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制造業、服務業接連遭遇成本瓶頸之時,不少臺商把眼光放在文化創意產業上。一時間,創意園、觀光區、文化街、XX映射、藝術村……紛紛上馬。然而,看起來很美的文創產業,似乎遠未迎來發展的春天,大部分臺商文創項目舉步維艱、苦苦支撐。
作為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支柱產業,當下的大陸文創產業商機究竟幾何?是「領跑新興產業」還是「過剩後的危機四伏」?
試問在全球金融海嘯的沖擊下,哪個行業能夠逆勢飄紅、獨領風騷?答案恐怕非文化創意產業莫屬。
數據顯示,2009年上海文化產業占到GDP的6%,北京更是高達10%,增長迅速。基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巨大潛力,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各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在大陸各地蔓延,高速發展之中盲目擴張、千篇一律的矛盾逐漸凸顯。如何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避免「一窩蜂」現象,成為擺在各地政府規劃升級與臺資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亟待思考和解決的新問題。
文化創意的認識誤區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內涵和外延十分豐富的新概念,兩岸發展創意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漲,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理論認識不夠到位、對其發展規律把握不夠準確的問題。
從產業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具有四大特征:一是,知識、文化要素密集;二是,產業橫向延伸很廣,囊括了幾乎所有行業和企業的價值鏈高端部分,但縱向拉伸較短,即它脫離了傳統產品的生產、制造和銷售企業;三是,產業關聯度強,創意資本從各個行業價值鏈延伸出來;四是,高附加值、高風險。所以,與其他產業相比較,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大魅力就在於,它顛覆了傳統的價值增值和產業劃分標準,將「創新」引入了生產函數,使得數字網絡技術融合到傳統產業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增值源泉。
梳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不難發現,都集中在發展動漫設計、網絡和手機游戲、數字多媒體、數字影視制作後期及基於軟件開發和網絡技術平臺的綜合性數字娛樂內容產業。這種定位對個別地區來說是正確的,但各個地區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先有創意,再有產業,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律和具體產業的發展條件,確定自己的獨特發展模式。
先有創意、文化,才會有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一定是先有創意、先有文化才會有產業。」表演工作坊創辦人、臺灣著名藝術家賴聲川認為。考慮到規模化發展和全產業鏈的完善,文化創意企業在某一地區聚集就成為當地發展創意產業的首選方式,而這種集聚又大多有政府立足於專業化分工的規劃指導。
雖然自上而下--先是政府重視,而後帶動企業甚至民間的關注的發展模式,在創意產業的發展初期有相當的積極作用,但在其成長發展中卻受到業務雷同的「異化」影響,又逐漸失去創新特色。特別是在政府和大企業集團投資沖動下興建的規劃外創意產業園區,有「依著葫蘆畫瓢」的克隆傾向。
如何在產業集聚中持續創新?可以從創意產業本身找到答案。創意是一個包含眾多子產業的「產業群」,不同的子產業,根據其發展的特點和路徑不同,就有必要分類指導。在市場經濟機理的作用下,各類通過規劃安排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雖然各有業務重點和布局的均衡,但在發展目標與途徑上要避免趨同性,凸顯經營特色的差異性和規制上的多樣性。
另外,文化創意產業需要人才,建設人才聚集區也是保持文化創意園區持續創新能力的前提。而建設完善配套的上下游文化創意產業鏈,是文化創意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路徑。創意是海闊天空的,所以政府要低限制;文化產品的產出方式是多樣的,可能一開始還看不清贏利點,所以對文化產品應該征收低稅率,這是政府必須要有的理念。
避免「一窩蜂」要因地制宜
新興產業的發展很容易出現「一窩蜂」現象,就像各地發展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一樣,有條件的地方開發,沒有條件的地方也在規劃,結果是未生產就過剩。文創產業也一樣,其實,很多地方連文創產業是什麼都沒搞清楚。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創意,但一個好的文化資源、一個優秀的文化創新要變成文化產品,必須借助於相應的技術手段,必須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支撐。
文化創意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也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好萊塢的電影之所以世界聞名,其原因一個是文化創意,一個是科技支撐,正因為它在設計制作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光、機、電、聲、化學、仿真等多種藝術,使觀眾可以通過活靈活現的形象或者載體去體驗影視文化和高科技帶來的或愉快、或緊張、或輕快、或驚恐等不同的感受。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網絡游戲和電視劇產業,同樣是建立在高新技術基礎上的。
目前兩岸都企圖將文化資本產業化,也各自擁有優勢與風格。大陸雖有廣大的市場與豐沛的資源,文化創意產業乍看一片榮景,但仍有不少問題尚待克服;臺灣雖然市場與資源相對匱乏,但融合東西方文化,且在本土化的過程也以開放的態度接納、吸收外來文化,進而融合轉化,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臺灣文化,引領臺灣發展成為華語生活圈的文創生產基地。
兩岸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過程中要避免這樣「一窩蜂」現象的出現,切不可盲目跟風,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要防止由於急功近利而帶來的泡沫現象,而是要因地制宜,以科技與創意為基礎,為文化創意產業營造和鞏固軟實力,穩步帶動文創產業鏈發展。
兩岸文創互補合作借勢迎來春天
大陸十二五規劃已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支柱產業,規劃了「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篇章,主張要積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動文化創新,提高文化產品質量,以創造具有藝術深度又受到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2011年3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亦在兩會中公開推崇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再次揭示「十二五」期間要把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放在重要位置,讓中華文化傳統與西方文明相互結合。
而臺灣在2002年即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這項「文化軟體」列為發展重點之一,期能藉由結合藝術創作和商業機制,創造具本土文化特色的產品,藉以增強人民的文化認同與提升產業的附加價值。隨後更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臺灣的六大新興產業之一,并於2010年2月3日公布施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期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建構具有豐富文化及創意內涵的社會環境,運用科技與創新研發,健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育,并積極開發島內外市場。
文創產業當前皆為兩岸產業的發展重點,并先後公布了相關法令且積極推廣。相較於大陸,臺灣的優勢在於文化內涵、創新,配合多年來與全球交流的經驗,能將文化內涵傳遞到世界各地,并且轉化為能行銷全球的創意商品。例如琉璃工房與法藍瓷的作品,即有效結合中華文化特色,透過文化的詮釋和創意的突破,讓產品迅速行銷全球。
大陸的文創產業對於文化內涵的應用較為傳統,對於整個文創的價值鏈較為生疏,近幾年積極透過與臺灣及世界各地交流,正急起直追。其優勢在於市場潛力大,政府編列大筆預算支援,從地方到中央,都積極地投入,人文素養也日漸提升。
兩岸文創產業可以在「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前提下,結合雙方的優勢,朝「分工、互利、雙贏」的方向合作,加強交流,并建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平臺,開拓更大的市場,為兩岸文創產業的發展開創新局。欲轉型和發展文創業的臺資企業應借勢兩岸文創產業的春風,做好籌劃,抓住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