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加快株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是推進株洲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與客觀要求。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快株洲文化產業建設時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在分析了株洲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株洲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長株潭 兩型社會 株洲 文化
2007年12月,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務院批準為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這是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要求下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促進中部崛起的重大戰略。對于長株潭三地,大力推行兩型社會的建設,無疑給三地的發展你帶來了一個很好的契機。
株洲作為長株潭城市群的重要部分,兩型社會的建設給其這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是加快株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途徑,而且還是推進株洲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然選擇與客觀要求。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快株洲文化產業建設時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議題。
一、株洲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年來,株洲文化產業市場活躍,發展十分迅速。總的來講,文化產業的發展,領域較寬,規模大且效益十分明顯,逐步形成了以文化服務、文化用品及相關產品與設備的生產與銷售的產業鏈。
具體來講,在文化旅游方面,以“炎帝陵”為代表的旅游品牌建設,發展迅速,效果明顯;在文化休閑娛樂方面,文化設施與文化場地不斷增加,體育場館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改善,在投資不斷增加的情況,“神農城”、東方“萊茵河”,以及“中國迪斯尼”等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城市品質,增強了城市增和競爭力。在文化創意方面,蘆淞區服裝市場的不斷規范,以及華強科技文化產業基地的籌劃建立,標志著株洲文化創意產業開始了新的篇章;在新聞出版方面,《株洲日報》、《株洲晚報》、《株洲廣播電視報》和株洲網也是穩中有進;此外,文化會展與文化產品貿易,廣播電視電影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二、株洲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分析
1.地理環境
株洲地處相中地帶,且連接東西,貫穿南北,是我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株洲這座既不沿邊,又不靠海的內陸城市由于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很快融入了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告訴發展的浪潮中。此外,株洲自然和人文資源豐富,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光熱充足,四季分明,這些條件勾畫出了株洲綺麗的人文自然景觀。
2.政策環境
株洲市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了“產業興市、科教先導、城鎮帶動、文化提升”的發展戰略,從而把文化發展擺在了城市發展的首要位置。《株洲市文化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對12大標志性工程提出了要求。此外,《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實施“文化提升”戰略的意見》提出了株洲文化發展的總目標,并對相關的配套措施做出了要求。
3.經濟環境
近年來,株洲經濟高位運行,總體經濟運行狀況良好,且好于預期。人們生活不斷改善,收入穩步增加,株洲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了1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12.5%;經濟結構得到調整,第一產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步提高,兩型社會建設效果顯著。
4.文化環境
株洲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株洲工業文化依托交通優勢,在幾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奠定了深厚的株洲工業文化底蘊;紅色文化是株洲文化之魂,也是株洲文化的主打品牌;株洲的炎帝文化是株洲這座城市有了株洲精神;此外,株洲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也是多種多樣。
三、加快株洲文化產業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1.依托全新平臺,放大產業成效
“兩型社會”關注人的文化屬性,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與體現。株洲的文化產業發展要依托“兩型社會”這個平臺,結合自身的特點,在如下方面重點強化。第一,在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上要緊密體現“兩型社會的”要求。第二,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要體現兩型社會的主公方向。株洲文化的發展主要是要結合株洲實際,重點發展炎帝文化、工業文化與紅色文化。此外,要不斷豐富三者的內涵,充分體現新型創業型城市的魅力。第三,文化產業體制改革要緊跟兩型社會改革的要求。
2.轉變政府職能,深化體制改革
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跟寬松的文化管制政策是密不可分的。然而目前株洲的文化管制還比較嚴格,市場化程度不高。因此,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化解文化產業中的體制機制矛盾,激活文化產業活力。轉變政府職能,關鍵在于:創新管理關系,使兩者之間的“母子”關系轉變為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創新管理方式,提高市場運作程度。具體來說,廣電的發展可以借鑒“制播分離”模式,這樣既可以節約資源,又可以豐富電視節目內容,而且還可以集中精力搞好新聞制作,進一步發揮其宣傳功能。
3.明確發展目標,突出發展重點
株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遵行市場運行規律,堅持走品牌建設的發展之路。此外,株洲文化的發展必須依附于湖湘文化與“兩型”文化這一主題,堅持發展與建設與之相關的文化及文化產品。
4.挖掘文化資源,做強文化品牌
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在于打造品牌,因此,株洲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深度挖掘其豐富的文化資源并對此進行充足,根據自身文化資源的特點與市場需求,樹立有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品牌,從而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在當前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下,應該進一步做大做強“服飾文化”、“工業文化”與“炎帝文化”,打造知名品牌;加大保護與開發傳統文化品牌,如傳統工藝文化品牌。總之,株洲文化產業必須凸顯文化特色,才能在全省乃至全國搶占高點,贏得未來。
參考文獻:
[1]周靖.產業集群: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推動器[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王克修.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新的文化業態培育[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9
[3]李曉玲,吳新穎.城市文化與長株潭城市群競爭力的提升[J].經濟地理,2009
[4]薛峰.關于湘潭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的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陳君文.株洲市“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思考與實踐探索[J].文史博覽(理論),2009