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藥品是關系到國計民生重要而又特殊的商品,而在我國農村,藥品的消費和使用出現的問題極其嚴重,危害了農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如果任其發展,必然對我國“三農”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從而影響我國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文章就農村藥品消費和使用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并找到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農村;藥品;消費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70%。伴隨著我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藥品消費和使用模式已發生根本的改變,在新老體制交替的過程中,我國農村藥品消費和使用出現的問題非常嚴重,據統計,全國農民消費的藥品不到城市居民的15%,而80%的假劣藥品卻由農民消費,70%藥品不合理使用發生在農村,農村人均衛生資源的占有為12元,僅為全國人均占有衛生資源的12%。衛生部副部長朱慶生估計,中國農村目前有40%~60% 的人看不起病,在中西部地區,因為看不起病、住不起醫院,因病在家里死亡的人數估計在60%~80%,這已經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民是農業的基礎,在中國這樣的“三農”大國,維護和發展農民的利益是建設現代農業,乃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工作。
一、 農村藥品消費問題現狀分析
1. 假劣藥品泛濫嚴重威脅農民的生命和健康。近年來由于全國城市藥品市場秩序規范化進程的加快,迫使制售假劣藥品的不法分子將目光集中于地域偏僻廣袤和監管薄弱的農村,致使農村成為假劣藥品泛濫的重災區。據統計,全國有80%的假劣藥品案件都發生在農村,在農村的假劣藥品一般為以下幾種形式:第一,藥品所含成份與國家藥品標準規定的不符。如最近在我國農村廣大地區發現的復方風濕骨痛寧膠囊、復方關節炎膠囊、復方川羚定喘膠囊等,它們主要成分為醋酸強的松、氨茶堿、利眠寧、磷酸可待因等激素類、精神麻醉類藥物,這些藥品的服用對疾病的癥狀有強大的掩蓋作用,卻沒有什么治療作用,而且長期服用會延誤和加重病情,嚴重的可產生癮癖,甚至導致“三致”即致殘、致畸、致突變,導致體弱患者的死亡。第二,以非藥品冒充藥品或者以他種藥品冒充此種藥品。在農村,從頭孢拉定、阿莫西林,到金嗓子喉寶、達克寧等,只要在市場上暢銷的藥品幾乎都有“冒牌”。在農村,一支零售價不足0.28元的普通酚磺乙胺注射液(一種普通止血藥)通過更改藥品通用名稱、偽造價格批文等手段冒充新特藥“舒諾克”進行銷售,售價高達每支28元。這種以普通藥冒充的“新特藥”的情況在農村非常普遍,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更有甚者,不法分子將獸藥冒充人用藥品銷往農村。不法分子將獸用的土霉素片、氯霉素片、四環素片等藥品除去獸用標志,貼上人用藥品標簽銷售給當地鄉村醫院和個體行醫人員。由于獸藥含量高、純度差、雜質大、衛生標準要求低,如果人服用了獸藥,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毒性反應,嚴重者可能導致“三致”、二重感染,甚至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或死亡。第三,過期或變質的藥品泛濫。可以說,現在的農村已經成為過期和變質藥品的集散地,不法分子將大量低價收購來的過期或變質藥品冒充合格藥品運到農村進行銷售。再者,農村涉藥單位藥品儲存養護條件簡陋和管理意識薄弱,導致合格藥品過早變質。這些過期變質藥品不僅喪失應有的療效,其分解產物大都具有毒性或高毒性,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
2. 藥品濫用和不合理使用嚴重威脅農民的生命和健康。由于城鄉衛生資源分布的嚴重失衡等種種原因,在我國農村藥品不合理使用和濫用非常普遍,其程度遠超出城鎮,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農村醫務人員醫務技術水平相對低下,導致藥品大量不合理使用或濫用,如誤診導致藥品不合理使用是城鎮的二倍,不規范使用藥品導致許多疾病如炎癥、結核等疾病的復發率是城市的二倍,無視配伍禁忌濫用藥品90%以上發生在農村等等。第二,鄉村醫生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給病人超范圍、超劑量用藥、開價格高的藥等以牟取利益的現象已很普遍,并遠超過城市。第三,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嚴重缺乏醫藥科普知識,極易受到各種誤導,在自我診療方面,不合理和濫用藥品的比率水平遠高于城市。
3. 藥品價格高農民難以承受。中國農村目前有40%-60%的人看不起病,在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情況就更為嚴重。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中國農民的人均收入達5 000元,而2009年農民住院平均費用是4 472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農民家庭有一個人住院,可能這一年的收入就全部用到醫藥費用上。導致以上現象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藥品價格高,致使農民難以承受。藥品價格高有以下幾層含義,第一,目前所制定的藥價政策不夠合理,沒有考慮到我國巨大的城鄉差別。農民的收入水平最低,即使外出打工,一個普通工一天僅10元~15元,一個技術工僅30元~40元。在農村,即使去醫院看最普通的疾病如感冒咳嗽,藥品花費為40元~110元,和城市的情況基本相當,大大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第二,藥品扣率大。扣率是指藥品購進價格占批發價格的比例,利潤率則指零售價與實際購進價之差價占實際購進價的比例。表1是上海、黑龍江、陜西三個縣(區)的縣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及藥店的藥品扣率及利潤率,從中不難發現鄉鎮衛生院的藥品扣率較大,利潤率也最高,個體診所及藥店的藥品利潤率雖然較低,但也維持在25%的水平,早已超過國家規定的15%~20%的水平。這就意味著,同樣的藥品如果到了農民手中的價格比城市居民的要高。
4. 藥品銷售中間環節多。藥品從藥廠到各級醫院和藥店,最后到農民的手中,其藥品銷售的環節比城市的要多,而多一個環節無疑就多一層克扣。如阿莫西林膠囊,一盒藥出廠價只有4.8元,經過層層折扣,賣給農民的價格已達12元以上,而城市醫院的價格為10元。同時,在農村各級醫療機構藥品采購普遍實施的“代購制”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問題。按國家有關政策,在藥品供應網絡不健全的農村地區,允許鄉鎮衛生院在代購藥品中,稍加手續費再賣給村衛生室或農民,本來此舉措是為了農民能買到質量好、價格公道的藥品,但是許多鄉鎮衛生院把“代購”做成了藥品批發,大幅加價后買給村衛生室和農民,借此牟利。
5. 我國城鄉醫藥衛生資源分布極不均衡。我國衛生資源約80%集中在城市,而農村基層衛生資源嚴重不足。在農村,鄉衛生院的數量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且每千個農民擁有的衛生人員數僅1名左右。據統計,2010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527.5萬人,其中全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6.8萬人,僅占16.45%。全國執業(助理)醫師186.8萬人,在農村工作的執業(助理)醫師僅7.4萬人。醫藥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用藥安全。在農村,每千人農村人口擁有的床位數嚴重不足。據統計分析,我國農村每千人口床位數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盡管2010年稍有上升,不過其數量也僅僅只有0.76,即一千個農民僅享有不足一張床位,遠遠低于全國2.34張床位的平均水平,城鄉差距相當突出。在農村,全國城鄉共有9.5億人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障,約占全國總人口的3/4,2009年七千萬城鎮居民分享的醫療保險費用為1 168億元,人均1 670元,僅占全國13億人口的6%,而廣大的農村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障。與此相反,我國相當一部分高收入者,仍然和普通居民一樣,享受著國家財政補貼下的較低收費標準,即使參加社會醫療保險,其保險費也是按照相同繳納比例支付的。這不僅嚴重違反了衛生籌資的支付能力原則和公平性原則,農民的藥品消費得不到應有的補償,而且也進一步加劇了“因病致貧”和“因貧返病”的惡性循環,使“窮者愈窮,富者愈富”,農民利益嚴重受損,社會兩極分化加劇。
二、 農村藥品消費問題原因分析
1. 農村藥品供銷渠道混亂。在以前計劃經濟的條件下,藥品是由國家統一調撥,通過“三級”批發,由合作醫療的形式發放給農民使用。現在,農村原有的藥品供應模式已經瓦解,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其代理人,農村各級衛生院、村衛生室、個體醫生都可以向農民賣出藥品。由于農村相對于城市,醫藥消費水平低、人口密度低、地處偏遠交通運輸費用高,如果在農村建立營銷網點,并且符合GSP要求,運營成本確實很高,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基本都不愿意到農村經營藥品。據統計,到2008年初,全國三十萬個藥店,建在農村的不到20%,造成農村正規藥品銷售網點設置稀少甚至空白。不法分子把目標轉向農村,將大量假劣藥品銷往農村,造成農村藥品質量嚴重下降,成為假劣藥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就藥品的使用而言,受利益的驅使,農村許多衛生院、診所、藥店不執行或不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的法律法規,進藥只顧價格便宜、不講質量、手續不規范、進貨渠道混亂等,加劇了假劣藥品在農村的肆虐。
2. 農村醫藥衛生設施嚴重落后。據調查,在我國農村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就平均水平而言,診療的裝備依舊是體溫表、血壓計、聽診器老三大件為主,各種檢查化驗基本為手工操作,衛生基礎設施基本上停留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這就給醫生正確診斷疾病帶來困擾。再者,農村醫療衛生機構藥品儲存條件非常簡陋,缺乏必要的冷藏、防塵、防凍、防潮、防鼠等設施設備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有的單位甚至沒有專門的藥品存放地點,藥品任意擺放,以致藥品質量沒有任何保障。由于對農村醫藥衛生投入嚴重不足,現在全國縣級以下公共衛生機構只有1/3仍在正常地運轉,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藥品的使用質量就很難得以保障。
3. 農村藥品監管力量薄弱。由于農村地域寬廣、村落分散、通訊交通不方便,農村藥品監管的面廣、點多、線長,監管難度大,由于我國藥品監管資源基本集中于城市,農村藥品監管力量非常薄弱。而現實情況卻是藥品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重大假劣藥品制售案件主要發生在農村,如果這種狀態得以持續,不把藥品監管重點放到農村,農民的用藥安全形勢將進一步惡化,農村藥品市場混亂狀況的治理難度也進一步加大。
4. 農村藥品使用和消費人群素質不高。由于藥品間接消費的特點,在農村,鄉村醫生為主要的藥品使用者,其專業素質的低下制約了其用藥的合理性。在福建省建陽、順呂兩縣市按經濟、人口、地理等條件隨機各抽取3個鄉鎮,共6個鄉鎮154名鄉村醫生列為調查對象,其基本情況如表2。
從表2中可以發現,鄉村醫生文化程度較低,76.6%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6.9%,中專以上學歷的僅為6.4%,非專業醫生比率高。另一調查數據顯示,所調查的50家鄉鎮藥品使用單位共有人員752人,其中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僅占7.1%,受過正規藥學專業教育的藥學技術人員嚴重缺乏,藥品使用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和城鎮居民相比,我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普遍缺乏最基本的醫藥科普知識,再加上農民收入水平低、觀念相對落后等,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國農村用藥安全的最大障礙。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民藥品消費心理和行為有以下特點:(1)特別容易受廣告和宣傳的影響,也容易受親朋好友的影響,從眾心理強烈。(2)偏好使用價格低的藥品,價格重于療效,即使療效好的藥品,如果價格高,也很少問津。(3)購買量小,甚至要求拆零銷售。(4)對藥品療效要求高,要求藥品起效快,療程短,往往對起效慢,但效果好的藥品不予關注,對療程長的藥品不能堅持用藥。其四,因為怕承擔診療等費用,不到迫不得已,不愿意去正規醫院就診。正是由于這種消費心理和購藥習慣,農民常常會被違法藥品廣告所引誘,自覺或不自覺地去購買和使用假劣藥品,致使農村成為制售假劣藥品不法分子的天堂。
藥品是關系到人們生命健康的特殊而重要的產品,當前,農村藥品消費和使用所出現的問題,嚴重損害了農民群眾的健康和利益,如果任其發展,必然對我國“三農”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從而影響我國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和諧發展。國家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加大對農村醫藥衛生的投入,充盈農村醫藥衛生資源,積極培育農村醫藥市場和醫療保險市場,規范農村藥品供銷渠道,加強對藥品銷售的監督管理,為進一步推動“三農”工作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煜,賀盛瑜.基于消費者行為的四川農村藥品流通研究.農村經濟,2010,(4):98-100.
2. 朱旭偉.我國農村藥品消費問題的分析和管理對策的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10,7(31):123-124.
3. 朱旭偉.我國農村藥品消費問題的分析和管理對策的研究.中國醫藥導報,2010,7(31):123-124.
4. 馮華東,卞艷晶.農村藥品市場存在問題與思考. 齊魯藥事,2010,29(6):330-332.
5. 宋桂娥.構建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亟需解決的幾個重大問題.中國水電醫學,2010,(1):45-47.
6. 劉文,伍林生.農村藥品市場的現狀、原因及對策. 特區經濟.2009,(4):169-171.
7. 周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不合理費用分析及控制.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9,25(1):48-53.
8. 陳煜,賀盛瑜.基于消費者行為的四川農村藥品流通研究.農村經濟,2010,(4):98-100.
9. 胡善聯,張仁偉,高建民等.鄉村衛生機構藥品購銷體制研究總報告.衛生經濟研究,2003,(4):3-5.
10. 遲維娜.農村藥品價格管理調研.中國價格監督檢查,2010,(10):36-37.
11. 厲綠萍.磐安縣農村醫療機構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中外醫學研究,2011,9(6):105-106.
12. 王春萍,段楊.對中國農村藥品“兩網”建設問題的思考——以陜西省為例.西北大學學報,2010,40(1):129-134.
13. 盧天齊,范桂蓮.農村標準化衛生室藥品管理現狀調查.首都醫藥,2010,(1):18-19.
14. 黃梅娟,阮詩瑋.淺談福建省鄉村醫生的現狀及發展建議.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09,29(9):676-678.
作者簡介:梁毅,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中國藥科大學醫藥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河海大學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生;王莉,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碩士生;趙鴻劍,中國藥科大學國際醫藥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