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訂單式人才培養作為職業教育模式的一種創新,體現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規律,昭示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圍繞訂單式人才培養,在相關理論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從學校、用人單位、學生三方面闡述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力爭從政企校生4個主體參與方,搭建起3級創新的機制體制平臺。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 運行機制 零距離對接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和職業教育改革的迅猛發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在各地悄然興起。但是由于我國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探索時間短,政府政策法規不完善,企業認識不足與支持不力,學校辦學理念陳舊等原因,在培養時存在結合時間短、結合領域窄,結合層次淺等問題,如何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建立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校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零距離對接,是解決“就業難”、“招工難”的社會壓力,幫助高職院校走出辦學困境的有效途徑。
一、訂單式培養的意義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了政府、企業、學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體地位,為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劑。可以說,訂單式培養模式實現了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共享,達到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代表著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方向。
對學校而言,實施“訂單式”辦學,可以根據企業和市場的需要準確定位學校的專業設置,在課程教材、教學方法上都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做文章,同時有利于依托企業引進行業標準,創設教育和實踐環境,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培養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使學校教學更加具有針對性。
對用人單位而言,“量身訂做”的人才不僅有效地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化,而且降低了培訓成本,節省了培訓時間,減少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更重要的是,企業人力資源的開發將更具前瞻性和主動性,帶來了人力資源開發理念和方式的轉變。
對學生而言,最明顯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對就業風險的規避。通過訂單式培養,學生學習方向更加明確,免去了尋找工作的艱辛,可以專心致志地進行學習,同時打通了產學結合的路徑,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更加自覺的學習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為以后參加工作、走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的構建
1.針對“訂單式”人才培養,力爭從政企校3個主體參與方,搭建起3級創新的機制體制平臺。
(1)發揮政府的引導性。高校與企業代表不同利益的兩個主體,兩者在利益追求、社會責任、目標定位、運行方式上存在著諸多不同。在這種情況下,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要求兩者主動走到一起,尚有難度。因此政府因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統籌職業教育與企業兩種資源,指導和協調校企合作的有序開展。
首先,制定有利于推動校企雙方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政策,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使校企雙方責權利明晰,在機制運作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以保障“訂單式”人才培養依法進行。
其次,通過設立校企合作辦學基金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學校參與校企合作,調動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制定和實施“雙師型”教師職稱評聘制度,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全面推行勞動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調動學生參與合作的主動性。同時,出臺一些獎勵辦法,如對參與校企合作辦學的企業可根據接受學生的數量和消耗企業材料的費用,享受一定的減免稅等,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合作辦學。
最后,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既包括培養人才的質量、管理的科學化程度等“軟”的指標,也包括培養人才的數量、效益,合作企業的成本、產值等“硬”的指標,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檢驗“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正確與否、效率快慢、效果好壞、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
(2)明確職業院校的主體性。當前“訂單式”人才培養最重要的任務是如何提高培養質量,培養真正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人才。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訂單式”人才培養的人才規格要求,因此,學校應以校企雙方經過協議確定的“訂單式”人才培養的培養目標為標準,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理念,在校企共同研究、論證的基礎上制定教學計劃,建立與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素質相協調、相適應的課程體系。
但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受“訂單”的約束,為了履行合約,培養的目標和手段都帶有很強的短期性,培養的人才具有明顯的崗位特征,具體表現為崗位適應期短,專業能力突出。這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同時也是其發展瓶頸。目標指向性的教學使學校不可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培養學生的多種職業技能和轉崗能力,這樣就勢必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展,無法全面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
因而“訂單式”培養的教學計劃,在發揮職業院校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應由企業,特別是下訂單的企業和學校共同開發并監管,不僅要進行短期的就業環境分析,還要對于行業、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趨勢進行分析,使培養的人才不僅能滿足行業、企業當前的需要,也具備一定的職業轉換和適應能力。
(3)提高企業的主動性。企業是“訂單式”人才培養的起點和終點,也是最終的受益者,從簽訂訂單、教學培養、激勵、驗收、反饋等層層環節都需要企業的參與從而保證培養的質量。站在企業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不僅僅體現在一時的經濟利益,還包括社會效益、政治效益等,這就需要企業調整管理思維,改進管理模式,不僅要有高瞻遠矚的利益認同感,還要有服從大局的配合意識。
我們說,校企合作的最終目的是使職業院校的學生能夠通過在企業的實踐鍛煉,提升專業能力,感受企業文化,最終發展職業能力,成為高技能技術型人才。職業院校與企業能否長期合作并產生有利于雙方的最大效益,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在這種尋找和把握中,企業應發揮其主動性,如給予學校一定的物質支持,籌建實訓基地,提高學校教學設備的質量;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等對“訂單班”學生給予積極支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企業實習時,實行人性化管理,提高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加強對學生的企業文化教育,提高學生對企業的價值認同度,增強學生對企業的榮譽感和認同感。
2.“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運行機制的構建,不僅需要政企校3級主體的緊密配合,學生作為受益者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出相應的努力:
(1)角色定位的調整。以往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中,學生多為被動參與,不具有主動權,一切流程均由校企負責,學生如同即將進入生產線的原材料。在今后的培養工作中,學生應該重新定位,認識到自己在該模式中的作用,積極主動地參與,結合自身特點和訂單要求,積極聯系校企雙方,以使“訂單式”人才培養更符合學生的要求,注重長遠利益、綜合素質的提高,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
(2)誠信品質的提升。時下的“訂單式”人才培養中,因學生的不誠信導致的違約不在少數,這給校企合作帶來了不良影響,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后續“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學生應注重自身誠信品質的提升,學校也應該重視包括誠信品質在內的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工作。
三、結語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政企校3個主體參與方,搭建起3級創新的機制體制平臺。實現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共享,達到學校、企業、學生多方共贏創造有利條件,也為為職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訂單式”培養有利于學校依托企業引進行業標準,創設工程教育和實踐環境,形成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培養模式,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就業渠道,使中等職業教育更加適應行業需求,為中職教育有效突破招生困難、生源素質差、政府部門投入少、后續發展乏力的瓶頸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提出培養計劃,并選擇有相應實力的學校代為培養人才。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與能力、愛好選擇專業,學到一技之長,從而立足社會,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高宏.德國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及啟示[M].職業教育出版社,2004年
[2]付菊.國外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啟示[N].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4年
[3]楊進.論職業教育創新與發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趙華.論職業教育專業的職業屬性[J].職業技術教育,2002年
[5]劉黎莉.大學生就業信用標準體系下小訂單培養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0年3月
[6]黃巖.訂單式培養模式與傳統培養模式的比較[J].北方經貿,2010年4月
[7]盛大泉.訂單式培養與按需施教[J].中國人才,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