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1992年開展實施的(以下稱老農保),它是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一個探索,雖然已有十多年的時間了,但其制度明顯滯后,已不適應現在的社會發展與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農村養老、醫療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表明,黨和政府重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明確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性質及發展方向。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原來存在老農保是相對而言的,認清了老農保的特點才能有地放矢的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開展。
一、老農保存在的問題
1.保障水平低。農村養老保險所領取的養老金不足以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據我市某縣參加老農保12.1萬人,繳費金額為2300萬元,參保人均累計保費僅190元,月均領取養老金僅約3.5元,其中領取標準低于1元的13%,1元至10元的35%,10元至100元40%,100元以上的12%,與職工養老保險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語,而保障水平沒有像職工養老保險一樣隨著社會發展水平的發展而提高,農民看不到老農保帶給他們的實惠,從而也制約它的發展。
2.個人賬戶產權不明晰,農民缺乏選擇權。做實個人賬戶個是“老農保”制度的一個鮮明特征。理論上參保農民對自己名下的賬戶資產擁有絕對控制權和投資選擇權。但實際的情況是,參保農民對賬戶資產的控制權極為有限。除個別特殊情況(如死亡等)外,在達到規定年齡之前,參保農民只有繳費的義務,并無實質的控制權力,也沒有投資選擇權。這種個人賬戶資產的“虛置”,與目前采取的完全積累型的制度模式相疊加,使問題更趨復雜。
3.財政責任要真真切切擔負起來。老農保政策下,政府不承擔的財政責任。參保人員領取的養老金完全是個人資金的積累。在我國政府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是世界較低的。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而這10%的投入也是絕大部分給了城鎮職工。
4.老農保基金保值增值風險。農民自己完全承擔了基金的投資風險。據調查,各縣級單位的養老保險基金均是通過存人國家專業銀行來達到保值增值的。農村養老社會保險計劃開始推行時的計息利率為8.8%,如果說計劃試行初期較高的增值率對農民還有一些吸引力的話,那么,后來,隨著銀行利率的下調,基金分段計息的利率由年復利6.8%調整為年復利5%,一再降低,1999年7月起,進一步調整為2.5%,再到現在的3.5%,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就受到了很大的挫傷。
二、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緊迫性
1.農村是未來30年中國老齡化最為嚴重的。根據國家人口計生委的數據,2007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04億。我國農村、城鎮65歲及以上老人比例分別為15.6%和9.0%,2050年為32.73%和21.2%,農村為城鎮的1.54倍。在全國養老保障格局中,農村居民遠遠落后城鎮居民,這是一種失衡。
現在國家提出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建立對農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過去農民是終生職業,根本沒有“退休”這一說。養老的方式也主要是家庭養老、養兒防老。在這樣的家庭里,任何一個勞動力都是寶貴的資源。曾有一篇報道讓人非常心酸:有一個來自湖南農村的69歲老人,在北京火車站用一把小水果刀搶劫路人,他惟一的目的只是為了能夠進入監獄,不愁吃,不愁穿,在那里“養老”。
2.建立新型農村社會保險制度,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最近兩年來,為了有效擴大內需,政府和各有關部門采取一系列啟動農村消費的措施,但成效并不明顯,農村消費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啟動和升溫。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農村缺乏一個令廣大農民放心消費的社會保障制度。農民雖然有改善生活的強烈愿望,也有相應的消費能力,但由于擔心老無所養和各種風險而不敢消費。如果消除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增強農民的消費信心,不僅增加了農民的即期消費,又激發其潛在的社會購買力。
3.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我國《憲法》第4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這就從制度上為農民社會保險作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部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城鄉一體化,不只是稱謂為一體,各種制度上也要一致,從而體現了是社會文明和諧的發展。
三、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時,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1.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定位要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整個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一部分,與其他保險制度應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整體設計要體現出社會保險的基本特征。社會保險具有強制性、共濟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2.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待遇標準要適時提高保障水平。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設定的基礎養老金55元,其標準應也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隨之變動,建立隨機調整機制。在基礎養老金完全由中央支付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也就拿出一定的資金做為地方基礎養老金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做補充,不能都要由中央來支付,地方財政也要起到它應有的作用。這樣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需要。城鄉養老保險統一發展,城鄉社會保險待遇逐漸一致,縮小城鄉差距,有利于推動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3.加強基金運用,確保基金保值增值。農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發展的關鍵。然而,僅僅憑借存入銀行、購買國債、繳存財政專戶取得利息等手段,根本保證不了兌付要求。為了達到基金保值增值的目的,我們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一是建立較高層次的基金管理中心,組建一支懂金融、會運營的基金管理隊伍,通過統一規范的管理和運作,達到基金最大程度的增值。二是建議國家發行農保基金保值債券。三是加大基金參與股市的力度,或嘗試探索銀行有償使用農保基金的途徑。
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制度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決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大內需的重大舉措,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是實現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促進家庭和諧、增加農民收入的重大惠民政策。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既是養老事業的重點,也是養老事業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