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是開發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而高等教育的角色作用,日益成為爭論的中心議題。文章通過建立生產函數回歸模型對江蘇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實證分析。論文處理數據、研究內容和得出的結果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率的貢獻,以及教育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并比較分析。結論為江蘇省應在現有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提高辦學效益;推進高教體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在江蘇經濟發展中的貢獻水平。
關鍵詞:高等教育;經濟增長率;明瑟收益率
在經濟國際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高等教育將以特有的方式發揮社會服務功能,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國家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的、最大受益者,高等教育仍將是以政府投資為主。因此教育及高等教育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應不應該繼續擴大高等教育投資。測算江蘇省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對于江蘇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 高等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相關理論綜述
舒爾茨創立了“投資增量分析法”。?墜Y/?墜K=?琢AK?琢-1L?茁=?琢(Y/K),?墜Y/?墜L=?茁AK?琢L?茁-1=?茁(Y/L),?琢>0,?茁>0,?琢+?茁=1。運用美國20世紀的統計資料得出?琢和?茁分別約為0.25和0.75。隨后丹尼森對美國1929年~1957年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得出教育的提高對經濟的貢獻率35%。接著,科斯塔年①計算了前蘇聯1965年~1970年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8%,他是以教育費用的不同作為勞動力質量修正的尺度。前蘇聯學者科馬洛夫②,也運用勞動簡化計算法得出前蘇聯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國家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37.1%。
在中國,由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籌)所編的《教育經濟學概論》(1983)是最早采用勞動系數簡化法研究我國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書籍,其中得出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末,教育對當時經濟增長的貢獻為20.9%。此后一些學者也運用類似方法做了相關研究:曲禎森計算出1952年~1978年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7%。他采用的方法是:從研究期間的各級學校的畢業生總課時數入手,從而得出年總課時數A,通過數據搜集得出實際工作年限B,然后用A乘以B可得各個教育年級勞動者的工作總課時數,從而算出平均勞動簡化系數,通過上述推導求出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
二、 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
1. 建立高等教育對江蘇經濟增長貢獻的估算模型。我們設年經濟增長率為y,?琢、?茁分別為產出的資本和勞動投入彈性,年技術進步率是a,資本投入的年增長率為k,初始勞動投入的年增長率為l0,教育投入的年增長率e。
Cobb-Douglas 生產函數Yt=AtK?琢t(L0tEt)?茁,通過變形得:
y=a+?琢k+?茁l0+?茁e,由上述可知,Re=?茁e/y用來表示教育對經濟的貢獻。
2.通過回歸得出江蘇產出的勞動投入彈性。對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變形,首先兩邊取對數,然后建立一個一階差分方程。得到如下:
lnYt-lnYt-1=C0+?琢k(lnKt-lnKt-1)+?茁t(lnLt-lnLt-1)+?著t,設?琢+?茁=1。
在上式中,?著t為隨機誤差項,規定?著t的均值為零,自變量的一階差分與隨機誤差項之間沒有關系。
本文采用 EVIEWS 進行數據分析。通過運算得出?琢和?茁的值。主要指標有:江蘇1991年~2009年實際GDP:Y;江蘇1991年~2009年折舊后的資本存量:K;江蘇1991年~2009年從業人數:L。
計算機統計結果顯示,判定系數R2=0.95,修正系數R2=0.94,標準誤差為0.009 3,說明回歸線對樣本數據點的擬合程度很高,Y與自變量L和K之間相關度高。通過DW檢驗,可是DW為2.157 191,顯然該模型不存在自相關。F為96.428 22,p值低于0.001,表明Y與L、K之間的回歸關系顯著。lnKt-lnKt-1和lnLt-lnLt-1對應的t檢驗的P值為0.000 0和0.000 3,均小于0.05,在95%的置信度下通過檢驗,T檢驗表明,固定資本存量和勞動力與地區生產總值有顯著的線性關系。多重共線性檢驗表明容忍度很大,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回歸模型為:lnY=-0.063 605+1.192 596lnK+5.488 085lnL
由檢驗可知,P值大于0.05,則不含異方差。
3. 江蘇教育投入的年增長率。第一步首先要求出1991年與2009年,也即所研究時期的首和尾年江蘇省從業人員人均教育綜合指數。教育程度的上升帶來的勞動投入量,我們用教育綜合指數表示。運用明瑟收益率進行計算。第二步,求出從業人員人均初、中、高等教育年限。通過計算得出:1991年平均教育綜合指數E0為7.674,2009年平均教育綜合指數E1為9.612。則起止年間人均教育綜合指數平均年增長率(e)為1.333%。n 為終止年與起始年之間的間隔年限,n=18。
5. 教育對江蘇省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通過教育對經濟增長率貢獻公式Re=?茁e/y,將?茁=0.82,e=1.333%、y=14%代入,Re=?茁e/y≈7.8%。
6. 江蘇高等教育占年均總教育指數增長率的百分比。1991年教育指數值E00為7.482,2009年教育指數值E01為9.061。年均教育指數增長率eh為1.133%,高等教育占教育指數年平均增長率的百分比:Eh為15%。
7. 江蘇高等教育對江蘇經濟增長率的貢獻。
Rh=Eh×Re×100%=1.117%
可以看出,江蘇省1991年~2009年間地區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y=14%,其中由教育帶來貢獻,所占份額為Re=7.8%,高等教育對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的貢獻為Rh=1.117%。Rh遠遠小于Re,可見,教育對江蘇地區經濟增長有拉動作用,但是其中高等教育對江蘇地區生產總值的作用相對于整個教育對江蘇地區生產總值貢獻偏小。
三、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模型中,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計算,公式為:Re=?茁e/y,求出中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和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借鑒崔玉平(2005)的結果 :1990年~2004 年間,我國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 14.32%,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貢獻為2.387%。通過上述數據和分析可知:作為教育大省的江蘇,其教育的很多指標的確在全國名列前茅,但對于教育投入來講,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相對較小,江蘇物質資本的投入相對更大而且快。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得出:江蘇省對教育的確進行一定的投入,且對江蘇省的經濟也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但通過模型分析,可清楚看到:在江蘇省的經濟增長中,資本的大規模投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是有貢獻的,但是并沒有實現效用的最大化,也即沒有把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率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出來。江蘇經濟發展屬于資本密集型。要推動和促進江蘇經濟快速發展,加大勞動力投入,教育投入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江蘇經濟轉型過程也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的過程,而江蘇乃至中國工業化總體上是以高投資、高資源消耗為支撐的,因為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要解決種種存在的問題,大力加快江蘇省的高等教育,對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也勢在必行。
同時加強江蘇省高等教育創新。有了制度創新才會有高效的創新型經濟。根據《世界是平的》 一書的概括,創新型經濟的制度保障一般包括:(1)擁有很多具備科研能力的大學,它們源源不斷的提供實驗結果、創新結果和科學突破;(2)大學——企業科技中心可能涵蓋很多學校和企業,最終將帶動新產業的繁育,新產品的生產和新技術的運用;(3)新產品和創新很容易得到風險資本的支持;(4)社會的開放新,可以吸引眾多的外國創新人才;(5)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可見在弗里德曼的眼中,創新的地位非常重要,而要真正實現創新,則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創新制度。在他所提到的創新型經濟的制度保障中,首先就提到了具備科研能力的大學以及大學的創新型研究成果,另外,大學和企業之間也需要緊密聯系,因為過去知識的創新和技術尤其在中國是脫節的,大學停留在知識創新的階段,企業一般都是采用現在的技術,正因為如此,很多具有原始創新價值的成果束之高閣。有的國內的研究成果往往還會被國外的人率先投入生產。建立國家財政、省級財政、市級財政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實現教育經費由中央、省、市、縣按比例負擔的機制。加大學校的科研經費投入,提高其自身的研究與開發能力,使高職專職教育得到較好發展。
1. 我們在高等教育的模式要創新。
在江蘇民間有這樣一個說法“中國教育看江蘇”,為什么會有這么一說,是因為江蘇省的高分考生多,江蘇學生應試能力強。但是,應試教育不等同于素質教育。用這種所謂傳統模式教育出來的學生與社會可能是脫節的,也即高等教育與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脫節。在托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提到:創新型經濟的(下轉第29頁)制度保障中就包括擁有很多具備科研能力的大學,以及具備創新思維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模式應與創新型經濟相掛鉤。在教育模式上,高等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的教育,還應該在社會實踐,學術交流活動,國際訪學等方面進行拓展。
2. 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結構要創新。
以往,我們注重的是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但忽略了高職專職教育。這是不合理的。從2000年開始國家已經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加強了重視。在2000年1月17日由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的通知。其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等專科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急需的各類專門人才,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涌現出一批教學改革成效較大、辦學特色較鮮明、辦學實力較強的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但從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全局看,發展還很不平衡,還存在著辦學特色不甚鮮明、教學基本建設薄弱、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亟待改革等問題。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也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職高專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發展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必須的;另外,高職高專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應該加強技術的應用性,設立專門的目標來適應社會需要。在高職高專教育中要提高教育質量,處理好數量和質量、改革與建設的關系。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為學校教育事業服務。“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雙師型”就是指老師的質量,教師的多重身份,即老師既是工程師又是會計師等。隨著江蘇省經濟的發展,應用型技術人才緊缺,這嚴重阻礙的江蘇省經濟的高速發展。因此高等教育對人才的培養結構應當全面且高效。
注釋:
①科斯塔年:《教育經濟學的對象與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②科馬洛夫:《培養和使用專門人才的經濟問題》,1972。
參考文獻:
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57-258,315-316.
2. 西奧多·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03-09.
3. 西奧多·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0,(3):92-93,212,235-236.
4. 加里·S·貝克爾.人力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5. 羅默.外部因素、收益遞增和無限增長的條件下的動態競爭均衡.博士學位論文,1986.
作者簡介:葛揚,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長江三角洲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綜合大學《資本論》研究會秘書長;周茜,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