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孵化有創業基因的蛋
這里的青年有著最高昂的創業熱情。
這里的成功企業家正從自發到自覺地投身到對創業青年的扶助隊伍中。
這里有著讓業界吃驚的孵化器數量和規模。
這里的民間力量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孵化創業的大潮。
對于置身其中的創業者來說,在這里,離“最好的時代”還有多遠?
齊玲現在很迷茫。
大學畢業的第二年,她的公司已經有了比如寶潔、費列羅這樣的穩定大客戶,承接的有關校園活動的單子很讓外人艷羨,公司的辦公地址也從上海的楊浦搬到了市中心的徐家匯。但是她卻很苦惱,沒有讓她放心的核心管理團隊,員工的執行力不夠理想,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去,她與別的青年創業者交流時最常問、最關心的是,“困難的時候你是怎么熬過來的”。
嘻哈包袱鋪的高曉攀可能要幸運一些。
在喜歡“清口”的上海灘,嘻哈包袱鋪的專場門票價錢,居然被黃牛炒到原價的幾十倍。這是創立三年以來,這個相聲團隊第一次不依賴第三方,以自負盈虧、自主操作的新模式,舉辦專場演出。憶起當年因理念不和而與合作劇場分手,身陷沒有舞臺的艱難時刻,高曉攀慨嘆,多虧巧遇了臺灣傳媒界大亨邱復生,又經由邱認識了臺灣最火爆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出品人王偉忠,“過來人”王偉忠一席“復制成功模式、做大品牌”的經驗之談,點醒夢中人。
聚美優品的陳歐今年28歲,他一直有個想法,在自己30歲以前把聚美優品做上市。
當他準備投身互聯網時,想找圈內人士聊天,已經有很多種方式和途徑,陳鷗迅速從互聯網的“門外漢”變成專家;當他看到化妝品營銷與電子商務結合將產生大商機時,這個模式先得到了中國最慷慨的“天使”徐小平的注資,隨后今年3月紅杉資本又投資300萬美元。這是三個處于不同主場、有著不同人生軌跡的年輕人,他們共通的是:都經歷過、或者正經歷著創業的“煉獄”。他們的故事,是中國青年中作為創業主體的“70”、“80后”的縮影。
有人說,這是中國青年最好的創業時代,有人說這是創業的最壞時代。其實,最好抑或最壞,可能就取決于在創業者無助、彷徨時,是不是有那么一雙手、一個機構、一個平臺,搭把援手。
當扶助創業的這一雙雙手、一個個機構、一個個平臺,以“創業”為原點,勾連成一個產業鏈時,創業者最好的時代也就到了。
“豬都會飛”時,最熱的創業熱情遭遇冰點
在陳歐看來,他觸“網”做聚美優品就是“踩對點”了。
“互聯網機會往往三年一波,現在這波機會就是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如果三年前我做可能會比較辛苦和痛苦。”他在互聯網領域的第一次創業試水是做游戲內置廣告,但是做了三四個月就砍掉了,決定轉型做團購和電子商務的結合,他認為這“絕對是有機會的”,尤其是“化妝品的營銷和電子商務結合是絕對有機會的”。所以,他迅速切進來,做了聚美優品。
與陳歐相比,奇虎的周鴻祎無疑是“老前輩”。以周的經驗,“中國互聯網的創業環境,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無線互聯網的到來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這種機會既指有可能成功的機會,也指有可能通往成功的路徑。最簡單的,如果你要找某個領域最牛的企業家,只需要在微博里@對方一下。
kevin有旅游行業背景,目前正盤算做在線旅游,是與攜程、途牛等差異化的產品,但是卻很苦惱于既懂IT又有相同價值觀和創業精神的人太難找。9月的一天,他向漢庭創始人、董事長季琦,攜程網CEO范敏,以及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發了同一條微博“求教”,“我真恨不得沖到北京的車庫和3W咖啡去打地鋪天天找人,上海的創業環境真是不如北京嗎?還有沒有其他有效渠道能針對性找伙伴呢?”
kevin立馬得到了袁岳的回復:上海有很多旅游服務創業的,有的方面比北京做得好。他還給對方提了個“示范”,飛馬旅投資并服務的“旅媽媽”就是在上海創業的。
眼下似乎已經是一個“大勢來了,豬都會飛”的時代。所以雷軍們說,他們要做的是,找到那個“讓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馬云們、李彥宏們、馬化騰們,已經締造了青年創業的傳奇,而那些被財富、成功、熱情、夢想鼓動的創業者,有多少人熱盼復制這樣的傳奇。
2010年5月,美國財富500強的人力資源咨詢公司Kelly Services與中國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Kelly Services全球雇員指數調研》顯示,中國人創業熱情全球最高。23%的中國受訪者認為“自主創業極具吸引力”,這一數字遠高于全球的比例(12%)。另外,49%的中國受訪者表示正在計劃自主創業,全球的比例是24%。
為何這里的創業熱情如此高漲?袁岳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部分的是因為對于財富價值與財富榜樣的追求;部分的是因為全社會創業鼓勵的氛圍;部分的是因為中國市場快速成長所產生的機會刺激?!敖裉烊绻闳プ穯栆粋€年輕人自己的未來形象,除了說不清楚的,最有可能的是期望成為一個創業家?!?/p>
不過,就像周鴻祎斷言的,“現在的創業環境比十年前復雜很多,門檻高很多”。創業者當下的生存現狀,似乎又為澎湃的熱情潑了一盆冷水。2010年,智聯招聘的調研數據顯示,僅有18%的創業者表示自己創立的公司“狀況不錯,前景看好”,42%的創業者表示“運轉基本正常,能維持現狀”,另外還有40%的創業者明確表示“不容樂觀,生存困難”。換句話說,有將近半數的創業者仍然在生存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已經投資了凡客、豆瓣、蘭亭集勢、樂淘、UC等一批中國當下最新銳互聯網公司的聯創策源,其創始合伙人馮波這樣感慨,“對很多人來說,創業就是人生經歷,真正能贏的就那幾個公司,這就像跑馬拉松一樣,最后只有三個人是能拿獎牌的,其他的人都是去鍛煉的”。
從獨唱到成團“羊群”效應在民間顯現
新東方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經歷了苦難“揉搓”獲得成功后,一直對鼓勵年輕人的創業熱情很謹慎:千萬不要以敗家子方式去創業,不要做腦殘的行為,讓父母賣了房子去創業,創業的前提是失敗可以承受。換句話說,創業之前有沒有考慮如何降低風險,這相當重要。所以,當2009年李開復打算在北京創辦創新工場時,俞敏洪成為創新工場第一批投資人之一。
他看好李開復這種“孵化+投資”帶動更多青年創業的商業模式,盡管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種全新的、商業化的孵化平臺,創立之初的創新工場也一度處于爭議、質疑之中。
創新工場的創始人有4個,包括李開復、管理合伙人汪華、新聞發言人王肇輝,以及產品總監王曄。李開復是他們中資歷最老、人脈最廣、經驗最豐富的,王肇輝和汪華是1978年出生的,王曄是1982年出生的。在俞敏洪看來,創新工場最先就是“一個中年創業者帶著三個年輕人一起做起來的”。俞敏洪很清楚,創業過程中,這種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是降低風險的途徑之一。
經驗是可以傳承的,創業是需要培訓的。或許是受此啟發吧,俞敏洪“二次創業”時,投資創辦了慧致天誠企業管理咨詢公司,他希望搭建一個培訓平臺,讓后來的創業者能近距離分享成功企業領袖的智慧,讓更多中國企業家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經常結伴馬云、朱新禮、李開復、馮軍等明星企業家,去各地巡講他們的創業故事和成功經驗。
“我覺得人生中最愉快的一件事就是從一個窮光蛋變得有錢。更加重要的是你能幫助別人從沒錢到有錢,這個感覺更好?!庇崦艉檎f。
如果說2009年李開復將“孵化+投資”的商業模式引入中國時,對這種遴選、服務創業項目為主業的商業模式尚在爭議中,還是“個人的獨唱”的話,隨著越來越多的追隨者加入其中,孵化創業的民間力量正在集結成團。
和俞敏洪的二次創業有些類似,上文提到的“飛馬旅”其實是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的新事業。這家計劃于今年9月26日正式亮相的機構,主要是輔導創業企業并為其發展提供服務。
袁岳在他的博客中介紹,飛馬旅的商業模式是在遴選具有快速成長潛力的創業企業(即“飛馬”)的基礎上,為對方提供附加服務,以“微股份持有”模式與被服務的創業企業達成服務資源置換。袁岳認為,這是一個“雙贏”的商業模式。
孵化器數量與規模高增長警惕“異化”,尋找體制破冰
像創新工場、慧致天誠、飛馬旅等等一批以創業項目、創業企業為服務對象的民間商業機構的出現,其背景是中國社會與中國青年高漲的創業熱情,以及與之并存的創業環境、創業產業鏈上的某些缺失。
兩年前,教育部曾專門進行了一項“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這是中國國內第一次對大學生創業問題組織大規模研究。這項調查顯示,雖然75%的高校畢業生渴望自主創業,但最終真正創業者僅占1.94%。擋在想法與行動之間的主要障礙物,是這些年輕人對創業的“兩眼一摸黑”。有超過20%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創業教育或者不了解自己學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情況,有39.56%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很一般”,滿意的只占12.23%。
目前,將創業教育納入中國高校的課程體系,還不是很多。清華大學是其中之一?!艾F在我們要做的就是給想創業的學生營造一個創業教育的生態體系,它可以把政府、企業、學校等各方面資源都納入進來。作為大學,我們正在努力為學生搭建一個集結社會資源的平臺?!鼻迦A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韓威說。
中國的創業環境,究竟缺什么?中國社科院曾經做過一項專項研究,比較中外的創業環境,在2010年年中推出了“人才國際競爭力”報告。該報告將“創業環境”化解為7項指標,其中,創業激勵、創業便利和政府監管三項指標中,中國的排名較為靠前;但創業服務體系、法制保障、基礎設施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軟肋。尤其是“服務體系”一項,中國最糟糕?!胺阵w系”指標是從融資便利度和最新技術可得性兩方面來衡量的。一方面,由于中國的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開放度和成熟度都還不高,為創業型企業融資的難度較大;另一方面,由于企業不是中國的科研主體,中國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渠道還不暢通,企業獲得最新技術的難度也較大。
對中國創業青年來說,孵化器是扶助創業創新的重要載體之一。有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已有納入火炬計劃體系的孵化器894家、孵化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56300多家。這無疑彰顯出中國作為一個孵化器大國的豪情。
不過,在對中國孵化器發展速度與規模表示驚嘆的同時,也有專家擔憂:一些孵化器規模非常大,孵化面積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平方米,孵化服務能否跟得上孵化器的規模擴張。中國創業中心專委會主任王榮談到這個問題時,曾對媒體表示出擔憂,“這是個很危險的信號,這樣的孵化器已經‘異化’了?!薄叭绻晃稄娬{在孵企業的數量,就會有兩種可能:一是‘是菜就往籃子里揀’,企業的創新能力不強;二是已經孵化的企業仍舊呆在孵化器里。這些都會導致同一種后果,浪費納稅人的錢和政府的公共資金?!?/p>
而海外孵化器的做法是,比如美國大部分孵化器容納的在孵企業數量在70家以下,以色列的一個孵化器最多孵化15家企業,他們認為“孩子多了,媽媽養不起”。
此外,根據孵化器的發展周期,能產生突出貢獻可能是在3年以后。因此,地方政府如何能夠做到有長遠眼光、不急功近利、不僅僅只為政績考慮、不急于創收創稅等,這也是中國這一龐大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能夠很好發揮作用的關鍵。
和創新工場這種完全市場化的、民間的創業孵化機構類似,專業化、與早期投資結合、實行創業導師制是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的重要特點。不過,模式不難看懂,要做到卻很難。具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大多抗拒離開旱澇保收的“體制”,缺乏市場激勵,也極大地限制了發展。在體制內,類似管理層持股、投資與孵化結合等做法很難實施,由于長期過分依賴政府,許多孵化器缺乏造血機能,沒實力做大事。
到目前為止,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簡稱“楊浦創業中心”)是中國國內首家、也是滬上惟一一家“事轉企”的孵化器。即便是楊浦創業中心,改制多年來依舊是全國資,備受期待的股份多元化未有突破。
王榮認為,走市場化道路,對中國大大小小的孵化器來說,是遲早的事。“用市場來配置有限資源,是鐵的規律,能夠經得起市場考驗的孵化器就存活下來了。孵化器的面積該有多大,在孵企業會有多少,市場這根杠桿都可以調節?!?/p>
從大象到螞蟻雄兵當“世界是平的”成功被重新定義
在2011年9月阿里巴巴舉行的網商大會上,馬云頗有些感慨地說:“2004年我們第一次舉辦網商大會時,我對大家說,‘螞蟻軍團能夠戰勝大象’。8年過去了,大象仍然是大象,但螞蟻已經不是螞蟻了?!逼鋵嵲?004年,托馬斯·弗里德曼寫出日后暢銷世界的著作《世界是平的》、揭示網絡對世界的改變時,改變就已經發生了。
簡單來說,阿里巴巴、淘寶等的成功之處在于,為中小企業、草根創業者搭建了一個互聯網交易平臺,借由在這個平臺上活躍的中小客戶越來越多,阿里巴巴由小到大;另一方面,依托阿里巴巴這個平臺,上萬、數十萬、數百萬、近千萬的中小客戶也在成長壯大。看似簡單的商業邏輯背后,其實是一種新創業模式的誕生。阿里巴巴這種依托于互聯網的平臺式創業模式,對資源能源的較小依賴,對眾多中小企業的有力整合,對社會創業就業活力的開掘,都為經濟轉型中的人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報告,截至今年6月底,僅中國個人網店數量就超過1400萬家。其中的主角從70后、80后甚至到90后。有業內人士評價說,互聯網給草根群體提供了平臺和機會,電子商務帶給網商的不僅是經濟收益,更讓很多年輕的草根階層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渠道。
而馬云們、阿里巴巴們之于創業者的意義,不僅于此。
當馬云將阿里巴巴(中國)總部從上海遷至杭州時,曾在2008年引發了全國輿論關于“上海為何留不住馬云”的探討。當時,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率先從政府官員的角度反思這個問題,隨后“震動很大”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特意考察了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
阿里巴巴的總部搬遷如此“被關注”,某種程度上被視為,上海、廣東這兩個代表著長三角和珠三角中國最大經濟區域的城市的自我反思:城市的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究竟源自哪里?
現在來看,始于2009年“逃離北上廣”的社會反思,始作俑者應該算是馬云和阿里巴巴吧。
2011年6月,麥可思(MyCOS)研究院發布的《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披露,2007屆畢業生在“北上廣”就業的,三年后有22.2%的人選擇了離開、去往其他地區就業?!氨鄙蠌V”高物價、高房價帶來的高生活成本,削弱了它們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該報告的另一組數據顯示:2007屆本科畢業生離開“北上廣”的人群三年后自主創業的比例為6.0%,遠高于一直留在“北上廣”的畢業生(2.6%),也高于全國同期的水平(4.9%)。這說明,一些二、三線城市對于個人創業者的吸引力正日益增強。
不管是離開還是選擇留下,對于創業者來說,他們期望的是在這里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