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前往辦公室的途中,柳傳志總是會經過北京高校最密集的地區,日復一日,他不斷看到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掛著對未來的憧憬和迷茫。
全國每年有幾百萬大學畢業生面臨找工作的難題,另外還有1800萬就業困難群體,他們中很多人選擇了創業。在北京中關村這片創業者的熱土上,有成千上萬的企業誕生,也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消失。
美國摩立特咨詢公司曾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做了一個關于創業狀況的調查,中國有75%的人有創業的意愿,然而中國自主創業的存活率只有3%~4%。
和柳傳志創辦聯想的時候相比,現在的創業環境無疑好了很多,但是懷揣創業夢想的青年們在他們通往理想國的路途中似乎還缺少了一些什么。
從柳傳志、馬云,再到李彥宏創業的體制藩籬被沖破
與青年人談創業,柳傳志從不避諱自己剛剛下海時“被騙”的糗事。
1984年,他們這支11人的團隊剛開始創業不久,那時候中科院計算所給他們投資了20萬元,但不到幾個月就被人騙走了14萬。更為悲慘的一次是從科學院借的300萬元被人悉數騙走,錢后來雖然被追回來了,然而被騙所造成的對創業的恐懼一直縈繞在心頭,成為柳傳志創業中最痛苦的事情。
分析原因,柳傳志認為一是缺乏經驗,二是當時沒有規范運作的商業環境。
盡管如今的聯想已是國際化的科技企業,但回想當年,柳傳志仍然對那時創業環境的艱難而心生慨嘆。
在計劃經濟時代,柳傳志的創業遇到的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是計劃外的企業,沒有生產批文。一群人經過幾番思量,最終想出的辦法是“曲線救國”。柳傳志通過上級單位中國科學院拿到了幾個多次往返香港的通行證,然后在香港與人投資合辦生產企業,生產計算機主板。
機會出現在一次國外的展會上,恰逢國家電子工業部的負責人到國外參觀展會,完全沒有想到居然看到一個所有人都說著標準普通話的“香港企業”。因為這個機會,柳傳志才最終拿到了國內生產批文,也才有了之后的聯想品牌。
就在柳傳志“曲線救國”的12年后,滿懷創業激情的馬云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而且這一次來勢洶洶,裹挾著失敗的颶風。
1996年,為了讓一手創辦的“中國黃頁”繼續生存下去,馬云無奈地選擇與杭州電信合作。中國黃頁將資產折合成60萬元人民幣,占30%的股份。然而,不久雙方的合作就出現了問題。電信方面急于贏利,馬云則認為做公司猶如養孩子,不能讓三歲的孩子就出門賺錢。分歧越來越嚴重,馬云不得不放棄這家公司,悄然離去。
第二次創業是掛在對外經貿部下設的一家公司,政府的體制牽絆和公司的市場化運作相互碰撞,只能造成不清不楚的尷尬境地。
馬云人生中頗具里程碑意義的決定就是在這樣的痛苦掙扎與內心拷問中做出的。最終,他選擇了南歸,選擇了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浙江,創辦了阿里巴巴。
而到了李彥宏的時代,市場已經處于完全自由競爭的態勢。“百度從一開始就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依照高科技創業企業的模型來建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
如此單純的經歷,可能是柳傳志們從來不曾想到過的。或者可以說,李彥宏這一代企業家,以及他之后的企業家們是幸運的,社會越來越公平,付出就會有回報,而這也正是一個正常、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效應。
站在更多成功者肩上后來者能看得更高更遠
1992年,馮軍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砸了自己的鐵飯碗,從賣機箱、鍵盤開始,開啟了在中關村的創業夢,人稱“馮五塊”。2003年,國內移動存儲市場上,愛國者品牌首次打敗老牌廠商三星,市場占有率排到了第一。
從小太陽到愛國者,熟悉的人都知道,馮軍是在學柳傳志,走貿工技的道路。馮軍自己也毫不諱言,華旗前十年的目標之一就是學聯想。柳傳志是中關村的教父,也是華旗的教父。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中國初創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兩年零九個月。創業者們該怎樣避開這個魔咒?
“讀書、上MBA班、上商業班去學習都不如有一個導師在邊上幫助、輔導你,關鍵的時候給你一點經驗。困難的時候給你鼓勵,撐不下去的時候給你打氣。你們彼此交換的不是蘋果,而是思想,在彼此的交流當中,思想的力量會急劇放大,它也會催生出更多更美的創業之花。”教父柳傳志如是說。
當年的馮軍靠自己摸索學習創出了愛國者這個品牌,而如今的青年創業者們已經有了更好的導師在引領。
一位在上海開面館的青年給柳傳志的助手寫了一封信,詳細介紹了自己的產品定位,并請柳傳志去嘗嘗他的面食。沒想到柳傳志不久前去上海時真的體驗了一次,在聽了這位草根創業者的創業經歷后,立即把他介紹給了聯想投資的負責人。
這并不是柳傳志一時的心血來潮,早在2007年底,中國科學院和聯想控股就共同發起了一個人才培養計劃——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并逐步形成了“創業培訓+天使投資”的業務模式,力圖“將科學家培養成企業家”。
在為創業青年上了幾堂課之后,聯想投資董事總經理王建慶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的創業者很有理想,也很有激情,但是對于‘一個企業怎么樣才能成功’的認識和操作層面,確實是欠缺。”
從第一期開始,聯想之星除配備教務長、班主任,管理教學體系、培訓運營及學員管理之外,還為學員指派固定的輔導員,他們與學員保持密切的聯系和溝通,參加各種學員的沙龍活動,深入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和其企業的發展情況,對學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協調各種資源提供幫助和咨詢。至2011年7月,聯想之星創業CEO特訓班已完成了三期的培訓,共培養了165名學員。
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初創階段缺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資金,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
2009年,聯想之星成立了4億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基金,專注于科技領域種子期企業的投資,進一步扶持創業項目。首期基金全部由聯想控股出資,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完成投資。到目前為止,聯想之星天使投資已經投出16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2億元人民幣。所投項目均是早期和極早期高科技企業,其中有一半項目在投資時尚未成立公司,其余企業收入規模均在千萬元以下。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加入了“創業導師”的行列。
2009年9月,李開復放棄了谷歌1400萬美元的期權和股票,在北京創辦創新工場,希望通過“孵化+投資”的模式幫助中國青年成功創業。在李開復看來,中國的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很多。比如缺少創業和管理經驗,缺少初期啟動資金,難以吸引卓越技術人才等。諸多因素使得創業實際成功率并不高。“中國創業者需要更多的幫助,建立這個平臺,幫助創業者把團隊建大一點,這樣產品成型會更快。”
再往前一年,2008年劉永好啟動了“新希望農村扶助基金”這個投資總額上億元的浩大項目,除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外,還用于幫助農民發展規模化養殖及建立農村金融擔保體系。劉永好的計劃是,讓超過100萬的農民年純收入超100億元,“能夠培育出上百萬個農場主。現階段農民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缺錢,我希望能夠幫助他們降低養殖風險,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還有創辦時間更早的“淘寶大學”。這是淘寶網的專業網商培訓中心,它包括線上的模板式的網商培訓,同時還有線下的課程。淘寶網這個平臺上,使得更多普通人有機會來嘗試觸摸自己的創業夢。
“從2004年到現在,尤其是在這兩年,淘寶大學獲得快速的發展,因為現在電子商務的賣家經過前幾年的積累之后,無論是在資金還是人力的積累已經到了平臺期,或者是到了轉折點,他們需要發展,發現自己很多的問題,包括管理上的問題、資金上的問題、財務上的問題、供應鏈上的問題,還有想做大的問題。”淘寶網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淘寶大學培訓了89萬人次,今年的目標是200萬人次。
馬云的規劃是,淘寶網未來為社會提供100萬個就業機會、幫助更多的人成就網商夢想。“我們不是需要更多的收入,不是需要更多的利潤,而是假如我們能把阿里巴巴平臺、淘寶平臺做好,能夠幫助無數的創業者成功,這就是我們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