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風景,像大海的風涌,有時猛有時平,親愛朋友你著小心,人生的環境乞食嘛會出頭天,莫怨天莫尤人,命順命歹攏是一生……」在10月19日上海連鎖工委會的經驗分享會上,在外交官箱包老總黃彥達的帶領下,200多臺商老板齊聲唱和,聲音低沉有力,氣氛卻有些凝重。
的確,當下大陸的經濟環境,確乎有點「像大海的風涌」。「浙江老板都跑路了,哪還有什麼投資啊?我們現在更難貸到錢,之前跟工商銀行的合約也停了。」上海十甲貿易的林老板說。近期江浙一帶的老板沸沸揚揚的「跑路潮」,讓一些臺商也心有戚戚焉。其實不只江浙,內蒙古、河南、福建等地都發生了類似事件。在臺商重鎮東莞,民間借貸也相當普遍,總規模約380萬人民幣。因為不需人脈、管道,不少臺商賴此周轉。但高達2~4分的高利率,也讓一些臺商老板高喊吃不消。「100萬的借款,一年後連本帶利要還124萬至148萬左右,還要3~4倍以上的抵押品,太不可思議!」
借款難,經營更不易。9月份大陸出口增速快速回落,出口下滑正在發酵。近日的廣交會上外國面孔大量減少,一些大客戶變得非常謹慎,訂單像擠牙膏般又短(期)又小(量)。「光是上半年,大陸對義大利和葡萄牙出口,就分別下降23.3%和13.4%,加上大陸工資水準已經超越了東南亞如柬埔寨、越南等地,『中國制造』優勢不在,廣交會上價格喊漲,不但廠家遷移,訂單也流失許多。」
熱火烹油,路在何方?尋求二次發展的轉型升級再次提上日程。不久前國臺辦主任王毅喊話,各地將成立臺商「轉型升級服務團」,在融資、用工、租稅減免、轉型升級及開拓內銷市場等方面予以協助,繼廣東、遼寧及江蘇的優惠臺商措施宣布後,福建、上海、浙江也將跟進。「上海正在擬定的有10條,很快就會推出。」上海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盛九元在10月20日本刊主辦的臺商論壇上強調,臺商在大陸經營,除了以人為本、以專業為本外,更要以政策導向為本。「一定要常常看看『人民日報』,因為它是大陸政策變化的風向球。也可以像大陸企業一樣建立共青團及婦聯一類的組織,來爭取諸如青年創業基金等政策支持。」盛九元說,轉型升級的方向應與政府政策激勵契合才有更多勝算。「比如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重點支援的15項產業,以及還在商談的30多項後續,都應該納入臺商的重點關注。」
找政策與企業發展的契合點,震旦國際大樓(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賴任辰深諳此道。平時注重搜集訊息、把震旦企業館開進世博園的他,近來仔細研究了剛出爐的大陸十七屆六中全會公報後得出結論,文化產業即將成為大陸國民經濟的支柱,這讓他更堅定了震旦走「文化帶動品牌傳播」的戰略,明年2月開幕的震旦博物館,也將成為上海陸家嘴金融區唯一的文化地標。
正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命順還是命歹」,能不能成為「世界第一等」,取決於臺商自己。正如皇冠集團董事長江永雄曾在多個場合講過的故事——少年抓住兩只麻雀問智者:手中麻雀是死是活?智者說,言死麻雀必活,言活必死,不答。少年說,必答,否則不可稱智者。智者說:「生死掌握在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