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學所有在校的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發、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及邏輯分析法,對在校所有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展開對有關核心力量訓練的相關理解及運用的探討,希望對游泳訓練核心力量的了解做出鋪墊。
[關鍵詞] 核心力量 訓練 游泳與救護 運用
核心力量訓練是一種新興的力量訓練方法,這種方法源于核心穩定性的研究。隨著這一概念的提出,人們對“核心力量”的理解出現了諸多不一致的現象,其中最主要的爭執之一就是對“核心”與“核心區”的理解與界定。Hasegawa(2005)認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橫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豎脊肌,并且髖關節周圍的肌肉一一臀肌、旋髖肌、股后肌群也屬于人體的核心肌群。lpaul J(2004)認為,核心是指人體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包括的肌群有服肌群、背肌群、橫肌群、骨盆底肌、交錯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認為,人體的核心區域應從解剖學上來分析,即腰椎一骨盆髖關節,所有與該區域有聯系的肌肉群均可以視為核心區肌肉,對這些肌肉的力量訓練就可以視為是人體核心區力量訓練。
一、核心區力量練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意義
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科學化,這就要求教學方法的合理組合、正確的運用,是實現體育教學最優化,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比較注重的是講解示范,強調課的組織措施和合理的運動負荷,而學生則處于被動的模仿枯燥練習中,教學的效果也難以提高 。核心力量訓練是幾年前從國外引進到中國,在國家隊的體能訓練都被科學的采用。然而核心力量訓練在高校體育訓練和體育教學都還很少涉及到,更談不上系統訓練。高校體育教學中如果融入核心力量的練習,即可以大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 自覺投入到快樂核心體育鍛煉中去, 同時不斷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還可以預防運動損失的發生。所以,體育教學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 即從整體性、素質性、發展性、動態性等素質教育的觀念出發,建立整體優化、科學正確的體系與方法。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核心區域的肌群及特征
核心肌群包括核心的大肌群和小肌群,其位置、形狀、功能、肌纖維構成等特征見下表。
2.對核心力量及核心穩定性的調查與研究
(1)對核心力量的調查與研究
核心力量存在于所有運動項目中,所有體育動作都是以中心肌群為核心的運動鏈,強有力的核心肌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水平和專項技術水平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在任何的運動項目中,技術動作都不是依靠某個單一的肌群完成的,它必須要動員眾多的肌肉群協調發力。對此核心肌群在此過程中就擔負著穩定重心、協調發力、傳導力量等作用,同時也是整體發力的主要環節,對上下肢體的協同工作及整合用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
通過問卷的調查了解到,學校有48.65%的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對核心力不了解,不知道沒有聽說過核心力量是什么。有55.56%的同學認為核心力量就是腰腹力量核心的主要力量。有44.44%的同學認為是最主要的、作用最大的、最重要的力量。可以說每個人對著核心力量有不同的理解,目前研究學者們也沒有對核心力量一個統一的規范的定義,在查閱文獻,分析前人們對核心力量的理解基礎上筆者認為核心力量是:通過核心肌群在運動過程中對盆骨、軀干起到控制,穩定身體姿態、協調上下肢發力,使力量達到最大化中心力量。之所以會造成我們每位學生對核心力量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是現在研究學者們還沒有對核心力量定義一個統一的定義。每位學者對此研究的機制不盡相同,對此得出的結論也不盡相同。
調查表明,學校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共有14人,占調查有效人數的37.84%進行過核心力量的練習,其中三年級的占絕大多數,專業教師對此講過,且該年級一些同學在實際中運用過的共10人,四年級共3人在自己的訓練過程中加以核心力量的練習,然而在課的學習沒有涉及到這一方面的訓練。二年級中有1人在自己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加以核心力量的練習。以上14人通過加以核心力量的練習自我感覺自己的運動水平、運動技能、都有相應的提高。在與同學們的交談中得知,這些在自己的訓練過程中加以核心力量練習的同學的運動成績都排在年級的前面,運動技能相對于其他的同學要好一些。
(2)對核心穩定性的調查與研究
在調查中得知學校的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不了解核心穩定性,沒有對此引起重視。
雖說我們對核心穩定性不了解,但我們在平時的學習訓練中都接觸過,我們在自由泳、仰泳的游進過程中,正確的姿勢是身體中線圍繞縱軸轉動,為什么有些同學會以髖部為中點身體圍著橫軸甩來甩去的,我們的專業教師一看就知道造成這種原因是他的核心部位力量差,針對這一問題開始進行核心部位的力量練習,而我們又往往注重的是大肌群的訓練,忽視了核心部位的一些小肌群的練習。我們的核心部位(腰椎,骨盆,髖關節)的穩定性是維持在不穩定的環境中使我們的身體保持穩定、平衡的重要支點。
穩定脊柱和骨盆核心區域就像是銜接上下半身的橋梁,其重要性就如同房子的地基一般,不但會影響四肢的動作,更負有控制全身姿勢正確與否的重責。例如:在對12名挪威足球運動員進行為期8周以穩定性為主的懸吊訓練后發現,運動員合眼單腿站立身體重心瞬時晃動速度有所下降,雙腿瞬時晃動差平均從51%降低至3%;運動員踢球一步起腳最大速度明顯增加,骨盆旋轉穩定性明顯提高。由此得出,在特殊不穩定的環境中進行穩定性訓練可以明顯提高穩定平衡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運動成績。
(3)學校對專業課程的力量訓練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力量訓練主要有負重抗阻練習、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等主要訓練手段,這包括了:最大力量、速度力量、耐力力量等力量素質的練習。現學校在力量訓練過程中仍是以常規的力量練習方法為主手段,從問卷中可以得知我們常用的一些練習方法:俯臥撐、兩頭起、推舉杠鈴、負重半蹲、仰臥起坐、實心球、拉皮筋、蛙跳、折返跑等。這些練習形式和手段存在著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力量訓練的過程中,身體重心都是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下完成的,這種平衡狀態是通過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穩定的支撐反作用力而實現的。我們把這種狀態下的力量訓練稱為穩定狀態下的力量訓練。
穩定狀態下的力量訓練對于提高核心部位的運動肌的力量有著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訓練卻存在著兩點弊端:第一,運動過程中運動員身體姿勢處于不斷變動甚至是失去平衡的狀態,這種不穩定狀態破壞了我們在穩定狀態下培養的力量作用的條件,使我們在穩定支撐狀態下培養的力量難以最好地發揮。第二,這種力量訓練方法對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層的小肌群卻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我們必須在常規的訓練方法與手段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使我們即使在運動過程中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下仍能將力量發揮到極致。
三、結論
通過對學校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的調查得知,學校現沒有對核心力量的訓練加以重視,涉及到的內容很少,更沒有系統地進行教學、訓練,現仍以常規的教學手法教學。
通過對學校游泳與救護專業的學生的調查發現,在自己的訓練過程中進行過核心力量練習的人,不管是在運動技術、運動水平,及專業排名都要比同年級沒有進行過核心力量練習的人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