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
作者:楊照
出版社:遼寧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定價:22.00元
我對這本書產生興趣,是因為兩個人的推薦,一是梁文道,一是張大春。作者楊照在自序中說,他這本書就是“用一個接一個故事來說明:喜愛故事是天生的,然而生活的規律反復磨損了我們對于故事的敏感,同時也就弱化了說故事的本事,如果重新培養了說故事的能力,那就能夠在故事貧乏的時代,刺激創意并創造價值。”下面講幾個這本書里的有趣故事。
八卦島
作者在書里談到的第一個故事是我最喜歡的,來自艾柯的小說《昨日之島》。主角羅貝托乘坐的船擱淺了,他沒事做,只好寫小說。在羅貝托的小說中,他的弟弟費杭德勾引羅貝托的夢中情人一起出海了,他們去了一個又一個奇怪的島探險。是不是有點像我們的《鏡花緣》?兩個人登上第六個島時,發現那個島上的人一直在說話,不停地說,每天說,而且說的都是關于別人的閑話,堪稱“八卦島”。在八卦島上,人們相信活著的目的和意義就是成為別人的話題。只有被人談論,才有意義活下去。犯錯的島上居民,承受的最嚴厲的懲罰就是大家都不談論他。更有趣的是,島上的人都知道,真實生活中的八卦太少,因為人跟人身上發生的事都差不多,所以一定要想一個辦法,讓八卦能永遠繼續下去。為了這個目標,島上的人建造了一個巨輪,巨輪有六個同心圓,每個圓都能單獨轉,按照圓的大小,每個圓上被隔成不同數量的格子,最小的圓有24格,最大的圓有84格。不同格子里內容不同,有時間、動作、人物、情感、地點,等等。轉動輪子,就能產生不同的組合,例如這個組合:昨天,幫助,遇見,仇人,欺騙,病痛。根據這個組合,島上的人開始編故事:某某人,昨天遇見了他的仇人,仇人曾經欺騙過他,但現在仇人得了很重的病,某某不記前嫌,幫助了仇人。這樣子,是不是有點像現在電視綜藝節目里的轉盤?據統計,這個巨輪可以組合出七億兩千兩百萬種故事。我想,就算人活一百歲,三萬六千天,一天聽十個故事,不過三十六萬個而已,七億多萬個故事,聽好多輩子也聽不完。
作者楊照說,這個故事說明“故事比現實、比真實更多樣更豐富,這是人需要故事、離不開故事的一個根本原因。”因為人好奇,又害怕無聊,現實不能刺激人時,人就只能編故事。
外國人說長城
下面的故事跟長城有關,很新鮮,我以前只是聽說過,但沒看過。故事的作者是寫過《城堡》和《變形記》的著名作家卡夫卡。故事源自一篇名叫《中國長城建造時》的小說。小說筆法夸張,是這樣的。
長城破土動工前五十年,中國就已經開始訓練人們壘墻。小孩剛學會走路,老師就教他們用鵝卵石壘墻。就這樣,等訓練好足夠的民工以后,建造長城的工作開始了。民工們20個人一隊,每一隊建造500米,旁邊的一隊也建造500米,建好后,兩段接起來就是1000米。完成這1000米后,兩隊人并不在這里接著建,而是被派到其他地方去壘墻。這樣做的結果是,長城不是連接起來的,而是有很多缺口,缺口中間是1000米一段的城墻。這些缺口后來才被補上。為什么這么做呢?卡夫卡說,一隊人遠離家鄉建造城墻,500米是極限,在建造的后期,這隊人就已經沒信心了,所以一定要在他們建成500米城墻,有了階段性成就感后,讓他們趕快離開那地方,去很遠的地方建造另一段城墻。為什么非得去很遠的地方呢?為的是讓他們一路上可以看見別人建造的一段段長城,從而得到足夠的信心,對長城工程的完成堅信不疑,更好地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去。
作者楊照說,卡夫卡寫的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寓言。在這個寓言里,建造長城不是故事,建造的過程才是故事。“換句話說,蓋長城的故事,團結了同胞們。”這,就是故事的功能。
灰姑娘在中國
很久以前,中國南方的人都生活在洞里。有個洞主姓吳,他有兩個妻子,其中一個死了,留下一個女孩叫葉限。吳洞主的另一個妻子只疼愛自己生的孩子,對葉限很不好。有一次,葉限抓了一條很好看的小魚,她很喜歡,就把魚養了起來。洞主的另一個妻子看見魚,把魚抓住吃了。葉限很傷心。正在這時,有個神秘人物出現了,他告訴葉限:你把魚骨頭藏起來,以后想要什么,就去求魚骨頭,它都會滿足你。葉限聽了,照做,屢試不爽。洞人過節時,洞主的另一個妻子帶著自己的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玩,卻不讓葉限去。葉限等她們走后,換了翡翠的衣服和金色的鞋,偷偷去了。結果離開時丟了一只鞋。鞋被賣到鄰國,國王看到鞋如此奇特,就要找鞋的主人。可在他自己國家里沒有一個能穿上這只鞋的女人,國王于是派人四處找,終于找到葉限家,找到了另一只金鞋。葉限穿上這雙鞋和翡翠的衣服,美若天仙,國王立刻愛上她,與她結成了伴侶。
您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特別熟?主要情節像不像格林童話故事《灰姑娘》?可這故事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是純中國的。段成式說,這故事是他聽仆人李士元講的,李士元就是廣西一帶的洞人。《酉陽雜俎》成書于公元九世紀,格林童話《灰姑娘》出版于1812年,還有一個夏爾·佩羅版的《灰姑娘》,寫于1697年。《酉陽雜俎》里的這個故事比那兩個早了幾百年到近千年,可二十世紀前的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國與國之間交流的很少,這故事到底是怎么傳過去的呢?作者對此的解釋是,“故事具備強大的穿透力,可以跨越空間的限制,把人連結在一起……文明、國家的壁壘,擋不住故事。”
故事的基本
上面幾個故事是第一和第二章里的。第三章主要講“說故事的方法”。這一章里,作者說的最好的是下面這段:“故事起源于與哲學相反的假設——如果有有匹馬,剛好不會跑呢?如果有一條魚,剛好不想活在水里呢?如果有一個人,剛好偏偏不會死呢?故事挑戰定義,故事搜集真實或想象的‘例外’……故事就是人類經驗中‘例外’的集大成。故事成立最根本的理由,其實無他,就是‘例外’,古怪、奇特、不常見、違背道理,這些就是故事的基本精神。”
我同意,并深以為然。
《互聯網之達芬奇密碼》
作者:Mull He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與中國5億網民互為影響的互聯網DNA,看了這本書的副標題,很有點意思,出版社和作者有那么一絲預見未來的感覺,這本書6月份出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6月份發布中國的網民數量差不多也就是5億。眼下互聯網行業內圖書有不少,但大多是對互聯網的某一部分做詳解,其中也不乏類似流水賬之類的記錄行為之書,可參考點甚少。此書敢對整個互聯網來解密,勇氣可嘉,不知實力如何。但能從用戶需求出發,此處倒是可圈可點,最起碼立論正確。翻了下目錄,字里行間略帶詼諧,應可迎合大眾口味。
《繼父》
作者:宮部美雪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印象里,繼父繼母不是什么好稱呼。童話《白雪公主》里的繼母因為恨白雪公主比自己漂亮,于是三番五次下手害她,毒蘋果、毒梳子,雇人謀殺,那招數用的,不像對孩子,倒像對政敵。因為有了這些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當看到這本日本小說《繼父》時,根本沒感覺。后來有朋友拿了這書跟我說:嘿,這書有意思,好玩。我不信。他說: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你看朋友這么肯定,我就看看吧,看了十幾頁明白了,朋友沒騙我。用腰封上的話說:再也沒有比這更溫暖又幽默的推理小說了。推理小說能讓人感覺溫暖,除了這本《繼父》外,我沒讀過其他的。
《赫本啊赫本》
作者:蔣一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這本《赫本啊赫本》的封面,是一張赫本年輕時的照片,應該是《羅馬假日》前后的吧,二十多歲,清純可人,別說男人,女人見了不多看幾眼怕都是不可能的。以照片為封面,所以這本書乍看上去會讓人錯以為是赫本的傳記。這和作者蔣一談前兩本小說集的設計是一脈相承的。他的第一本《伊斯特伍德的雕像》是用美國硬漢明星“骯臟的哈里”伊斯特伍德做封面,伊斯特伍德最為中國百姓熟悉的作品大概是電影《廊橋遺夢》;第二本《魯迅的胡子》是用魯迅先生做封面。這本《赫本啊赫本》還是短篇小說集,與眾不同,有作者獨特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