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綠色投資體系。
(2)強化科技創新,提高綠色增長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結合江蘇產業發展特點,在煤炭清(下轉第79頁)潔利用、污染綜合治理、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關鍵領域和重點產業,著力攻克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鼓勵自主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示范,加大先進成果和技術的推廣應用。
(3)加快制度創新,制定和完善綠色增長相關的政策。進一步加大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手段對綠色增長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資源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使資源能源價格改革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以及環境損害成本。加快實現財稅政策轉型,擴大綠色財稅優惠政策范圍。實施綠色信貸政策。鼓勵綠色投資,支持更多的低碳產業、高新技術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鼓勵綠色消費,支持綠色房地產、新能源汽車等綠色消費行為。
(4)優化市場環境,實現綠色轉型。進一步推進政府職能與綠色轉型的要求相適應,強化政府在綠色轉型中的公共職責。加大政府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準入標準,打破地方保護,為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 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江蘇統計年鑒(2006-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 牛文元.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0.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趙斌.關于綠色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思考.社會科學研究,2006,(2):44-47.
4. 王圳.綠色工業能否成為亞洲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引擎.國際經濟合作,2009,(10):85-87.
5. 俞海,周國梅.綠色經濟: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道路.環境經濟,2010,(1):58-61.
6. 吳貴輝.發展清潔能源,推進綠色經濟增長.中國石油企業,2011,(3):52.
作者簡介:張平,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樹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